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非法行为。「善心」就是布施、持戒的时候都是善心,对人都是好心肠;有这三种功德,叫做天住。这种解释是指欲界天;若是这人没有善心,而用恶心做种种恶事,也可能表面是善事,内心动机是恶的,这就不是天住,可能就变成往地狱、饿鬼、畜生的因了。二、色界天是天住。就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天的四种禅定,这样,就比欲界天更高尚了。

  第二、梵住:譬如说梵天王,他也是天人,但在禅定之外,还有「慈悲喜舍」的功德,梵天王是特别慈善、博爱的。天住、梵住还都是凡夫境界。

  第三、圣住:圣人的内心是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空住,就是指心不住在眼耳鼻舌身意、亦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能观察是毕竟空,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能离一切境界、不住一切境界,这就叫做无所住,无所住就是空。空、无相、无愿,就是对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不动心。禅宗大德的语录上说:「不与万法为伴侣」。什么叫做伴侣?住处是伴侣。凡夫没有伴侣,心就不能活动;凡夫的心都是有所住。像阿罗汉、辟支弗,或者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萨,若一入定都是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不与万法为伴侣了;这是圣人清净心的住处。

  第四、佛住:佛也是空、无相、无愿,也是不与万法为伴侣,也是清净无着的境界,但是比阿罗汉、辟支佛和一切大菩萨等,更高深更圆满,所以特别叫佛住。

  佛的心是无所住,现在说「佛在舍卫国」,佛住在舍卫国,是有所住了,这是不是有点冲突了?这话应该这么说:佛的内心是清净无为的境界,不能说住在舍卫国,亦不能说不住在舍卫国,不可以名言表示。但是,佛的无所住境界,凡夫没有办法同他联络,眼不能见、耳也不能闻,那怎么向佛学习呢?若是法身菩萨所见到的佛,也是有形象,但我们的肉眼仍然无法见到,所以,佛大慈悲心到人世间示现一个有父母、有身体、修行成佛的形象,令我们可以看见,可以听他说话。这样,佛是无所住,但大慈悲为利益我们而表面上现出有所住,所以说「佛在舍卫国」。

  「舍卫国」是在中印度憍萨罗国;因为南印度也有一个憍萨罗国,所以,不说憍萨罗国而说舍卫国。舍卫城,是憍萨罗国的首都,是国王住的地方,以首都城的名做为国名,所以叫舍卫国;中国话翻为闻物,必是这地区的经济繁荣、或者政治、文化特别发达、名称远闻,所以叫做闻物。

  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在舍卫城外有一个「祇树给孤独园」,是佛与大众僧居住的僧园;「给孤独」是大富长者的名,寺院是由他建筑、供养佛的;园里面的树,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儿子──祇陀王子布施的;因为是由他们两人合起来供养三宝的,所以就叫做为祇树给孤独园。

  在这个僧园,除了佛,还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同时住在这里、听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比丘,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为乞士,又翻成怖魔、破恶,共有这三种含义。

  一、怖魔:就是魔王恐怖了。若有人发心出家薙除发须、修学圣道,由戒和尚、阿阇黎、尊证行授戒仪轨时,声音会传到天上,天上的魔王知道有人发心修行,成为阿罗汉,就超越他的势力范围外,所以心里恐怖,这叫怖魔。二、乞士:出家人自己不生产,向在家人乞求饮食而生活;但若只是乞食维持生活,那还不能算是比丘,一定还要向佛乞求正法,清净内心,就是「从佛乞法以练神」,由修学戒定慧,才能逐渐成为圣人,这就是乞法。乞食、也乞法,才叫乞士。三、破恶:恶是指烦恼;能常常地修学戒定慧,破除烦恼。

  「大比丘」:是表示这个比丘,已成为阿罗汉了。「众」:是团体的意思;律上规定三人为小众,四人以上是大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团体有千二百五十人这么多的比丘。若从佛成道后,初开始宣扬佛法教化众生时,可以大约数出这千二百五十人──在鹿野苑说法,有憍陈如等五位比丘;后来又有耶舍长者子五十人随佛出家;以后佛又度化舍利弗、目犍连所带领二百五十个人;又度三迦叶共一千人,这样加起来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按:吉藏大师云,但举其大数取有名闻者)当佛又继续教化众生,新来的比丘数目很多很多,就不只是千二百五十人。

  在《阿含经》上看,舍利弗、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等不一定在佛的身边,也常率领五百位比丘在别地方住;摩诃迦旃延尊者、富楼那尊者,也都有很多很多的弟子,他们有时候也来见佛、拜佛。这里说「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可以说是佛初成道的那千二百五十人,但是不必那样执着。

  这一段文是通序。结集经的人说:这部经是我亲从佛听闻的,还有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也同时听闻这一部经,表示这部经是可信的意思。

  在《大智度论》上解释「如是」表示信心:我相信了就说如是;我不相信就说不如是。若是这个人对佛有信心,当然就会虚心听佛说法。信心是譬喻人的手,若有手,到宝山就能取宝,有信心就可以取到佛法的宝藏。「如是」也表示智慧的意思:智慧譬喻人的眼目,有智慧眼就能通达佛法的真义。如是表示有信、有智;若我们有信、有智,就能深入佛法,得大利益。

  前辑.正释经文.二

  乙二、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以下是别序。

  「尔时」: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同时住在祇树给孤独园,善根成熟了,听佛演说金刚般若法门的那时候。

  「世尊」:佛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种种殊胜功德的人,不但为人间、天上所尊重,也为一切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尊敬的,所以称为世尊。

  「食时」:就是吃饭的时候;因为佛和这些大比丘,是过午不食的,所以食时就是在午前。

  「着衣」:乞食的时候要着大衣。佛与大比丘都有三衣,第一种五条衣:印度话叫安陀会,中国话叫作务衣,也就是不离身的内衣,做工、扫地、做清洁工作、到厕所,都可以穿的。第二种七条衣(郁多罗僧):是大众僧集会时穿的衣服。第三种大衣(僧伽黎):又可分为九条衣、十一条衣、十三条衣、十五条衣、乃至二十五条衣,这是到城市聚落乞食或说法时候穿的。现在说的着衣,是指大衣。

  「持钵」:钵印度话为钵多罗,翻成中国话为应量器,就是指要适合自己的食量,吃多钵大一点、吃少钵小一点,所以叫应量器。佛拿的钵是石头钵,一般比丘拿的是瓦钵。佛于初成道时,四天王各供养一个石钵,佛将四钵合为一个;到城里乞食,是由佛的侍者拿着,若阿难尊者当侍者就为佛拿钵,这石头钵是很重的。

  「入舍卫大城乞食」:因为祇树给孤独园是在城外,所以到城里乞食就叫入。「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在大城里面,应该一家一家次第地乞,不能挑拣而超越某一家;除非是没有信心、不供养的人,才越过去。「还至本处」:乞够了饭菜,就还至本处;佛也是回到祇树给孤独园以后,再食用。

  「饭食讫,收衣钵」:吃完了,把大衣脱下、迭好收起来;钵也洗一洗收起来。

  「洗足已」:因为佛与大比丘是赤足行走去乞食的,难免会沾染泥土,所以要洗足。这件事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不穿鞋、袜,而要赤足走路;最近几年听说,足这地方还有学问,按摩它对健康还有帮助的,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不过,我没看见有解释。

  佛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凡夫心能想得到的。但是,佛为度化我们,示现来到人间,也有父亲、母亲、有太太、儿子,也像人一样的生活,后来能放下出家,这是佛示同人法。

  「敷座而坐」:吃完饭,收衣钵、洗足已,以后又做什么呢?敷设座位而坐,就是入定;佛是无时不在定中的,没有出入定的差别;但若不表示,我们不明白,所以要说佛入定了。《金光明经》说:「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前面说圣住、佛住,就是指内心清净无为的境界;身坐着,心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若论一般修行人,敷座而坐,就是修学奢摩他和毘钵舍那;因为我们没有定、也没有无漏清净的智慧,所以只是修止、修观而已。佛已经成就甚深的禅定三昧、成就离一切相的高深智慧,所以敷座而坐有定慧的意思。

  前面「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这一段文是佛对弟子们有所教诫,所以是戒;「敷座而坐」,是定慧;合起来就是戒定慧。唯独此一部经,是这样原因发起的,就叫做别序。譬如《法华经》是以佛放光动地为发起序;此经是依戒定慧做为发起。

  金刚般若法门,究竟说什么道理呢?说一切法空。这种妙法又以戒定慧作发起的一个缘由,这是什么意思呢?指虽然学习了佛法说一切法皆空,还是要重视戒定慧;如果搞错了,认为:「诸法皆空又何必要持戒、何必修定」,而不相信因果,那就不符合金刚般若法门了。因为佛知道众生的毛病,不容易学习到正法,所以用戒定慧发起这个法门,表示:虽然诸法皆空,还要重视缘起、因果、戒定慧三无漏学!

  甲二、正宗分二 乙一、开显无为法胜义谛相二 丙一、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三 丁一、般若体门二 戊一、须菩提问二 己一、赞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前面是发起这件事的序,以下就是正说般若。正宗分,分两大科:第一科开显无为法胜义谛相。「开显」就是开示、说明;「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的差别相;「胜义谛相」,是佛无分别智所显的殊胜境界,所以叫做胜义;谛是真实不虚。

  第二大科,正观有为法世俗谛相,就是最后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即使学习很多年的佛法,若不修止观、未得圣道,就还是个…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