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起來名之爲經。

  叁、敘傳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漢傳翻譯中,共有六種;第一、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這是最初翻譯。第二、元魏菩提流支。第叁、南北朝的陳真谛叁藏。第四、隋朝達摩笈多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第五、唐朝玄奘叁藏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唐朝義淨叁藏譯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當中,法相宗是受持玄奘法師翻譯的,但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歡喜受持讀誦鸠摩羅什所翻的譯四本。

  姚秦

  這是翻譯這部經的時代。在曆史上,國名爲秦的不只一個,春秋戰國時代的嬴秦,還有前苻秦、西秦;如果不說國王的姓,就不知道那一個秦了。姚秦是在東晉時代,秦是朝代,也就是國家的名稱;姚是國王的姓,所以稱姚秦。

  叁藏法師

  「叁藏」就是經律論,這有含藏的意思,文以載道,文裏面含藏種種的道理,就是文能藏義;文又是依據義理而說出的種種語言文字,義理中也有文,所以叫做藏。「法師」就是以法爲師;以經律論做自己的師範,或以經律論爲其它人做師範。

  鸠摩羅什譯

  鸠摩羅什,是這位法師的名字;他的父親叫鸠摩羅炎是印度人,母親叫什婆(或耆婆,是龜茲國國王的妹妹);把父母的名合起來,給兒做名字,所以叫鸠摩羅什,或者鸠摩羅什婆、鸠摩羅耆婆。中國話鸠摩羅炎翻爲「童」,耆婆翻爲「壽」,所以叁藏法師名童壽。

  羅什法師是龜茲國人(那時代是在中國新疆地區),若按現在說,就是中國人了,不過是另一個民族,說的語言和漢地不同。

  當時印度的一個國家,想請鸠摩羅炎做宰相,他拒絕了,後來出家做比丘;從印度到龜茲國來。龜茲國王因爲他的清高,還能出家修行,認爲是很可尊敬的人,所以就遠遠地歡迎他。而國王妹妹,原來其它很多國家的王子,想娶她爲妻,都遭拒絕;現在她見到鸠摩羅炎,就喜歡而有意要嫁給他;就和她的哥哥商議,強迫他還俗,而結婚了。

  生下鸠摩羅什以後,什婆想出家,但鸠摩羅炎不同意。後來,又生了鸠摩羅什的弟弟弗沙提婆。這時候,什婆以不吃飯表示決心出家;到第六天,鸠摩羅炎同意了;七歲的鸠摩羅什也隨著母親一起出家;什婆出家不久就得初果,不久又得二果。

  鸠摩羅什有個特別的地方:記憶力特別好,每日學經能背叁萬二千字。(《法華經》總共六萬多字,若是他二日就可以背完了。)他當時背《阿毘昙論》、《阿含經》;但因爲身分有多少不同,很多人會來看他,這種種事情使得用功受影響。于是,母親就領他到喀什米羅(即北印度的罽賓國一帶)學習佛法。

  十二歲這一年,母親領他回到自己的國家。中途,遇見一位大乘佛教的學者須利耶蘇摩,因爲思想不同,于是二人辯論,鸠摩羅什辯輸了,從此回小向大,而成爲一位大乘佛教學者。又住一、二年後,就回龜茲國,他繼續的學習佛法,進步得很快,辯才也是不得了,逐漸地名聲遠聞,流傳到中國來。

  那時在長安做皇帝的是苻堅(苻秦)。苻堅聽說西域龜茲國有這樣大功德人,就派將軍呂光領七萬軍隊去伐龜茲,想請羅什法師來中國。這時候,鸠摩羅什法師的母親已經不在龜茲國,到印度去了。

  鸠摩羅什法師對龜茲國王白純說:「不久,有敵人來,力量是很強大的,你不要同他對抗,應該以禮相待,可能我們會躲過厄運;若同他戰,可能要輸了。」但是白純不聽,而同呂光戰,最後戰敗了,呂光把白純殺了。

  呂光是受苻堅的命令請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的,但他並不是信佛的人,所以很毀辱鸠摩羅什法師;回程時,到了中國甘肅西部這一帶,聽說:苻堅在淝水戰敗了,而後被部下姚苌殺死。(世間上的事情啊,有力量的時候,大家支持你,等到你軟弱了就殺掉你,取而代之;世間上的人應該感覺這一點!)呂光聽到這個消息後,就不回長安了,而在甘肅涼州自己獨立稱王,叫做後涼。

  殺死苻堅的將軍姚苌,在長安做了皇帝就是姚秦,他要求把鸠摩羅什送來;因爲鸠摩羅什法師是大智慧人,所以呂光不送。而姚苌也沒有再采取行動,等到他兒子姚興繼位,又派兵去請鸠摩羅什法師,呂光戰敗了。姚秦弘始叁年十二月二十日這一天,鸠摩羅什才被請到長安來。

  羅什與姚興二人可能是宿有因緣,彼此非常合作,所以翻譯很多的經論。在這以前其它翻譯的經論,讀前幾句可以懂,中間有的話就不知什麼意思;底下又有幾句懂,再讀讀又不懂了;當時中國佛教界就是有這樣的苦惱。鸠摩羅什翻譯的經論,讀起來很通暢,皆大歡喜;這是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的境界。

  鸠摩羅什大約是弘始十五年的四月,七十歲時過世。他所翻譯的《法華經》、《維摩經》、《阿彌陀經》等經論,中國人歡喜讀誦。這些經論也有其它法師翻譯,比方玄奘法師,對中國的佛教貢獻也是非常大,他也翻譯《阿彌陀經》、《說無垢稱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但多數人還是歡喜學鸠摩羅什法師所翻的經論。從這些事實上看,鸠摩羅什法師翻的經論,最能契合漢人的根機,這也是特別的因緣。

  翻譯經書是很不容易的,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到今天我們還能聽聞佛法、還能讀到《金剛經》,都是以前的佛教徒大德發無上菩提心,佛法才能展轉流傳到現在。我們思惟一下,就知道這件事不容易!所以我們也應該努力把佛法流傳到後代,使令後代的人也能聽聞。學習佛法不容易,要有佛像、經書,要有個地方可以拜佛;如果最初創辦的人不發心,沒有這處所,大家到那兒拜佛?所以,諸法因緣生,有發大心的人,知道創立一個地點弘揚佛法,讓很多人在這裏栽培善根、學習佛法,想起來,真是感恩不盡!

  前輯.正釋經文.壹

  四、正釋經文

  甲一、序分二 乙一、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以下開始講解經的正文。一部經通常分叁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一段文是序分,序是初的意思,說明這一部經集會的因由,也就是緣起。因由之中,又分成兩部分:通序、別序。若是別的經典也有這樣的緣起,就叫通序;若是此經發起的因由,不同于其它經典,這叫別序。

  如是我聞:

  「如是」是指法之詞,就是指這一部經說的;「我」是約結集經的人說的;這部經是我親自聽佛講解的,這叫如是我聞。

  這部經是佛在世時說的,佛滅度以後,弟子們集會在一起,將佛大約五十年所講的經典,重新編輯。編輯的方式,就是選出一個人在大衆之中背誦佛說的經,經過大衆審定,認爲是佛說的,那就是通過了,這叫結集經。

  在大衆裏,背誦這部經的人自稱「我」;通常是指阿難尊者在大衆中誦這部經的。也有人說《金剛般若經》是須菩提尊者誦出的。說法不一樣,也不必執著。「聞」,就是聽聞,是我聽佛說的。通常說由耳才能聽見,但這裏說「我聞」,有什麼道理呢?耳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是總說,耳是別說;一般說話的習慣,也說我聞;有以總代別的意思。

  一時,

  「一時」:指法會從開始到圓滿,總起來叫做一時。沒有記錄佛說這部經典的年月日,是因爲聽佛說法的聽衆除了人以外,還有天龍八部,有時還有他方世界的人;因爲各地方曆法不一樣,譬如四王天一晝夜是人間的五十年,若用人間的時間來說,天上的時間就不適用,若用天上的時間,人間的時間又不適用了;就說一時,反倒是普遍地可以合適。

  古代大德有特別的解釋:一、轉輪聖王出世的時代,人間很容易得到珍寶;佛出世時,我們能得到法寶,所以叫做一時。二、佛大智慧、大慈悲,能說明人生的真理,令衆生從迷惑境界覺悟,也叫一時。叁、有佛出現世間,能爲我們開示真理,又有聽佛說法的人,叁事具足,衆生就可以得道了,如果缺一,衆生很難得聖道的。《中觀論》說:「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甚深的妙法、演說妙法的佛和聽佛說妙法的人,這叁者是不容易得到的,這叁者都具足了,叫做一時。這說法也很好!

  佛在舍衛國

  「佛」:是這部經的講解者。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是覺者,覺悟真理的人。覺悟真理了,又因爲有大慈悲心,能把覺悟之真理,爲一切衆生宣說出來;大智慧、大慈悲圓滿的人,名之爲佛。

  「在舍衛國」:舍衛國,是講說這部經的地點。有地方說「住舍衛國」;住和在,這裏的含義應該是一致的。就是指佛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講這部經的。

  從這句話思惟它的意義,雖然佛住在這地方,但不同于凡夫境界。所以「在舍衛國」這句話,應再加以說明。「在」有內、外不同,也可說內住、外住,各有四種。

  外住有四種:

  第一、王化處住:就是佛在教化衆生的地方住,通常指娑婆世界。譬如阿彌陀佛的王化處住是在極樂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在娑婆世界。

  第二、異俗住:就是不同于在家人的住處,指佛不住于在家人處所,而是住在寺院。

  第叁、威儀住:行住坐臥都叫做威儀。譬如說「我在紐約住」,但是也不只一種威儀,還有行住坐臥的不同,所以這叫威儀住。

  第四、未舍壽分住:就是佛還沒有入涅槃、沒有棄舍他的壽命。這意思就是佛若想繼續住,能無盡期延長壽命;若不想住,也能隨時棄舍壽命,這是佛自在的境界。所以,未舍壽分住也就是說佛並沒有入涅槃。

  凡夫也有外住,在那一個世界住、那一個國土、那一個地點,在那裏行住坐臥,繼續的生存,也可以說是住。

  內住:就是指心在什麼地方住。也有四種:

  第一、天住:天人的心在什麼地方住?譬如人間的人,說我們的心在什麼地方住?就是思惟什麼,心就住在那地方。天住有兩種解釋:一、施戒善心是天住。這是生天的因,爲什麼人死了能生到天上?就是有同情心,能「施」舍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所以能生到天上。其次是「戒」,就是有所不爲;不殺害生命、不偷盜別人的財物,肯戒除一切…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