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起来名之为经。

  三、叙传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汉传翻译中,共有六种;第一、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这是最初翻译。第二、元魏菩提流支。第三、南北朝的陈真谛三藏。第四、隋朝达摩笈多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第五、唐朝玄奘三藏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唐朝义净三藏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这当中,法相宗是受持玄奘法师翻译的,但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欢喜受持读诵鸠摩罗什所翻的译四本。

  姚秦

  这是翻译这部经的时代。在历史上,国名为秦的不只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嬴秦,还有前苻秦、西秦;如果不说国王的姓,就不知道那一个秦了。姚秦是在东晋时代,秦是朝代,也就是国家的名称;姚是国王的姓,所以称姚秦。

  三藏法师

  「三藏」就是经律论,这有含藏的意思,文以载道,文里面含藏种种的道理,就是文能藏义;文又是依据义理而说出的种种语言文字,义理中也有文,所以叫做藏。「法师」就是以法为师;以经律论做自己的师范,或以经律论为其它人做师范。

  鸠摩罗什译

  鸠摩罗什,是这位法师的名字;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是印度人,母亲叫什婆(或耆婆,是龟兹国国王的妹妹);把父母的名合起来,给儿做名字,所以叫鸠摩罗什,或者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中国话鸠摩罗炎翻为「童」,耆婆翻为「寿」,所以三藏法师名童寿。

  罗什法师是龟兹国人(那时代是在中国新疆地区),若按现在说,就是中国人了,不过是另一个民族,说的语言和汉地不同。

  当时印度的一个国家,想请鸠摩罗炎做宰相,他拒绝了,后来出家做比丘;从印度到龟兹国来。龟兹国王因为他的清高,还能出家修行,认为是很可尊敬的人,所以就远远地欢迎他。而国王妹妹,原来其它很多国家的王子,想娶她为妻,都遭拒绝;现在她见到鸠摩罗炎,就喜欢而有意要嫁给他;就和她的哥哥商议,强迫他还俗,而结婚了。

  生下鸠摩罗什以后,什婆想出家,但鸠摩罗炎不同意。后来,又生了鸠摩罗什的弟弟弗沙提婆。这时候,什婆以不吃饭表示决心出家;到第六天,鸠摩罗炎同意了;七岁的鸠摩罗什也随着母亲一起出家;什婆出家不久就得初果,不久又得二果。

  鸠摩罗什有个特别的地方:记忆力特别好,每日学经能背三万二千字。(《法华经》总共六万多字,若是他二日就可以背完了。)他当时背《阿毘昙论》、《阿含经》;但因为身分有多少不同,很多人会来看他,这种种事情使得用功受影响。于是,母亲就领他到喀什米罗(即北印度的罽宾国一带)学习佛法。

  十二岁这一年,母亲领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中途,遇见一位大乘佛教的学者须利耶苏摩,因为思想不同,于是二人辩论,鸠摩罗什辩输了,从此回小向大,而成为一位大乘佛教学者。又住一、二年后,就回龟兹国,他继续的学习佛法,进步得很快,辩才也是不得了,逐渐地名声远闻,流传到中国来。

  那时在长安做皇帝的是苻坚(苻秦)。苻坚听说西域龟兹国有这样大功德人,就派将军吕光领七万军队去伐龟兹,想请罗什法师来中国。这时候,鸠摩罗什法师的母亲已经不在龟兹国,到印度去了。

  鸠摩罗什法师对龟兹国王白纯说:「不久,有敌人来,力量是很强大的,你不要同他对抗,应该以礼相待,可能我们会躲过厄运;若同他战,可能要输了。」但是白纯不听,而同吕光战,最后战败了,吕光把白纯杀了。

  吕光是受苻坚的命令请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的,但他并不是信佛的人,所以很毁辱鸠摩罗什法师;回程时,到了中国甘肃西部这一带,听说:苻坚在淝水战败了,而后被部下姚苌杀死。(世间上的事情啊,有力量的时候,大家支持你,等到你软弱了就杀掉你,取而代之;世间上的人应该感觉这一点!)吕光听到这个消息后,就不回长安了,而在甘肃凉州自己独立称王,叫做后凉。

  杀死苻坚的将军姚苌,在长安做了皇帝就是姚秦,他要求把鸠摩罗什送来;因为鸠摩罗什法师是大智慧人,所以吕光不送。而姚苌也没有再采取行动,等到他儿子姚兴继位,又派兵去请鸠摩罗什法师,吕光战败了。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这一天,鸠摩罗什才被请到长安来。

  罗什与姚兴二人可能是宿有因缘,彼此非常合作,所以翻译很多的经论。在这以前其它翻译的经论,读前几句可以懂,中间有的话就不知什么意思;底下又有几句懂,再读读又不懂了;当时中国佛教界就是有这样的苦恼。鸠摩罗什翻译的经论,读起来很通畅,皆大欢喜;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的境界。

  鸠摩罗什大约是弘始十五年的四月,七十岁时过世。他所翻译的《法华经》、《维摩经》、《阿弥陀经》等经论,中国人欢喜读诵。这些经论也有其它法师翻译,比方玄奘法师,对中国的佛教贡献也是非常大,他也翻译《阿弥陀经》、《说无垢称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但多数人还是欢喜学鸠摩罗什法师所翻的经论。从这些事实上看,鸠摩罗什法师翻的经论,最能契合汉人的根机,这也是特别的因缘。

  翻译经书是很不容易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到今天我们还能听闻佛法、还能读到《金刚经》,都是以前的佛教徒大德发无上菩提心,佛法才能展转流传到现在。我们思惟一下,就知道这件事不容易!所以我们也应该努力把佛法流传到后代,使令后代的人也能听闻。学习佛法不容易,要有佛像、经书,要有个地方可以拜佛;如果最初创办的人不发心,没有这处所,大家到那儿拜佛?所以,诸法因缘生,有发大心的人,知道创立一个地点弘扬佛法,让很多人在这里栽培善根、学习佛法,想起来,真是感恩不尽!

  前辑.正释经文.壹

  四、正释经文

  甲一、序分二 乙一、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以下开始讲解经的正文。一部经通常分三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一段文是序分,序是初的意思,说明这一部经集会的因由,也就是缘起。因由之中,又分成两部分:通序、别序。若是别的经典也有这样的缘起,就叫通序;若是此经发起的因由,不同于其它经典,这叫别序。

  如是我闻:

  「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指这一部经说的;「我」是约结集经的人说的;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讲解的,这叫如是我闻。

  这部经是佛在世时说的,佛灭度以后,弟子们集会在一起,将佛大约五十年所讲的经典,重新编辑。编辑的方式,就是选出一个人在大众之中背诵佛说的经,经过大众审定,认为是佛说的,那就是通过了,这叫结集经。

  在大众里,背诵这部经的人自称「我」;通常是指阿难尊者在大众中诵这部经的。也有人说《金刚般若经》是须菩提尊者诵出的。说法不一样,也不必执着。「闻」,就是听闻,是我听佛说的。通常说由耳才能听见,但这里说「我闻」,有什么道理呢?耳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是总说,耳是别说;一般说话的习惯,也说我闻;有以总代别的意思。

  一时,

  「一时」:指法会从开始到圆满,总起来叫做一时。没有记录佛说这部经典的年月日,是因为听佛说法的听众除了人以外,还有天龙八部,有时还有他方世界的人;因为各地方历法不一样,譬如四王天一昼夜是人间的五十年,若用人间的时间来说,天上的时间就不适用,若用天上的时间,人间的时间又不适用了;就说一时,反倒是普遍地可以合适。

  古代大德有特别的解释:一、转轮圣王出世的时代,人间很容易得到珍宝;佛出世时,我们能得到法宝,所以叫做一时。二、佛大智慧、大慈悲,能说明人生的真理,令众生从迷惑境界觉悟,也叫一时。三、有佛出现世间,能为我们开示真理,又有听佛说法的人,三事具足,众生就可以得道了,如果缺一,众生很难得圣道的。《中观论》说:「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甚深的妙法、演说妙法的佛和听佛说妙法的人,这三者是不容易得到的,这三者都具足了,叫做一时。这说法也很好!

  佛在舍卫国

  「佛」:是这部经的讲解者。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觉者,觉悟真理的人。觉悟真理了,又因为有大慈悲心,能把觉悟之真理,为一切众生宣说出来;大智慧、大慈悲圆满的人,名之为佛。

  「在舍卫国」:舍卫国,是讲说这部经的地点。有地方说「住舍卫国」;住和在,这里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指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讲这部经的。

  从这句话思惟它的意义,虽然佛住在这地方,但不同于凡夫境界。所以「在舍卫国」这句话,应再加以说明。「在」有内、外不同,也可说内住、外住,各有四种。

  外住有四种:

  第一、王化处住:就是佛在教化众生的地方住,通常指娑婆世界。譬如阿弥陀佛的王化处住是在极乐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在娑婆世界。

  第二、异俗住:就是不同于在家人的住处,指佛不住于在家人处所,而是住在寺院。

  第三、威仪住:行住坐卧都叫做威仪。譬如说「我在纽约住」,但是也不只一种威仪,还有行住坐卧的不同,所以这叫威仪住。

  第四、未舍寿分住:就是佛还没有入涅槃、没有弃舍他的寿命。这意思就是佛若想继续住,能无尽期延长寿命;若不想住,也能随时弃舍寿命,这是佛自在的境界。所以,未舍寿分住也就是说佛并没有入涅槃。

  凡夫也有外住,在那一个世界住、那一个国土、那一个地点,在那里行住坐卧,继续的生存,也可以说是住。

  内住:就是指心在什么地方住。也有四种:

  第一、天住:天人的心在什么地方住?譬如人间的人,说我们的心在什么地方住?就是思惟什么,心就住在那地方。天住有两种解释:一、施戒善心是天住。这是生天的因,为什么人死了能生到天上?就是有同情心,能「施」舍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所以能生到天上。其次是「戒」,就是有所不为;不杀害生命、不偷盗别人的财物,肯戒除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