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庚二、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己叁、大千界二 庚一、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庚二、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己四、說無我義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丁叁、勸發奉持二 戊一、應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戊二、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乙二、正觀有爲法世俗谛相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甲叁、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一、前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受持讀誦的人很多,宣講的法會也不算少,但我們在禅七中講《金剛經》的意思何在?它是在靜坐時可以用的法門!這樣說,《金剛經》不但是受持、讀誦、講說,也是修行的意思。

  從經論中佛菩薩的法語來看,應該是先學習佛法,通達了禅,才坐禅的。當然有的人是如此,可是我感覺多數人不是這樣子,那只能一面坐禅,一面學習。有的人歡喜坐禅,但不歡喜學習佛法,認爲學習佛法和修行沒有關系,也有這樣知見的人;這種知見是距離佛陀的本懷很遠很遠很遠,若不學習佛法,就沒有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從經律論中來,學習經律論才能慢慢地得到正知正見,然後用正知正見來修禅。說:「我不學習!」不學習就沒有正知正見,那麼所修的禅是不是佛法?可能就是外道了,所以學習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釋經題

  「金剛」:是譬喻般若;它是世間的一種寶物,有人說是鑽石,就是指它非常的堅固,能破壞其它的一切物質,而其它的物質不能破壞它。般若的智慧也是這樣子,它能破除一切煩惱,而不爲煩惱所破。

  「般若」翻成中國話就是智慧,這不是凡夫的智慧,而是佛法中所贊揚、所尊重的聖人的智慧,凡夫是需要經過一番的學習才能的。這智慧究竟是什麼呢?現依《大慧度經宗要》上的解釋擇要說明:

  解了義是般若波羅蜜義:解了就是明白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智慧。

  無知義是般若波羅蜜義:爲什麼無知呢?證悟第一義谛的時候,心裏沒有分別;若有所知,就不能明白實相的道理,所以無分別義是般若義。解了義是指後得智,無知義就是指根本智。

  破壞義是般若義:破壞什麼呢?破壞一切可言性相義,一切可言說的性相,都可以破壞;「可言」:可以用言說表達、用內心分別的,都是可破壞的、不真實,是虛妄的。譬如說,現在心裏想高山,山裏面有樹也有河流;或想太平洋的大海。若心裏不想,高山、大海就沒了;所有的言說義、分別義都是這樣子。佛菩薩所證悟的諸法實相,是離言說相的。我們平常用言說表示:「諸法實相」、「第一義谛」,這是方便,若不用言說,我們沒有辦法明白;但是,這些可言說、可分別,都是可破壞的。破壞一切言說義、一切分別義,是般若義。

  不破壞義是般若義:不壞假名而證悟諸法實相,這又是一個意思。因爲一切言說思議都是虛妄的;沒有語言文字,內心就不能思惟觀察,那怎麼能得聖道呢?所以佛菩薩不破壞假名字,利用語言文字來開示,我們因此才能悟入諸法實相,故不破壞也是般若義。

  遠離義是般若義:遠離什麼呢?遠離一切取相執著,才能得到般若的智慧。執著是凡夫特有的相貌,只要是凡夫都有執著心,執著: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端正的、這是美妙的、這是女人、這是男人。其實,如果通達諸法實相,男人、女人都是虛妄,都是畢竟空寂的;畢竟空寂裏沒有男也沒有女。凡夫不能這樣明白,就什麼都執著,連做夢也是執著。「哎呀!這個夢不得了!」好的也能動心,壞的也能動心,一得一失、一起一落,這心隨時會浮動;若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那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若能于一切法不取著,也就是于一切法不受,不受一切法就能得無生法忍、得阿羅漢,乃至到佛的圓滿境界了!遠離一切取著,這是般若義。

  不遠離是般若義:成就無分別智,就能契合諸法如義,這就是般若義;若不得般若的智慧,怎麼能證悟諸法實相呢?所以不遠離也是般若義。

  般若以金剛相做譬喻,就表示般若它不可破壞的意思。

  我們按凡夫境界的智慧來說明,譬如說一件事不關乎我本身的利害,成功了對我沒有利益,失敗對我也沒有利益,這時說話可能公平一點,別人容易接受,也可說是有智慧;若是說真實話對自己有傷害,說謊話能有利益,那就不講道理了;公平的智慧被利害隱沒、破壞了。這就看出來:凡夫也不是一點智慧沒有,但那個智慧可破壞。

  平常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能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動不顛倒,若是忽然見到滿意的境界,出現貪心,觀一切法空的智慧就不能顯現。沒有事情時,觀一切法空,可能觀得上來;等到如意、苦惱事情來時,就不能觀了。這就顯示出:什麼是金剛般若,什麼不是金剛般若。

  這裏還有一點事情。譬如說:佛教徒奢摩他修得不錯,修不淨觀成功了,能從欲界定、未到地定,達到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時,欲界的境界不能動其心,他沒有欲的這件事,但是欲的種子還在;等到色界天的禅定無常失壞了,又來到欲界的時候,欲還會起來。爲什麼呢?因爲只修禅定,沒有般若波羅蜜,只能把欲的煩惱調伏,欲的種子還潛藏著。

  假設這個佛教徒,雖然還沒得無生法忍,得到色界定以後,而能修學般若波羅蜜時,不論對自身有利益也好、有傷害也好,完全能講道理!不會因爲對自己有傷害,就不講道理。這是他的般若智慧比一般的人強,但是欲煩惱的種子還在,種子若動起來的時候,般若還會失掉,所以不能稱之爲金剛般若。

  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稱爲金剛般若呢?得無生法忍以後!這時的般若能和金剛不可破壞義相契合,才稱之爲金剛般若。在大乘佛法中,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十地菩薩、佛,這些都可以名之爲金剛般若;初歡喜地以前,還不及格。

  「波羅蜜」:是金剛般若的作用。波羅蜜翻到中國話,就是到彼岸。

  第一個解釋:由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阿羅漢以上的聖人,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因爲他已經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全面消除,不再流轉生死,能到涅槃了,所以叫做到彼岸。

  第二個解釋:有相叫做此岸,無相叫做彼岸;由有相而無相就是波羅蜜了。心裏有相,就會取著一切法;心若離一切取著,才能離相。在《瑜伽師地論》說「最上舍」:最殊勝的舍(舍就是無著的意思)。大菩薩的境界,也可以說殊勝舍;但是最殊勝的舍,唯是佛的境界。如果對凡夫而言,所有的聖人都是最上舍。凡夫能把財富供養給自己的父母、哥哥、弟弟、姊姊、妹妹、好朋友,或者別人的父母,但這樣的舍,還不能超越凡夫境界,聖人的舍才是無執著的。達到最上舍時,這無著的境界可以稱之爲無相,也就是指心裏能離一切相。唐朝的龐蘊居士,見到馬祖時問:「不與萬法爲伴侶,是何等人物?」其實,這就有無相的意思,表示他心裏面能離一切相。

  我們凡夫的心,因爲不能舍,就執著,有一點事情,心就做種種的虛妄分別,所以遇見什麼都有相。譬如我們手拿東西,若把東西放下來,手裏面就沒有東西。手就譬喻心,心遇見什麼都拿,好的也拿,壞的也拿;本來是不高興,東西不好,應該不要拿嘛!但我們還是要執著,一執著就是拿、就是取著了。如果什麼都不拿,就空手了。佛菩薩的心能離一切相,一切相都不著。

  我們用有相和無相來對比,佛的心能達到無相的境界,不管你怎麼樣地恭敬佛,隨順佛的教導也好,違背也好,佛都不執著,不取相而能離一切相,那叫做無相;從初果聖人就開始有這種境界,但是不圓滿;到佛的境界才圓滿。

  第叁個解釋:修學聖道有成就的聖人,他有出世間無漏、無分別、無相的智慧,但還不圓滿,名爲此岸;如果圓滿成就佛一切種智,那就叫做彼岸;由此岸到彼岸,叫做波羅蜜。這樣,就把阿羅漢和一切菩薩揀別出去,唯有佛才從此岸到彼岸,能離一切相,能離一切分別,智慧究竟圓滿,所以稱爲波羅蜜。這樣的波羅蜜,就是圓滿成就金剛般若,才能達到的境界,這叫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佛所成就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也就表示: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以得聖道,得無上菩提達到極圓滿的境界,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

  「經」:簡言之就是指語言文字。佛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表達,語言文字是能诠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是所诠顯的。佛菩薩大慈悲大智慧遷就我們的程度,如果不用語言文字诠顯金剛般若波羅蜜,我們就沒有辦法明白了。所以,契機也契理,合…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