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請來叁師七證,然後專爲這沙彌受比丘戒。受戒以後,要學習比丘戒的開遮持犯,持戒清淨,繼續地學習戒定慧;讀《華嚴經》、《大寶積經》、《維摩诘所說經》、《大般若經》,也就可能會發無上菩提心,這時候再受菩薩戒。應該是這樣!

  當然連續的受也好,一下子把這件事做好以後,繼續地學習佛法,也就會發出離心、發無上菩提心。如果不學習佛法,只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好;但無上菩提心,未必能發。不過,也不要緊,能誠心念佛往生到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會勸你發出離心、無上菩提心,再勸你得聖道。所以念阿彌陀佛,這一件事的確是好。

  剛才這一段話的意思:文上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內心要真誠地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佛法,然後在內心思惟觀察,你會激動:「佛法是這樣子呀!」經過多少次的思惟觀察,在心裏醞釀,而真誠的發出:「我要發無上菩提心!」這時候,才舉行發菩提心儀式。應該是這樣!

  須菩提尊者說,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應雲何住」:能安住不退叫做住;發無上菩提心當然是受菩薩戒了(或者受五戒的在家菩薩,或者受比丘戒的出家菩薩);菩薩開始發無上菩提心,他能安住在大乘佛教,一方面學習佛法、修學聖道、一方面廣度衆生而不退,這不容易!

  已得聖道的菩薩,那就很容易安住不。而凡夫因爲有貪瞋癡,又沒得到禅定,眼前色聲香味觸──令人顛倒迷惑的境界,隨時隨地都有煩惱;要安住在佛法裏不退,這件事很不容易!所以須菩提尊者提出這個問題:怎麼能夠令菩薩安住不退呢?實在這也就是爲我們請問的佛法;怎麼能夠安住不退、心裏沒有虛妄分別?

  退有兩種:一、表現于外的行動,二、內心的問題。若胡思亂想,菩提心不顯現,顛倒迷惑出來了,那都算是退呀!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內、外要安住不動,怎麼辦呢?

  如果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很順利地安住在佛法裏,有進而無退,是最理想的。若是有妄想而退失無上菩提心,也知道不對,可是很難恢複過來;怎麼能調伏這顛倒迷惑的心情,恢複無上菩提心呢?所以要知道「雲何降伏其心」:就是怎麼調伏貪瞋癡、顛倒迷惑,而能恢複無上菩提心呢?

  這裏有兩個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但是下面佛答複了叁個問題,就是包括前面怎麼叫做發無上菩提心,這也有安住的意思,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和「應雲何住」合起來回答;「降伏其心」是單獨回答。分成這兩個意思。

  戊二、佛答二 己一、贊許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回答之前,先贊歎須菩提尊者「善哉!善哉」:你贊歎佛善護念,贊歎得很對,提出的這個問題也很好,所以有二個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佛是很誠實、真實,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佛承認如須菩提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佛告訴須菩提,你心要安下來,不要妄想,要注意地、認真地來聽佛回答。「當爲汝說」:我會爲你說這件事。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該如下文所說的法門這樣子安住不動、這樣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須菩提尊者回答「唯然」:這是文言,白話就是:是的!「世尊!願樂欲聞」:我歡喜聽佛開示。

  己二、正答叁 庚一、發菩提心四 辛一、廣大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底下佛正式回答「應雲何住」的問題。裏面分四段:第一科「廣大心」:表示菩薩有廣大的慈悲心,他所要救護的衆生是沒有界限的。

  前面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下面說「諸菩薩摩诃薩」;因爲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就是菩薩了,所以是一回事。若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受菩薩戒,是不得戒的;但是,受了戒後還常常學習佛法,忽然間有一天發真誠的菩提心,就是菩薩、也就是得戒了;因爲沒有發心,受戒時沒得戒,還不是菩薩,到這時候才得戒。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就是指前面善男子、善女人說,應該這樣降伏其心。

  文句應該是回答降伏其心的問題,但是內容是回答前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的問題。那麼爲什麼叫做降伏呢?看下面的文,也有降伏的意思。

  因爲菩薩發的無上菩提心,是爲饒益諸有情故,所以菩提心中包含著大悲心!感覺衆生在生死裏流轉很苦:「我要救護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是大悲心。而大悲心的對象,就是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之類」:雖然都是衆生,此一類彼一類各個不同,什麼類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這四類。我們平常說六道輪回: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這樣還沒有包括中陰身在內。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因爲中陰身是化生,就把中陰身包括了;所以這裏雖然說四句,但是比六道衆生的含義廣。

  「若有色、若無色」,這是約表現于外有形相的身體說,有有色、無色的不同。「有色」:欲界、色界天的衆生,都是由地水火風的色法組成的身體。當然色界天衆生的地水火風比我們欲界好的多,我們是太差勁了。「若無色」:就是指無色界天的衆生,他們的身體沒有地水火風的組織。

  「若有想、若無想」,這是約內心、所緣境界說。「無想」:就是色界天第四禅的無想天,第六識不動,沒有一切的想;其余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衆生都是「有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就是單指無色界最高的非有想非無想天。「非有想」就是沒有粗顯的想;「非無想」就是有微細的想,合起來就是非有想非無想。

  前面所說已把一切衆生都包括在內了,就是指他的大悲心非常廣大;有廣大的大悲心,就超過二乘人聲聞、緣覺,也就是降伏了二乘人。

  佛在世的時候,有個比丘,他看見大衆僧缺少當執事的人。他心裏想:「我得阿羅漢以後,發心爲大衆僧服務。」他繼續地修四念處,修止,修觀,由初果、二果、叁果,得了阿羅漢以後,佛就對他說:「你以前要發心爲大衆僧服務,現在要發心了!」佛這位善知識,真是不可思議!以前有過的妄想,佛都知道,但沒得阿羅漢的時候,佛不說。佛在世的時候,爲大衆僧服務,要到阿羅漢的境界,叁果以前都不及格啊!可見那時候的佛教,有多麼高尚,我們現在的佛教怎麼樣?

  阿羅漢得阿羅漢道的時候,也能爲大衆僧服務、也能弘揚佛法廣度衆生。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富樓那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大迦葉尊者、邬陀夷尊者,都能度衆生的啊!但入涅槃以後就不度衆生,全面的休息了。

  菩薩得無生法忍,從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到第八地,就像《普門品》說的:十方世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不入無余涅槃!初地、二地、叁地、四地,這樣的菩薩還是肉身,若死後,還要再得一個身體,還是弘揚佛法廣度衆生,不入無余涅槃。到第八地菩薩,程度是更高了,有能力入無余涅槃了,但是他不入,而繼續保持生命,廣度衆生;所以超過阿羅漢的境界。這樣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就是以有降無;現在以有大悲心降伏了無大悲心,超過二乘人。所以,若發無上菩提心,有這廣大慈悲的境界,就是降伏二乘心。

  辛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第二科是第一心:指菩薩的大慈悲,是用最殊勝的功德來利益衆生的。如果是用人間天上的福樂救護衆生,這是初級的;如果是用二乘人的功德利益衆生,是中品的。現在「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以佛的功德利益衆生,所以是最殊勝的,叫做第一。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發大悲心教化這麼多的衆生,目的在那裏呢?教他們做什麼呢?他沒有衣服,給他衣服;他沒讀書,爲他造學校;有病爲他造醫院;這事是好嘛。發無上菩提心的人,這些事情是應該做的,但是,他的大悲心不單只是做這散亂的善法。而是希望衆生得「無余涅槃」,把叁界所有的惑業苦消滅,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究竟的解脫一切的痛苦,永久的安樂自在。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最高的目標是這樣子。

  一般散亂的善法,雖然也是衆生所歡喜,但不能究竟解決問題。他沒飯吃,給他一碗飯,過幾個鍾頭又餓了;看醫生,就算是病治好了,過了多少天、幾個月,又有病了;他的苦惱還是存在,問題沒能究竟解決!若是得了涅槃,就永久沒有老病死了。菩薩道和一般善法的不同就在這裏!並不是說菩薩不做這一切善法,菩薩也造學校、造醫院,也做醫生、做工程師;世間上利益衆生的事他都做,但目標是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若是我們出家人受了菩薩戒,也只是行這一般的善法,會有問題!若你沒得聖道,也可能是內凡都不到,只是在外凡有一點慈悲心做功德。做功德有什麼不好呢?做功德好!但是叁惡道還隨著你呀!這個問題沒解決。因爲沒能深入的學習佛法,就不能真誠的發無上菩提心,做這些世間散亂的善法,可能就停留在這個程度;停留在這裏,就不是菩薩道。

  若是「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也是做這些事,那是菩薩道!

  所以同樣做一件事,有的是菩薩道,有的不是菩薩道。因爲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做這些事情就是一般的善法;若發無上菩提心,把一杯水送給人飲,就是菩薩道,更何況造一個醫院呢!菩薩道和世間善法是不一樣的。在表面上無差別,其實還是不一樣,發無上菩提心是非常偉大的事情,是大人的境界。

  「而滅度之」:就是用無余涅槃來利益衆生,也滅了一切一切的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