..续本文上一页情。当然,到八地菩萨以上比较好,初地、二地、三、四、五地、六地…,三界内的爱见烦恼,没有完全清净,还是有问题。第八地以上的菩萨,把三界内一切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清除,到无功用行的境界,到天上也好、地狱也好,无差别相,没有苦的感觉;就只是大悲心广度众生,也可以说是无为而化的境界。
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心里面有执着、有取着。取着就是向外攀缘了;向外攀缘,有的时候如意、有的时候不如意,这就是苦恼。
佛以无常而说乐受也是苦。其中,就是因为内心有执着的关系;内心有执着就是苦,所以乐受也是苦。但是,我们凡夫有福报的人,具有优越的条件,当他追求这件事的时候,其他的苦,他不计较,虽然不感觉苦,实在还是苦。所以,「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这个有情识的、颠倒的众生,妄起乐想。
我现在又有个妄想。王安石这个人,我倒没有特别研究,只知道他信佛,也有好心肠、慈悲心。他读完《三国志》的〈蜀志〉时,写这么一首诗:「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千载纷争共一毛」:自古以来,世界上这些有本事的英雄豪杰,彼此争天下、争要做皇帝。纠纷的原因有多大呢?为什么要去同人家争天下?那个原因只值一毛那么多。他感觉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天下,以私心要做皇帝,不是真实的爱老百姓,所以说共一毛。这句话等于是王安石瞧不起这些人了。
「可怜身世两徒劳」:这是批评刘玄德。说你刘玄德想要做皇帝,也是私心。「身」就是私人的事情,观察你这一生,家里的事情没做好,儿子没教导好;「世」是说你同曹操争天下,也没成功。「两徒劳」,都是白辛苦,这就是很可怜了。
「无人语与刘玄德」:没有人来开导你——「不要同曹操、孙权争天下」。
「问舍求田意最高」:或者问问谁,在什么地方买个房子;或者是求几亩田,耕田、读书,这还是最高尚的境界。不要去同人家争天下,劳民伤财,结果是一无所得,还造了很多罪。如果说是真实爱老百姓,为人民服务,那还是可以;为个人的利益,实在是不值得。我推测王安石是这样意思。这上面说:「诸受皆苦;有情颠倒,妄起乐想」,就是这样子。
世间上的事,福德大的人若想要动起来,就容易成功;福德不够就不行。但是做皇帝这件事,是容易造罪的事情。如果是发无上菩提心、得成圣道的大菩萨做皇帝,可以!因为他有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他不会造罪而能做功德,对老百姓是真实有利益,那是有般若波罗蜜、有大悲心的支持。
我们凡夫,大悲心也可能有多少,但是智慧不够,常会愚痴颠倒,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造很多的罪,那实在就是制造苦!所以,当上国王、大将军、大臣的时候,感觉很快乐——「妄起乐想」,实在是苦恼的事情,多数是要到三恶道去的。
「圣者但说一切皆苦」:若是得到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他只说:一切受都是苦,并不是快乐。
【为断灭苦,应修精进,亦当劝余勤修此法。】
「为断灭苦,应修精进」:为了灭除这个苦,应该精进地修四念住、修受念住。「亦当劝余勤修此法」:也应该劝导其余的人,勤修四念住、勤修受念住。
我们凡夫常是希求乐受。希求乐受,也不能说完全不对;若深一层地希求乐受,才能发菩提心、才能够发道心。但是,一般的情形,苦受来的时候,心里会瞋恨、怨天尤人;乐受来了就生贪心,贪欲心越来越强;不苦不乐受的境界来,就愚痴、不明白道理。在「受」上,增长贪瞋痴的烦恼。能这样观察诸受皆苦的时候,就渐渐清净自己的心,不在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上面起烦恼,而能调伏自己;亦当劝余勤修此法。
这里只观受是苦,令你生厌离心,不要贪求乐受,不要生贪瞋痴;究竟怎么样观,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在下文就透露出来一点。
〖戊二、具行断受法〗
【作是观已,恒住受念,不随受行,修行断受,亦令他学。】
「作是观已,恒住受念」:恒住,就是要时时地安住受念住,摄心不乱,这样观察乐受也是苦!在有受出现的时候,心里面不乱,维持正念。
「不随受行」:就是不随烦恼活动,我们凡夫的境界,不可能没有受,但是要时常地调整自己,不随乐受生贪心,不随苦受生瞋心,不随不苦不乐受生愚痴的烦恼。
「修行断受」:这个地方说出来一点意思--修行断受的法门,也就是修四念住;一定要用般若波罗蜜,观察所受的境界不可得、毕竟空寂的。
受的境界出现时,我们不修行的人的习惯,就是在贪瞋痴上活动,计较这件事这样子、那样子,而修行人是「修行断受」的,观察所受的境界因缘所有、是无常、是变化、是毕竟空寂的;观察能受的心,也是毕竟空寂的;令心无所住,不受一切法,向于无生法忍,这叫「断受」。
前面身念住,直接对治贪烦恼,也就是修不净观;这地方说「断受」,应该是要行深般若波罗蜜,无有少法可得,才可以。我们常常读《金刚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断受。「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观察受者不可得,就是我不可得,这样观察,也是断受。
「亦令他学」:劝导别人也这样观察、学习断受的法门。
修四念住,这句话是容易讲!在修之前,要先学习佛法。我们要修不净观!圣人都修不净观,不要说凡夫了;但是,也应该进一步学习般若法门。学习《金刚经》、或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才能够取得甚深的智慧。当然,这还是属于「闻、思」的阶段;若加上奢摩他的「修」,就具足闻思修的智慧了。
一方面修不净观,一方面也修甚深般若的无相观。
这样看,受念住这一段文,第一,先观察「诸受皆苦」,其次观察到众生是愚痴颠倒,谓苦为乐,是颠倒迷惑。第二个观法:就是修「断受」的法门,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无住生心,这就是断受法门。这样学习!
〖丙三、心念住二 丁一、征〗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心念住?】
这以下是说修心念住的方法。佛招呼天王后,提出问题:「云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心念住」的法门?也还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还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样修。
〖丁二、释二 戊一、修因二 己一、总念住〗
【谓此菩萨作是思惟:『此心无常,愚谓常住,实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
「谓此菩萨作是思惟」: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怎么思惟法呢?「此心无常,愚谓常住」:这句话是总说的。我们这一念灵明之心,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但是糊涂的人就感觉这一念心是常住不变的。
我以前也提过,若是初开始静坐的人,散乱心多,不容易寂静住,不会有特别的感觉。如果得到欲界定了,没有妄想,不惛沈、也不散乱,心里明静而住,一坐二十四小时。那么,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就感觉这一念心是常恒住、不变易的,假设你读过《楞严经》,自然会想:「啊!说得对,这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个心是常住的!」因为你不是听人说的,是自己感觉证到这种境界了。
我们没有那种境界的人,坐坐的心里忽然就打了妄想,心常常变化。但是,看现在这经文上说:「此心无常,愚谓常住」,这是一个问题,糊涂人认为是常住的。
在《瑜伽师地论》提到,修行人入定,心里面一念不生,明静而住。一坐二十四小时乃至七天不动,但是,忽然间想到:「我母亲现在在那里?」「我以前的老师在那里?」「阿弥陀佛现在做什么?」是有这些念的!凡夫的心,忽然间念这个、忽然间念那个。怎么解释这件事呢?种子!在经论上说,我们凡夫心的动念,要有所缘境,也要有种子;另外还要有作意心所。
「作意」怎么讲呢?「引心趣境」,就是引导应起的心念到所缘境那里。譬如说,在一个大公司里,门口设一个询问处,有外面的人来,到询问处说:「我要见某某人」,那么负责询问处的人,就可以去找某某人来同这个人见面。这个作意心所就类似这个情形。
说忽然间有「我母亲在那里?」这个念,在之前就是有一个作意心所。由作意心所引导「念」的种子发生现行,和所缘境接触。心念,一定要有这些条件才能活动的。有所缘境、有识的种子、还要有作意心所,才有各式各样的念、各式各样的识的活动。
譬如医生,他知道这是什么病,知道用什么药去治疗。我们没有学,遇见病人的时候,心就没有办法这样的活动、没有办法出来这种知识。学法律的、学会计的,也都是在心里面储藏了那样的种子,才能够有那种心理活动。
佛法说心是无常的,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这才能解释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如果心是常住的、没有差别相,为什么有种种差别的心理作用?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此心无常」。但是,「定」的心所是能够一念不生、明静而住;在唯识的经论上看出来,佛的根本智是无分别,后得智也是有分别的。我欢喜《瑜伽师地论》就因为它说出很多微细的事情,说圣人的境界、和凡夫的无量无边的差别境界,所以我们应该学习。
现前灵明的一念心,是有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不是常恒住,但是因为我们愚痴,就认为这一念心是常住的。心是无常,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无常的;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所生法。
「实苦谓乐」:凡夫的一切境界乃至非非想天的境界,都是苦恼境界,但是凡夫就认为是快乐的。因为愚痴的心错误地这样执着,认为苦恼是快乐;这本来是受念住,但也包括在心念住这里。
「无我谓我」:法念住观法无我,也包括在心念住这里。一切法都是无我的,但却认为有个我可得。
「不净谓净」:身念住观身不净,也摄…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