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身體是腥臊臭穢的。
「筋脈連持」: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用筋把它連結起來,所以就能走路。「如斯惡色誰當喜見」:這樣罪惡的形色,誰歡喜看見這種身體、這樣的形色呢?靜坐的時候,修完奢摩他,就修這樣的毗缽舍那觀,觀察「如斯惡色誰當喜見」。
我現在又要重複說一句話:我們原來是凡夫,出家的時候只是把衣服換一換,受了戒,心裏面對于佛法有點信心、有點慚愧心而已,聖道還沒成就。聖道沒成就,煩惱還是原來樣;有信心、有慚愧心,煩惱輕一點,但還是有。那怎麼樣才能夠轉凡成聖呢?就是要作如是觀來對治。
出了家以後,也可能因寺廟團體的需要,有知客、監院,各式各樣的職事做這個、做那個。做這麼多事做什麼?目的就是爲了要修行!把所有的事安排好了--房子漏水,不修理不行,廚房不燒飯,也不行。這些事情都要做,做完了就是要修四念住!要做這件事!光是燒飯、修理房子,嚴格的說:不能說那是出家人!所以,我們若是不修四念住,光是忙這些事情,忘掉了修四念住,這是太罪過的事情,是不對的。
〖戊二、修果〗
【如是觀已,身中貪欲、執身我見皆不複生,由此便能順諸善法。】
「如是觀已」:你這樣觀察以後,結果會怎麼樣呢?「身中貪欲、執身我見皆不複生」:身,就是五蘊身。在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很多的煩惱,其中有兩樣是最嚴重的。第一個是「貪欲」:貪欲是愛煩惱,當然是含種種的欲,其中主要就是指男女的欲,這樣作觀的時候,貪欲心就不生了。第二個,如是觀已,「執身我見皆不複生」:這樣觀察以後,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見煩惱,也不生了。
觀察這個身體就是種種不淨,無我、無樂、無常敗壞,腥臊臭穢筋脈連持,那有個實體的我呢?沒有我,我見也不生了!所以,遇見榮耀的事情也好、遇見倒楣的事情也好,心裏無我,立刻就清淨了。
爲大衆僧做事,不可能完全都令人滿意的,當有人指責你;如果你心裏能想:「他在罵我,是罵誰呢?無我可得!」若他對我很恭敬,你想:「恭敬誰呢?無我可得!」這樣,一切法不受,得無生法忍!你就得聖道了。
按次第說,假設你的奢摩他,只是欲界定、未到地定,一開始應該是得初果,再繼續修四念住,就是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若是你的奢摩他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那麼高深的境界,作如是觀的時候,一下子就得叁果、得阿羅漢果。
若發無上菩提心,作如是觀,就是得無生法忍了。《般若經》上說:初果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是菩薩的無生法忍,也就是聖道。
前面作如是觀,是因;這裏愛煩惱、見煩惱不複生,就是果。當然,這果是須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般若經》是大乘經典,因爲多數的修行人,止的功夫不夠深,都是先得初果或初地。
「由此便能順諸善法」:由于這樣修四念住、修身念住,成就這樣的功德,愛煩惱也不起、見煩惱也不生,或者得初果、二果,或者得初歡喜地、二離垢地等。這樣子,你就能夠順于一切的善法,可以修六波羅蜜。
在《大般若經》上有叁句話:以無所得爲方便、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心爲前導。就是以無上菩提心爲前導,修六波羅蜜、廣度衆生,但是要以愛煩惱、見煩惱不生爲基礎,然後才能隨順發起一切的善法、發起一切無漏的功德。
譬如瓶子裏原來裝著毒藥,把毒藥傾泄出去了,若不清洗,就裝進甘露水,終究還有毒的;你要把它清洗得沒有毒了,然後裝水,這水才可以飲的。
我們內心不清淨,有愛煩惱、有見煩惱,廣度衆生的時候,終究是有點問題。衆生不是容易度的,你內心裏面還有煩惱,當遇到了問題,你的煩惱出來了,那就不清淨,就不是「順諸善法」。一定要如是觀已,身中貪欲、我見不複生,有這樣清淨的基礎,「由此便能順諸善法」,這些善法就都能發出來了。
剛才說,譬如爲大衆僧做事的時候,不能夠令所有的人都滿意,會有人诃斥、有人提出意見。如果不能降伏愛煩惱、見煩惱,你爲大衆僧做事的這一念好心就會退:「我何必起這個煩惱,這麼辛苦,人家還要诃斥我呢!」你的菩提心立不住,就容易退。
若是你能修四念住,把愛煩惱、見煩惱折服了,遇見什麼樣的苦、遇見什麼樣的困難,菩提心不退。因爲在聖人的智慧光明裏面,沒有「困難」這兩個字,也沒有「誰來罵你」這件事,所以他能于無上菩提不退轉。
看這裏身念住的文義,也包括受、心、法叁種念住;「無我」:觀法無我就是法念住。「無樂」:觀受是苦就是受念住。「無常敗壞」:觀心無常就是心念住。
〖丙二、受念住二 丁一、征〗
【天王!雲何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受念住?】
一般而言,「身」是很顯著、很粗重的一個形相。大家一見面,彼此就是先看見身體,這是很明顯很粗重的一個形相。「受」,就微細了一點,是指內心的世界、內心的感覺。我們這一念心和一切境界接觸,內心的感覺叫做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叁種。
其實,所有的衆生都是在「受」這個地方用心機。誰願意苦受呢!也不是太高興不苦不樂受,都是爲了樂受才發動種種的事情。也因此,一切衆生爲樂受所迷,有種種顛倒的事情。
現在,修四念住的修行人,應該在這個地方覺悟,不能爲受所迷惑。所以,佛提出這個問題,招呼「天王!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他怎麼樣學習受念住呢?
前面講過,念住是由念住心、由慧觀察。「由念住心」:由明記不忘的念,安住自己的心,不要散亂,就是奢摩他。「由慧觀察」:慧,就是如實智。從佛的十二分教聖言量裏面學習智慧,在奢摩他寂靜的境界裏,觀察身、受、心、法,這樣子才能破除顛倒迷惑。
由念住心,破除一切散亂;心裏面寂靜了,然後再由慧觀察,才能破除愛煩惱、見煩惱。雖然,在四念住法門的名稱上,只提到「念」,但是,佛在經裏面說到這個法門時,是包含「慧」的;在名字上,就只是以念住爲名。
前面:雲何修受念住?是問,這底下回答,也就是解釋怎麼樣學習受念住。
〖丁二、釋二 戊一、觀苦並勸修〗
【謂此菩薩作是思惟:諸受皆苦;有情顛倒,妄起樂想;異生愚癡,謂苦爲樂;聖者但說一切皆苦。】
「謂此菩薩作是思惟」:他內心裏面這樣子想——「諸受皆苦」:各式各樣的受都是苦惱的。
十二因緣上說觸緣受。譬如眼觸所生受,眼根和一切色境相對的時候,眼識就活動了。眼根、色境、眼識這叁法一和合,名之爲觸。觸是心法,如果沒有眼識,只是眼根和一切色境相對,不名爲觸;觸,是在心上說的。眼根、色境、眼識,乃至意根、法塵、意識,這就是十八界。
十八界一和合的時候就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受,所以叫做「諸受」。諸受裏邊,不全是苦受,也有樂受的。但是,現在佛說「諸受皆苦」,樂受也是苦。「有情顛倒,妄起樂想」:情者識也,有情識的衆生名爲有情,也就是指凡夫衆生;因爲他心裏面糊塗、顛倒,錯誤地發起了樂想、感覺到快樂。
「異生愚癡」:異生也還是有情,有情爲什麼叫做異生呢?經論裏有很多種解釋,其中有「各乘異業受生故」:每一個衆生,都乘著自己不同的業力而得果報;因爲衆生的思想不同,煩惱的輕重也不一樣,所以就引發不同的活動,而招感不同的果報,所以叫做異生。若是聖人,都是無漏業,所以叫做同生。愚癡就是不明白道理,同于前面的顛倒;顛倒也就是錯誤。「謂苦爲樂」:苦的境界,而認爲是快樂。
《大智度論》上有個「謂苦爲樂」的譬喻:有人身上長疥瘡,感覺到癢的時候,用手抓一抓,就舒服一點;凡夫的樂,如此而已!凡夫的樂,就是這樣的樂!沒有疥瘡的人,看那有疥瘡的人,是很可憐愍的境界。
這裏簡單地說出受念住的大意:一切受都是苦。經論上,也有很充分的理由解釋一切受皆是苦。我們能感覺到的苦惱,佛說是苦,凡夫也能承認。唯獨樂受--我餓了感覺到苦,吃飽了感覺樂,這是樂,爲什麼說是苦呢?佛說了一個很明白的理由。
什麼理由呢?無常!因爲無常的關系,所以樂受也是苦。什麼叫做「無常」呢?由無而有,由有而無,是名爲無常也。原來沒有,現在有了,這是無常;有了以後,又沒有了,這也是無常。由無而有叫做生,由有而無就是滅,有生有滅,所以叫做無常,也就是有變化;如果一直地不變化,就不是無常。
現在說樂受也是苦,就是根據「由有而無」說的。滿意的事情出現了——我想要做總統,成功了,心情快樂,但是這個事情是無常的,等垮臺了心裏就苦惱。如果不做總統,也就沒有垮臺的這種感覺;沒有這個感覺,就沒有那個苦。所以,樂受是壞苦。
關于衆生的苦,在《瑜伽師地論》說得非常的詳細,我簡單說幾樣。當你想要追求樂,追求的時候所費的辛苦,就是苦;成功以後,還要保護它,這也是苦!
我又提到劉邦。他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只有姓劉的可以做皇帝,別人不可以做,別人做王的時候,大家一齊來打他。這只是主觀上的願望而已,到時候,誰也不打,還是擁護曹操去了。所以,當上了王以後,就擔心被別人打倒,保護就是苦!
我現在說一個相反的話:我們在人天裏面享受富貴榮華,要誠心地多做功德,將來得的果報,就堅固一點,誰也打不倒你。但是,福報經過一個時期,終究是要無常的,到這一天,結束了,沒人打倒你還是要垮。垮臺有二種:一、被外來的力量打倒;第二,自己的力量逐漸、逐漸地結束、枯竭,也垮臺了。所以,終究是要垮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不可能是常住不變的,一壞了的時候就是苦。
若是修學聖道,得無生法忍、與諸法實相相應的時候,沒有壞苦這個事情;因爲在第一義谛上,沒有生滅變化的這些事…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