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心念住裏;因爲執著這個不清淨、臭穢的東西,認爲是清淨的,也是心。
實在是苦惱境界,認爲是快樂的;無我而謂是我,不淨而謂是淨;都是顛倒迷惑愚癡的境界。
這一段文我認爲很珍貴!我們通常認爲修心念住,是觀心無常,但是這裏,「實苦謂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都包括在心念住裏邊了。四念住,有別念住、有總念住。這裏等于是總念住,每一個念住都通于其他叁個念住。
〖己二、別念住叁 庚一、持心令淨〗
【此心不住,速疾轉易,隨眠根本,諸惡趣門,煩惱因緣,壞滅善趣,是不可信貪瞋癡主。】
「此心不住」:這底下解釋心無常,怎麼叫做無常的相貌。我們這一念心,並不是不變易的。「住」有常住、安住的意思。「不住」就是不安住、不是常住的。怎麼知道心是不常住的呢?
「速疾轉易」:這一念心的變化、轉變,是非常迅速的。「易」是變化的意思,這和生住異滅的「異」,是相通的。因爲它很急速地轉變,忽然間是貪心、忽然間是瞋心,忽然間疑惑心來了、忽然間高慢心來了,忽然間想到母親、忽然間又想到朋友,這個心的變化是很多很多的。從字面上看,是偏重于我們心的散亂,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同時是不安住,同時也是生滅變化。從這裏可以知道心是無常的。
其次,提到有關于善惡的問題。佛法是使人向上進步而不要退,所以一定要說到善惡的問題;而善惡還是這一念心。
怎麼才是惡呢?「隨眠根本,諸惡趣門」。在這個變化裏邊,特別地提出來隨眠。隨眠是煩惱的根本,是諸惡趣的門。諸惡趣是果,煩惱是因;「因」爲「果」的本,所以叫做隨眠根本。
隨眠就是煩惱。煩惱有兩種:一種是種子、一種是現行。種子是譬喻,世間的植物都有種子,由種子生芽而後逐漸地開花結果。我們的煩惱,也有種子,也就是生起煩惱的功能。
當我們心情很平和,貪心沒有起來、瞋心也沒起來,心裏很平靜,說「這個人沒有煩惱。」不是!這個人所有的煩惱都有,只是沒有現行;在平和的心裏面,還有煩惱的功能在。若有因緣刺激它的時候,煩惱就出來了。所以沒有活動的時候,就叫做種子;又名爲隨眠。
「隨」是什麼意思呢?是隨逐、不舍離,它同你不分離。譬如說,他昨天有不如意的事情,憤怒了,但是過幾個小時,又恢複正常了;說「他煩惱過去了,沒有煩惱了?」不是!那個煩惱還隨逐著他,沒有和他分離,只是潛藏在心的深處。所以「隨」是對「現行」說的。就像人沒有到Office,在家裏睡覺,外邊看不見他。
睡醒了出來工作,「喔,他這個人還在!」煩惱也是,睡在那裏不活動,就是煩惱種子的狀態,所以叫「眠」。
所以,斷煩惱,不是指斷現行的煩惱,而是斷隨眠的煩惱。把隨眠煩惱的種子斷掉,才是究竟沒有煩惱了。表面上沒有煩惱,那是假的,所以,隨眠是煩惱的根本。
「諸惡趣門」:惡趣就是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是罪惡的人得果報的地方。趣者,至也;罪惡的人都到那個地方受苦,所以叫做惡趣。
惡趣是以什麼爲門呢?以煩惱爲門;就是煩惱來的時候,惡趣的門就開了,也就是能令人入到惡趣。惡趣的門若是關起來,就不會到叁惡道去;那就是要降伏煩惱才可以。
現在說,隨眠是煩惱的根本,隨眠是諸惡趣的門。這表示一切的凡夫,都有煩惱的種子,惡趣的門常是開著,隨時可能去。煩惱有這樣的過失,修心念住的時候,要注意消除內心的煩惱。
「煩惱因緣」:煩惱是什麼?就是心!就是我們的一念分別心!貪心、瞋心都是明了性的心,都不清淨。各式各樣的煩惱,有各式各樣的種子,所以,心也是無常的。
「壞滅善趣」:內心裏面有煩惱,就破壞了善趣的功德。由慈悲喜舍、無貪、無瞋、無癡這些善心所,發出來種種的功德,可以往生到善趣,也就是善趣的門開了。一切的善心都是善趣的門、人天的門。
我們多數的人,好心腸雖然是有,但是力量軟弱;惡心的力量大,善心軟弱。所以,強力的惡心起來了,把好心腸壓伏住,就是破壞善趣的因緣。假設你的好心腸、慈悲心、誠實、無貪、無瞋、無癡的這些善心所力量大,就能夠破壞起煩惱的因緣。誰的力量大誰就戰勝,力量小就是戰敗了。現在是說,煩惱的力量大,壞滅善趣。
「是不可信貪瞋癡主」:佛開示我們,要調伏染汙心。心念住怎麼修法呢?就是要降伏惡心。「是不可信」,相信就是聽它招呼。貪心、瞋心,各式各樣的煩惱來的時候,你不能相信這些煩惱,要製伏住它,不能聽它招呼。修心念住是要這樣修,要製伏自己內心的煩惱。
「貪瞋癡主」:「主」這個字,也是有道理的;平常不修四念住,或者是不相信佛法的人,都是以煩惱作主,而不是用理智。處理事情時,貪心願意這樣做就這樣做,瞋心願意這樣做就這樣做,以煩惱作我的主人。現在說我們相信了佛法,修四念住的時候,不可以以煩惱爲主的,不可以相信它。
「貪瞋癡主」這個「主」字,在《乾隆大藏經》上是「生」。「是不可信貪瞋癡生」:貪心、瞋心、愚癡心現起的時候,你不要相信它,立刻地要調伏它,使令自己心清淨,這樣解釋也是可以。
初開始修習心念住,要這樣修,這合乎我們凡夫的境界。這意思是說,煩惱一動的時候,惡趣的門就開了;所以要調伏煩惱,把惡趣門關上。心念住怎麼修?就是這樣修!就是要用智慧來作自己的主人,或者是用慈悲心作主人;一個般若、一個慈悲,用這兩種善法作自己的主人。
但是,我們不常調心的人,煩惱來的時候,自己還不知道,那麼就隨順煩惱的力量同人說話、同人做事。現在這裏告訴我們,修心念住的時候,不要這樣子,要把「主人」調換一下。
我們要記住:不用瞋心同人講話、不用貪心同人講話。如果我們不能用慈悲心、不能用般若同人講話,最低限度,要把貪、瞋的煩惱驅逐出去,用平靜的心情同人說話!
前面說修行心念住,第一步是轉惡爲善!日常生活中,若修心念住,人與人之間有了煩惱,立刻要認識到「喔!我現在有煩惱了」,先把煩惱停下來;不要說「這個人可恨,是他不對!」那是第二個問題。
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我的心要清淨!」修心念住的第一步有這樣的意思,我認爲先邁第一步很重要!維持自己有個善良的心,不要有惡心,先這樣子做。
這底下第二步,就是更深一層的解釋心和一切法的關系。
〖庚二、法由心造〗
【于一切法,心爲前導,若善知心,悉解衆法,種種世法皆由心造。心不自見種種過失,若善若惡皆由心起。】
「于一切法,心爲前導」: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太多了,這一切法,都不能離開心而獨自存在,一切法都是從心開始的。不管是善法、惡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心是前導,如果心不動,世間上什麼事也沒有。我們仔細地想想,的確是這麼回事!無論什麼事情,是由心分別才有,所以叫做「于一切法,心爲前導」。
「若善知心,悉解衆法」:善者,能也。若是我們能夠了達這一念心的道理,對一切法也都會通達無礙了。心與一切法是常爲伴的,有心就有法,有法就有心。若沒有一切法,心是不可得的;沒有心,一切法也是不可得。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是這樣子。心如是如是生,一切法也如是如是生。心是一切緣起法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心念住和法念住是不能分開的。
「種種世法皆由心造」:各式各樣的世間法都是由心創造的;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的世界,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心創造的。這也是解釋前面「于一切法,心爲前導,若善知心,悉解衆法」的兩句話。
「世」,我們通常說是世間;也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一切有爲法,都是有時間性的,無爲法則是超越時間的。這一切有爲法、種種的世間法,沒有一件事不是心創造的。由心發起,也就是由心創造;心若不造作的時候,就沒有這件事。
論一切法的緣起,也像我們做事,最初是計畫,後來發動這件事,才去執行,到最後會有個結果;這叁個階段都是從心開始的。心若是發動以後,不采取行動,也就沒有這件事。一切事都不能離開心,所以說「種種世法皆由心造」。
「心不自見種種過失」:我們未相信佛法的時候,有各式各樣的錯誤,自己不知道。
「若善若惡皆由心起」:這底下分類。不管是善、是惡,都是由心發起的。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修心念住可以轉變自己的生命。生命是自己創造的,若轉變自己的思想,生命也就轉變了。
佛法的理論,不承認有上帝,所以一切一切的禍福都是由自己創造的。但,佛法承認無常,我們做善法、做種種的功德,也是無常的,到時候就結束了。做種種惡事,得了很大的果報、很大的苦惱,也是有時間性的,到時候也結束了。雖然結束了,還要輪回。只有得聖道以後,才能常、樂、我、淨。
在凡夫的時期,應該這樣子去學習——「若善若惡皆由心起」。我們修心念住,若是能夠把握這一念心,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心念住是非常重要的!這以下是說心的無常的境界。
〖庚叁、四喻觀心〗
【心性速轉如旋火輪,飄忽不停如風野馬,如水瀑起,如火能燒。】
「心性速轉」:這一念靈明的心,它的體性是很迅速地轉變的,「如旋火輪」那樣子。「旋火輪」,就是夜間不開燈的時候,我們拿一支點著的香,用手旋轉,別的人看,以爲是一個火輪,所以名爲旋火輪。實在來說,並沒有火輪,只是小小一點火;因爲迅速地轉,就看見是一個火輪。用這個來表示我們這一念心,只是一剎那間的了別性;因爲相續不斷地活動,我們就感覺到這一念心是常住的,不知道這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從《般若經》這句話看,和《楞嚴經》完全不一樣。在佛教裏面,很多人都歡喜《楞嚴經》,它一直地說「心是常、不變易的」。但是在這裏:「心性速轉如旋火輪」,就表示…
《四念住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