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请来三师七证,然后专为这沙弥受比丘戒。受戒以后,要学习比丘戒的开遮持犯,持戒清净,继续地学习戒定慧;读《华严经》、《大宝积经》、《维摩诘所说经》、《大般若经》,也就可能会发无上菩提心,这时候再受菩萨戒。应该是这样!
当然连续的受也好,一下子把这件事做好以后,继续地学习佛法,也就会发出离心、发无上菩提心。如果不学习佛法,只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也好;但无上菩提心,未必能发。不过,也不要紧,能诚心念佛往生到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会劝你发出离心、无上菩提心,再劝你得圣道。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一件事的确是好。
刚才这一段话的意思:文上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内心要真诚地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佛法,然后在内心思惟观察,你会激动:「佛法是这样子呀!」经过多少次的思惟观察,在心里酝酿,而真诚的发出:「我要发无上菩提心!」这时候,才举行发菩提心仪式。应该是这样!
须菩提尊者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应云何住」:能安住不退叫做住;发无上菩提心当然是受菩萨戒了(或者受五戒的在家菩萨,或者受比丘戒的出家菩萨);菩萨开始发无上菩提心,他能安住在大乘佛教,一方面学习佛法、修学圣道、一方面广度众生而不退,这不容易!
已得圣道的菩萨,那就很容易安住不。而凡夫因为有贪瞋痴,又没得到禅定,眼前色声香味触──令人颠倒迷惑的境界,随时随地都有烦恼;要安住在佛法里不退,这件事很不容易!所以须菩提尊者提出这个问题:怎么能够令菩萨安住不退呢?实在这也就是为我们请问的佛法;怎么能够安住不退、心里没有虚妄分别?
退有两种:一、表现于外的行动,二、内心的问题。若胡思乱想,菩提心不显现,颠倒迷惑出来了,那都算是退呀!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内、外要安住不动,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很顺利地安住在佛法里,有进而无退,是最理想的。若是有妄想而退失无上菩提心,也知道不对,可是很难恢复过来;怎么能调伏这颠倒迷惑的心情,恢复无上菩提心呢?所以要知道「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怎么调伏贪瞋痴、颠倒迷惑,而能恢复无上菩提心呢?
这里有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但是下面佛答复了三个问题,就是包括前面怎么叫做发无上菩提心,这也有安住的意思,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和「应云何住」合起来回答;「降伏其心」是单独回答。分成这两个意思。
戊二、佛答二 己一、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回答之前,先赞叹须菩提尊者「善哉!善哉」:你赞叹佛善护念,赞叹得很对,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很好,所以有二个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佛是很诚实、真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佛承认如须菩提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佛告诉须菩提,你心要安下来,不要妄想,要注意地、认真地来听佛回答。「当为汝说」:我会为你说这件事。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应该如下文所说的法门这样子安住不动、这样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尊者回答「唯然」:这是文言,白话就是:是的!「世尊!愿乐欲闻」:我欢喜听佛开示。
己二、正答三 庚一、发菩提心四 辛一、广大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这底下佛正式回答「应云何住」的问题。里面分四段:第一科「广大心」:表示菩萨有广大的慈悲心,他所要救护的众生是没有界限的。
前面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下面说「诸菩萨摩诃萨」;因为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就是菩萨了,所以是一回事。若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受菩萨戒,是不得戒的;但是,受了戒后还常常学习佛法,忽然间有一天发真诚的菩提心,就是菩萨、也就是得戒了;因为没有发心,受戒时没得戒,还不是菩萨,到这时候才得戒。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就是指前面善男子、善女人说,应该这样降伏其心。
文句应该是回答降伏其心的问题,但是内容是回答前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叫做降伏呢?看下面的文,也有降伏的意思。
因为菩萨发的无上菩提心,是为饶益诸有情故,所以菩提心中包含着大悲心!感觉众生在生死里流转很苦:「我要救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悲心。而大悲心的对象,就是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之类」:虽然都是众生,此一类彼一类各个不同,什么类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这四类。我们平常说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这样还没有包括中阴身在内。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因为中阴身是化生,就把中阴身包括了;所以这里虽然说四句,但是比六道众生的含义广。
「若有色、若无色」,这是约表现于外有形相的身体说,有有色、无色的不同。「有色」:欲界、色界天的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的色法组成的身体。当然色界天众生的地水火风比我们欲界好的多,我们是太差劲了。「若无色」:就是指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的身体没有地水火风的组织。
「若有想、若无想」,这是约内心、所缘境界说。「无想」:就是色界天第四禅的无想天,第六识不动,没有一切的想;其余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是「有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单指无色界最高的非有想非无想天。「非有想」就是没有粗显的想;「非无想」就是有微细的想,合起来就是非有想非无想。
前面所说已把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了,就是指他的大悲心非常广大;有广大的大悲心,就超过二乘人声闻、缘觉,也就是降伏了二乘人。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比丘,他看见大众僧缺少当执事的人。他心里想:「我得阿罗汉以后,发心为大众僧服务。」他继续地修四念处,修止,修观,由初果、二果、三果,得了阿罗汉以后,佛就对他说:「你以前要发心为大众僧服务,现在要发心了!」佛这位善知识,真是不可思议!以前有过的妄想,佛都知道,但没得阿罗汉的时候,佛不说。佛在世的时候,为大众僧服务,要到阿罗汉的境界,三果以前都不及格啊!可见那时候的佛教,有多么高尚,我们现在的佛教怎么样?
阿罗汉得阿罗汉道的时候,也能为大众僧服务、也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大迦叶尊者、邬陀夷尊者,都能度众生的啊!但入涅槃以后就不度众生,全面的休息了。
菩萨得无生法忍,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第八地,就像《普门品》说的:十方世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入无余涅槃!初地、二地、三地、四地,这样的菩萨还是肉身,若死后,还要再得一个身体,还是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不入无余涅槃。到第八地菩萨,程度是更高了,有能力入无余涅槃了,但是他不入,而继续保持生命,广度众生;所以超过阿罗汉的境界。这样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就是以有降无;现在以有大悲心降伏了无大悲心,超过二乘人。所以,若发无上菩提心,有这广大慈悲的境界,就是降伏二乘心。
辛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第二科是第一心:指菩萨的大慈悲,是用最殊胜的功德来利益众生的。如果是用人间天上的福乐救护众生,这是初级的;如果是用二乘人的功德利益众生,是中品的。现在「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以佛的功德利益众生,所以是最殊胜的,叫做第一。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发大悲心教化这么多的众生,目的在那里呢?教他们做什么呢?他没有衣服,给他衣服;他没读书,为他造学校;有病为他造医院;这事是好嘛。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些事情是应该做的,但是,他的大悲心不单只是做这散乱的善法。而是希望众生得「无余涅槃」,把三界所有的惑业苦消灭,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究竟的解脱一切的痛苦,永久的安乐自在。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最高的目标是这样子。
一般散乱的善法,虽然也是众生所欢喜,但不能究竟解决问题。他没饭吃,给他一碗饭,过几个钟头又饿了;看医生,就算是病治好了,过了多少天、几个月,又有病了;他的苦恼还是存在,问题没能究竟解决!若是得了涅槃,就永久没有老病死了。菩萨道和一般善法的不同就在这里!并不是说菩萨不做这一切善法,菩萨也造学校、造医院,也做医生、做工程师;世间上利益众生的事他都做,但目标是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若是我们出家人受了菩萨戒,也只是行这一般的善法,会有问题!若你没得圣道,也可能是内凡都不到,只是在外凡有一点慈悲心做功德。做功德有什么不好呢?做功德好!但是三恶道还随着你呀!这个问题没解决。因为没能深入的学习佛法,就不能真诚的发无上菩提心,做这些世间散乱的善法,可能就停留在这个程度;停留在这里,就不是菩萨道。
若是「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也是做这些事,那是菩萨道!
所以同样做一件事,有的是菩萨道,有的不是菩萨道。因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做这些事情就是一般的善法;若发无上菩提心,把一杯水送给人饮,就是菩萨道,更何况造一个医院呢!菩萨道和世间善法是不一样的。在表面上无差别,其实还是不一样,发无上菩提心是非常伟大的事情,是大人的境界。
「而灭度之」:就是用无余涅槃来利益众生,也灭了一切一切的烦…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