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惱。度,就是超越;解脫一切的生死苦惱,使令你究竟的安樂自在。菩薩發這樣的廣大心,「皆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是最殊勝的心,以殊勝的利益來利益一切衆生。所以叫第一心。

  辛叁、常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第叁科是常心;指菩薩廣大的慈悲心,是不退轉、長時期永久的教化衆生。

  因爲衆生太多了,菩薩行菩薩道時,度化這個衆生,費了很大的辛苦,他還不信佛,度化那個衆生,也不容易。時間久了,就厭倦:「生死道長,衆生性多,怎麼能夠普度一切衆生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呢?這事很難辦嘛,我不如做自了漢好了!」菩提心就退了。

  現在這位菩薩學習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知道衆生是空的,生死也是空的,得涅槃、不得涅槃是平等相,度衆生就是沒度衆生,沒有什麼可厭倦的,所以他的菩提心不退,他能夠做「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這件事,而不厭倦。想要無上菩提心不退轉,就要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雖然做了很多利益衆生的事情,但是在他的心裏感覺沒有做事;雖然衆生很難度,但是在心裏觀察衆生是畢竟空的,也無衆生可度,所以無上菩提不退轉。

  如果不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認爲:「真有衆生是我度的、這徒弟是皈依我的!」這樣子容易退轉,無上菩提心很脆弱,一下子就退,退了,就不是菩薩了。

  前輯.正釋經文.四

  辛四、不顛倒心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科是不顛倒心:菩薩度化衆生,他的內心有般若的智慧,不同于凡夫顛倒迷惑。

  發菩提心的菩薩能夠很長遠地發大悲心廣度衆生。爲什麼能那麼長遠度衆生呢?因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他觀察一切衆生都是畢竟空,所以度化衆生就是無衆生可度,觀察自己也是畢竟空;度衆生者不可得,所度的衆生也不可得,所以心裏面不感覺到辛苦。這一定要修學禅定,而且要有般若波羅蜜;這樣,所有的煩惱境界不能動搖,因此會感覺到很輕松、很自在,才能做出來這件事。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的觀法,應該要再講一講。

  第一種觀法:佛法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若以今天爲現在來看,過去我也是有生命的,未來我還是有生命。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過去,過去的生命已死,所以過去的生命猶如虛空,無色受想行識。以今天看未來,未來的生命還沒有成就,因爲因緣沒有和合,故未來的生命也猶如虛空。如果在過去看現在,現在也就是未來,未來的身體就是現在的身體,因爲生命還沒有成就,也是猶如虛空。若以未來看現在的身體,就是過去了,這身體也是猶如虛空。這樣觀察,過去也是空的,現在也是空的,未來也是空的,都像虛空似的。若想要知道實無衆生可度的話,靜坐的時候先作如是觀。

  第二種觀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就是自性空。用自性空觀,觀察這身體是畢竟空。「緣起自性空」正確的理論即此。若再加以解釋,譬如說這個房子,在叁年前這地方是空地,怎麼有房子了呢?就是有投資的人,請建築師規劃,圖則畫好了,向政府申請,政府批准了,就施工,到今天房子完全做好了。怎麼有的?因緣有的!有這些因緣就有房子,這叫做緣起有。

  那麼,由各式各樣條件造成的房子,怎麼叫做自性空呢?我們先解釋自性,自性就是:不是由因緣有、不是由各式各樣的條件造成的,自己就有,那叫做自性。現在看看這緣起的房子是自己有的嗎?若是自己有的,就不需要投資人做種種規劃、由建築公司來造;若沒有這麼多因緣,就有這個房子,那就是自性有。「自」對「他」說,因緣就是他,由因緣而有,就是他有;因緣有的東西,它自己沒有,所以需要投資的人集合衆多的因緣,才能把房子造出來。如果本來就有了,那何必費這個麻煩呢?所以由因緣有的東西,它自己本性是空、它本身是無所有的。

  說造出來的房子是有,這是因緣有,不是自性有;不管是光也好、石頭、木頭,各式各樣都是由因緣有的,沒有一法是自性有;所以在因緣有的這個時候,自性還是空的。觀察時,先觀察每一法都是屬于因緣,是因緣有,然後觀察它自性空,自性空的時候,也沒有梁、柱、地板等,什麼都沒有,無有少法可得,在自性空上,房子是沒有的,這就叫「緣起自性空」。

  觀察房子是緣起自性空,觀察人也是自性空,不管男人、女人都是緣起自性空,自性空中,沒有男、沒有女,沒有美、沒有醜,也沒有如意、不如意的事情,都是無所有的。但爲什麼有了?因緣有!若以前做了很多的功德,那麼今生就會如意一點;若常常的傷害別人,就會苦惱一點。苦惱、如意是自己栽培的,是因緣有,自性空中一切都不可得。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菩薩教化衆生轉迷起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教他修學四念處得聖道,當這個人成就阿羅漢道、發無上菩提心了;菩薩能觀察衆生是空無所有、觀自己也是空無所有──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因爲菩薩有畢竟空的智慧、也有緣起的智慧;用畢竟空的智慧觀察這些事情,心裏面很安閑自在,不會說:「我有很大的功勞!」不像世間上的人,有功高震主的問題──害怕他功勞太大,本領太大,對我有威脅。佛法中沒有這個問題,佛教我們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無論什麼情況,心裏面很平安。到達這境界,沒有爭論、也沒有一切的糾紛,都是平安的,佛法的偉大就在這裏!

  而修行這件事呢,也要有智慧,只修禅定還不能夠解脫生死大苦,若用畢竟空的智慧觀察,才能斷煩惱的種子、才能成爲聖人。說「我不修止觀!」那怎麼能得聖道呢?光是閉上眼坐在那裏,能得聖道嗎?我看是很難。「哎呀!我開悟了!」自己說開悟啊!真的嗎?胡塗人或者會同意。實在呢,要常常的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要讀《大智度論》才能明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這時候就知道要如何依據佛的開示,修學戒定慧得聖道。如果把佛所說的放在一邊,「我這裏邊沒有這些家具!」能得聖道啊?我看不能!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爲什麼度化了很多的衆生,而說沒有衆生得到滅度呢?下面解釋理由。「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假設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思想和我們凡夫一樣,也是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那這樣的話,他就不是菩薩,而是一般的凡夫了。我們凡夫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菩薩沒有這種顛倒、錯誤的想法。

  什麼叫做「有我相」呢?沒有修學佛法的人,或者學習佛法但沒能認真學習的人,也都是有我相。我們日常說話也會用「我怎麼地、怎麼地。」但多數沒有深入認識究竟什麼是我?在《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阿毘達磨論》裏,就說得非常清楚:佛在世的時候,與佛同時的外道有這種思想就是有我論者,而佛陀的思想是無我論者。佛法是無我論,非佛法是有我論,所以深入修學聖道有成就的人,是無我的!

  外道怎麼樣執著我呢?他認爲:在眼耳鼻舌身意的生命體,有一個常住不壞,永久存在而不會被破壞,有真實體性、主宰能力的這麼一個東西,這就是「我」!若人的壽命結束、身體壞了,但是「我」的體性不壞,繼續存在。怎麼存在呢?它可能到地獄、可能再來人間、也可能到天上去,又得一個身體,「我」就住在身體裏面。身體等于是「我」的房子,就像人在房子住了一百年,然後「我」再換一個房子。那個房子可能如意,也可能不如意,也有壞敗的時候,但「我」是永久存在;我的住處──身體有老病死,「我」本身是沒有老病死,永久存在的。外道有這種思想。

  佛陀說:「無我!」沒有這個我!若我們不以佛教、非佛教區分,就是有人告訴你:「你的身體裏有這麼一個東西!」這樣的思想,你接受是不接受?同意是不同意?可能還是會很歡喜接受這件事。因爲感覺到有道理,可能會這樣接受這件事;但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否認這件事,「是無我的!」那麼,很快的我們就會感覺到有問題了。

  比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死了以後,再得一個身體,前一個身體和後一個身體是兩回事;因爲有「我」在中間,可以連續下去而不斷。現在否認有我,那怎樣連續下去呢?佛陀的智慧是說:下一個生命的出現,是這一生思想、行爲所創造的業力,由業力變現出下一個生命,如果業力不發生作用,下一個生命就不出現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而不說有我。

  現在這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是佛陀的弟子,相信無我論,也這樣的學習、修行;無我觀修成功了,所以能觀察自己本身是無我,觀察一切衆生也是無我的。

  如果是承認「有我」的時候,除滅了生死的大患,就是「我」解脫了,然後得涅槃,就是「我」住在涅槃那裏的意思。

  若是承認有我,說:「這是佛性!」那非有想非無想天應該成佛了,因爲他的這個「我」解脫了一切的苦惱,在那裏湛然常住,應該他就是佛了!但是佛說:那人還是個生死凡夫,連初果聖人都不是。所以佛法是不承認有我論的。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四句話,「有我相」是總說。執著有我的人,認爲我們的生命有老病死,但是老病死裏有個不老病死的,那個「我」是常住不壞的;如果有這樣的思想,叫做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別說;人相指現在,衆生相指過去,壽者相指未來。

  「人相」是指現在的「我」在六道輪回裏面,表現于外的是屬人的相貌,不是地獄、也不是天,是人!「衆生相」是指過去,這個「我」從過去久遠久遠以來到現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很多很多的生,很多很多的死,那叫做衆生相。「壽者相」就是現在的生命結束了,但這個「我」是長壽的,它能無窮無盡地存在下去,這個「我」…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