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凡夫。凡夫和圣人有什么差别呢?凡夫执着什么都是真实的,即使做梦也认为是真实的,这就是还没明白世俗谛。「正观」:佛菩萨开示我们在得般若智慧的时候,不要有颠倒,这就叫正观。「有为法」:指因缘生法是有生灭变化的。「世俗谛相」就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虚妄、幻化,是假的,不真实的!而唯有佛菩萨才能观见这个境界,凡夫看不到这里。

  以无常为例:无常是指没有决定性,是变化的。譬如说,我昨天看见某甲,今天看见还认为:「这是某甲。」这就是问题!再明白点说,就是前一剎那和后一剎那已经不同了。但我们在后一剎那,或过多少天了,都还感觉是那个人。再譬如看见灯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和后一剎那的光,我们认为是相同的;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明白无常义,所以不知道苦集灭道;四谛是圣人才能见的,我们在苦里面,还不知道苦,普通的苦──蚊子咬一下,不舒服──也会知道苦,但深微的境界我们不知道。

  现在说「正观有为法世俗谛相」,就是要远离一切颠倒,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正观: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

  第一大科,开显无为法胜义谛相,依须菩提赞佛「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又分二科。就是第一科是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为善护念菩萨」,为善根成熟的菩萨说般若义。第二科是付嘱未成熟菩萨方便:「付嘱诸菩萨」,为善根未成熟的菩萨说般若义。换句话说:就是为利根和钝根(或者善根成熟和未成熟)的二种菩萨,说这两段般若义。

  第一段,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摄受,实在就是接引,也可以说是教导。佛教导无漏的善根已经成熟菩萨的方便;第一义谛是离名言相的,但是佛善巧方便安立种种名言开示我们,这就叫做方便。

  这一段又分三大科。第一科:般若体门,分成愿行果三科。第二科:信受门,指信受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第三科:功德门,再分三大科,第一、有三千世界七宝布施、恒河沙恒河沙数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两段;第二、内身的布施,分成恒河沙身命布施、日三时恒河沙身命布施;第三、举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供养无量佛的功德;以这三段来校量学习般若功德的殊胜。般若体门、信受门、功德门,这三门合起来就是摄受已成熟菩萨方便。

  现在先说第一科般若体门:第一科,长老须菩提请问,第二段是佛回答。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是长老须菩提请问的威仪。时,就是佛敷座而坐,入三昧的时候;其实,佛没有出入定差别的。长老,是指年高德重的人,他名字叫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大阿罗汉。

  这时候,须菩提在大众里面从座位站起来,把右边的肩露出来,左肩还有衣服覆盖,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向佛说:「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希有」:是赞叹佛的话;「世尊」:就是对佛的称呼。按这个文应该这么说:佛太希有了!什么事情希有呢?「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件事,其它人都办不到,唯有佛能够做到,所以说佛希有!

  在《增一阿含经》说到一件事:释迦牟尼佛若不出家的话,两千五百世做转轮圣王(有的文上说两千五百岁,我看应该是两千五百世),但是佛把这件事弃舍了!

  我们若思惟一下:像我们平常人想要出家,小小的有一点如意事都放不下,就被这事绑住了;而佛能够弃舍人间转轮圣王的那种广大的富贵境界,这件事应该说很希有!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如来,指释迦如来。善者,能也。说佛有这样善巧的智慧,能够护念诸菩萨──这就指暖、顶、忍、世第一内凡位的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就是外凡的菩萨。对这两种菩萨,佛都能够善护念、善付嘱。

  我们反省:自己是在暖、顶、忍、世第一?若是,就是内凡位菩萨了!如果不是,则为外凡菩萨。外凡的菩萨,就是心向外攀缘;虽然我相信佛法、能拜佛、读经,但是拜佛时攀缘有个佛,读经就认为有一本所读语言文字的经,或是能为人讲经,但是一样的贪瞋痴活动;外凡位的菩萨,若有惭愧心稍好一点,如果没有惭愧心,就和一般人一样。

  现在说「善护念诸菩萨」,是已到内凡位了。内凡位的菩萨,照理说应该超过欲界定,得未到地定,乃至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无色界四空定。具有这样的定力,对于佛法的学习是很深刻的,不再向外攀缘了;一切时一切处接触境界,都能向道上会。你骂他一句,他不会:「你为什么要骂我!」而向道上会:「骂者不可得,受骂者也不可得!」他能随时用般若来观察这件事,不起烦恼。

  外凡的菩萨,学习经律论,通达很多的佛法,也写文章,也能为人讲解,但是,没有修四念处、不静坐、不修止观,他也可能看见佛,但就是不能调伏烦恼。

  内凡位的菩萨,惭愧心重、以涅槃为上首,他想得涅槃、他想证悟诸法实相。经论上说:不受一切法得无生法忍!这在他心里有深刻的印象:「我要做这件事!」他一切时一切处,向道上会,所有的烦恼都不动,虽然还没能断,还未得无漏的般若慧,但能向于无漏的般若;用无常、苦、空、无我的智慧,常常地思惟观察,把贪瞋痴调伏,就向于诸法实相了。这样的菩萨,善根成就了。什么叫做善根成就?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法有力量。

  譬如南传佛教对我们北传佛教说了一句话,有的汉传佛教徒就说:「我不相信有观世音菩萨了。」这可见我们现在汉文的佛教就是遗憾得很!这完全是信、进、念、定、慧没有建立起来啊!别人的一句话,就把你的心动摇了,遗憾不遗憾?若不读经论,也还不知道今天佛教徒的不及格严重到这个程度。

  而信、进、念、定、慧善根成熟的菩萨,他相信佛菩萨的信心非常的坚固!我们姑且这样说:譬如说静坐时,能够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若想到佛菩萨的心是什么样子呢?自己会想到:「我还是很浅薄的境界嘛,只是小小的明静而住、有点轻安乐而已。若佛菩萨境界就更高更高更高了!」因此对佛菩萨的恭敬心就加强了。对佛菩萨有恭敬心,对佛菩萨说的法也就有欢喜心,而学习的心也会提起来。不会说:「我也不做大法师,学习经论干什么?」不会那样说啊!他的信、进、念、定、慧非常的强,虽然还没有到圣人的境界,但他能调伏烦恼,念念向道上会。

  这时候,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境界「护念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加持他一下!」这在二三十年前很少听见这句话;显教的人很少用,是密宗的人用这句话;所以「护念」就是加持的意思。佛以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道力、大慈悲的力量,加持他;而他本来就是有道心的,得到佛力的加持以后呢?一努力就得无生法忍,就是圣人了。善护念诸菩萨就是这样的境界。

  这里还可以分两种:一个是加强他内心定慧的力量,可以得无生法忍;加强他的慈悲心,还能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善付嘱诸菩萨」,可以分两个意思。第一、佛涅槃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佛教徒程度不及格;所以佛就付嘱利根(善护念成功)的菩萨:「你要发大悲心教化这些不及格的菩萨,教他们得所未得,成就圣道,住持佛法!」也就等于是佛下了命令:「你要发慈悲心教化这一切发心修行的人!」第二、佛能护念善根成熟的菩萨,令他容易得圣道;对其余一切的菩萨,佛则宣扬无量无边的佛法教化他们。

  因为唯有佛能够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使令正法能久住世间而不灭,所以叫做:希有世尊!

  须菩提尊者,提出问题请佛回答时,先赞叹佛;下面是正式提出问题。

  前辑.正释经文.三

  己二、请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还没有发无上菩提心,而能够受三皈五戒,修学十善法的人,就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受三皈五戒,也不修学十善法,随时会做恶事,那是不能称为善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就是建立;这个人继续地学习佛法,建立无上菩提心。心,是指愿,就是建立了无上菩提的愿,即愿得无上菩提的意思。

  发无上菩提心这件事,我们通常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若是从内心很诚恳地发愿,那就可以名之为发菩提心。如果只是作功课,随着文念一遍,这不算数,因为心并不诚恳。

  在《显扬圣教论》上,有一个发菩提心的仪轨,词句不同,但是义和这里一样。要在一位大德面前,磕三个头,然后跪着把文念三遍:「大德一心念,我玅境比丘,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大德说:「善!」答:「尔!」然后一拜而起。

  这不只是念念而已,而是经过长时期地学习佛法,多少次在内心思惟这件事:「哎呀!应该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最后,决定在一位善知识前宣布:发无上菩提心!

  我们汉文佛教传戒时,三坛大戒连续的受;先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再隔多久,又受菩萨戒。当然,这样子做也是很好。如果是认真一点呢,受沙弥戒以后,要学习沙弥戒,能受持清净了,经过沙弥戒和尚的认可,再去受比丘戒。应该受沙弥戒这时候,就是发出离心了,发出离心也叫做发菩提心(菩提是圣人的智慧),就是想要得圣人的智慧。想得阿罗汉、想做大菩萨;或不想当大菩萨,只想要得阿罗汉;都先要有意愿,然后受沙弥戒。或者小孩子知识还不够,未发出离心,但也愿意出家受沙弥戒,年纪渐渐大了,到二十岁知识稍微丰富一点,能发出离心:「我不愿意做生死凡夫,我想要做圣人!」有这样坚定的意愿,经过戒和尚的同意,就可以受比丘戒。

  是谁给你受比丘戒?还是由授沙弥戒的和尚…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