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若說「常恒住、不變易」,就表示「我」是有真實體性,不變化,有主宰的作用;就是它能作得主,有支配的作用。再明白一點說,計我論者,認爲色受想行識的臭皮囊,是剎那剎那變化、有老病死的,但在其中有一個不老病死、不變化、有實體性、有主宰作用的東西,這就是「我」!印度外道有這種思想。

  我們若是不讀佛經的話,對于這種思想會有什麼感覺?可能會生歡喜心:「啊!我這個身體裏頭有一個不壞的、不老病死的我,這不錯嘛!」可能是這樣子想。但是,佛法裏邊,釋迦牟尼佛說:在這個老病死的臭皮囊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易、有主宰性的「我」!

  《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提到:佛在因地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然後成就無量功德莊嚴的身體。爲什麼要這樣子?龍樹菩薩回答說:佛有那樣的功德莊嚴、大威德的境界,當他教化衆生的時候,那種威力,說什麼你都會相信!所以佛說「無我」,衆生能相信,就這樣修行而得聖道了。

  在《阿含經》、《大智度論》、《阿毗昙論》、《阿毗達磨論》,加上《般若經》和《瑜伽師地論》,這些經論裏面都是說「無我」的!

  都說無我,而衆生能相信無我,這不容易!現在有些佛教徒的思想,也還是承認有我——「你說無我,我不相信!」這是因爲佛法中,有的經論強調「無我」,但是有的經論不強調。這樣,就很容易引起思想的混亂。思想混亂,又會怎麼樣呢?就不容易修行,只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可以,想要修止觀,修不來!

  我們看印順老法師的《中觀論頌講記》說到:修唯識觀,不能了生死!我們看了感覺:「哎呀!印順老法師敢說這句話!」其實,嘉祥大師的《中觀論疏》上,常有這句話。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有這樣的思想。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學什麼就是什麼思想;學這部經就是這樣的思想,學那部經就是那個思想。若不廣學,思想永久不能穩定!「究竟是我?是無我?」若是我們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但在佛法裏面,思想要穩定下來、有堅定的信心,非要廣讀、多讀經論才可以。

  因爲,佛法已經流傳幾千年了,像我們這樣業障深重、多諸煩惱的人,看見經論會有這個疑問,古代的這些佛菩薩他不知道啊?他也知道的!所以他們已經解答這個問題了,但是你若不多讀,就不知道這件事情。不知道,你的思想就不能穩定,「究竟是常?是無常?究竟是有我?是無我?」老是安不下來,所以,非要廣讀不可!但廣讀也是個問題。

  在《般若經》上,是說「無我」!我們這個臭皮囊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這裏說修四念住,是指已經開始修行了,不是研究教義的時候。學習、研究教義是在修行以前,奢摩他還沒有成就的時候,是散亂的分別心,對于有我、無我還須要辯論一下,把這樣的道理搞通,思想穩定,然後才能修行。所以,此時不是辯論有我、無我的時候,而是在內心已經肯定無我,然後在奢摩他裏這樣思惟修無我觀。

  我以前也說過這件事。在香港的時候,有人問我:「人死了以後,沒有斷滅,還會再有第二個生命體相續下去——六道輪回。爲什麼人死以後不斷滅呢?」我當時沒答複這個問題,他也就不再問。過了多少天,他又同我說:「我得到答複了!我去見另一位法師,他說是因爲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所以不斷滅、所以六道輪回。」「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是《楞嚴經》上的話,我學過、也講過《楞嚴經》的。但我還是沒出聲。他問我這個問題,我沒答複;他得到答複告訴我,我還是不出聲。

  在《顯揚聖教論》上,正好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衆生是沒有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句話的文字也好;聽到在臭皮囊裏面有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感覺也是好。但是,主張「無我」的經論就是說:沒有我!那衆生爲什麼流轉生死呢?是因爲業力!若造善業,死了就生到人、天的世界受果報;造惡業,就到叁惡道受果報。是業力使令你有新的生命相續下去,不是因爲有「我」。

  業力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所以會得到各式各樣的果報。如果是「常住真心」,應該就是一種。怎麼解釋叁惡道及人、天不同的果報呢?用常住真心解釋,還是不圓滿,說不斷滅可以,但是得果報不是因爲常住真心!一定是要用業力來解釋,不是因爲「我」的關系。

  這裏說「無我」,就是我們靜坐的時候,修如是觀,觀察這色受想行識是念念生滅變化、有老病死,裏面沒有一個不老病死、不變化、常恒住的「我」。這樣觀察,是因爲有這樣的信心,很堅定地做如是想,才能有作用。所以,主張無我的經論認爲:你若認爲有我,這就是個無明煩惱!站在這個立場來說,你執著有我,就沒有辦法得聖道!說斷愛煩惱和見煩惱,在見煩惱裏邊主要指我見。我們學習佛法,在煩惱的異名裏,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執著有我是煩惱。若還要執著有我,這不是個問題嗎?

  我們修止觀,預先要學習佛法、要肯定是無我的,然後作如是觀,才有力量。如果,心裏面還在猶疑,觀就等于零了,因爲沒有信心之故。在《攝大乘論》的後邊,也提到「我」的問題;這是我們不常聽聞的佛法;一般講開示、講經論,多數都沒提到。

  在經論裏面,佛會爲不同根性的衆生,說不一樣的佛法。有的地方說「如來藏」、有說「佛性」、有說「無我」、說「空」。但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說,觀察無我、學習無我,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因爲,這樣子學習,開始能調伏煩惱,進一步就能斷煩惱、能得聖道,就算是外面的境界有了糾紛,你心裏面不動,就能安樂住。

  在這裏的經文上,只說無我,沒有多說無我義。觀察這個生命體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組合成,是因緣所有,不是本來有的。若說有「我」,就不是因緣有,而是本來有的。如果思想是:因緣有,是無常敗壞、會老病死的,另外還有非因緣有的「我」,這樣有你我的對立,就會有沖突。

  如果觀察無我——無有少法可得。這樣子,彼此間是沒有對立的;沒有對立的境界就是和平的,所以人與人之間容易和,容易互相幫助,容易合作,也容易發大悲心,而沒有煩惱。如果執著有「我」,雖然會說一些好聽的話「廣度衆生」,可是心裏面還是要保護我的。無我義,在佛法裏面是叁法印之一,是通于大小乘;小乘說無我,大乘也說無我。

  我們若只是抱著書本、靜坐用功,修學無我觀,也會感覺到和平。若是你發好心爲大衆僧做事,不要說是很複雜,就是簡單的事情,你立刻會敏感到,有「我」是非常危險的!若是修無我觀,立刻就輕松了。用般若的智慧、慈悲心來發動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動機不同,性質就不同。用無我的悲心、智慧做事情,能得到人家的尊重;你若以「我」爲動機做事,別人口頭上不說,心裏不同意;心裏面不同意,就是已經開始沖突了!所以,「無我」這個法門,我們應該學習。

  前面說「唯有種種不淨過失」,是概略地說觀身不淨。觀身是不清淨的,這能對治欲心。凡夫都是有欲的,欲界的衆生,不管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都是有欲。而佛教徒學習佛法,想要轉凡成聖,一定要對治這個欲,否則無法成功;因爲它能把你綁住,不能夠進步,連色界天都去不了,所以,一定要斷欲,斷了欲,心的力量就大起來,修止觀就容易成就。

  「無我」,是觀察這個身體裏面沒有「我」。我的相貌是這樣子,色受想行識的相貌是這樣子,這兩個相貌不一樣。色受想行識裏沒有我——這樣修無我觀。「無樂」:觀察這個身體從足至頂,唯有種種不淨過失,是個苦惱的境界,沒有樂可言的。「樂」是喜樂,有適悅、喜悅的感覺。這是在身念住上說無樂。但是,樂和受念住也有直接關系,到下面受念住再說。

  「無常敗壞」:無常、敗壞,就是破壞了。這個身體不是常恒住、不變易的,是剎那剎那變易的。「無常」有剎那無常、有一期無常的不同。剎那無常,就是指在最短時間內的變化。假設人的壽命活一百歲,慢慢地老、病、死了,這叫做一期無常。或者這個建築物能支持一百年,一百年以後壞了,也叫一期無常;其實這建築物,時時地都在變化,不是很穩定,這叫剎那無常。由剎那無常的變化,久了,就變成一期的無常。我們的身體,也具足這兩種無常,它不能永久存在,終究有一天老病死,結束了。這是很苦惱的事情。

  我們世間上的年輕人,雖然不感覺到老病死,也會看見這件事,但多數的人是視而不見,或者有的時候「哎呀,我也會老病死吧!」想一想也就算了。唯有釋迦牟尼佛,他想解決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是個王子,爲什麼要出家?因爲要解決老病死的問題!

  出了家在佛法裏面修行,也是要解決老病死的問題!但是人的懈怠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你不時時地觀察,就好像不感覺到這件事。所以常常觀察:「哎呀,這個身體是無我、無樂、是無常、是老病死、要敗壞的。敗壞了以後,我到什麼地方去呢?」這樣子想,一方面能夠調伏煩惱,一方面能策勵自己精進勇猛。

  「腥臊臭穢」:觀察身體從足至頂,有腥臊臭穢的味道,不幹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是很利,雖然自己很臭穢,但不太感覺。歡喜清潔的人,常常洗衣服、常常洗澡也只是好一點就是了。若是天上的人,他們的六根比我們銳利得多,他就嫌人間臭穢,不歡喜。如果我們不常洗衣服、不常洗澡,自己也會感覺到有問題,所以就可以知道這身體不是那麼好。

  人間,人的身體,不能和欲界天人的身體比;欲界天的身體也不能和色界天人的身體相比。這就是因、果的問題。我們最初栽培的業因,不是那麼好,所以得到的果報也就是這樣,福德大的人好一點;大體上說,也是老病死、臭穢的。欲天好一點,色界天更殊勝,因爲修學禅定,沒有欲,心清淨身體也清淨;但若是和聖人比,還是不及格。只要是凡夫就是有問題,所以要觀察這…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