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夫。凡夫和聖人有什麼差別呢?凡夫執著什麼都是真實的,即使做夢也認爲是真實的,這就是還沒明白世俗谛。「正觀」:佛菩薩開示我們在得般若智慧的時候,不要有顛倒,這就叫正觀。「有爲法」:指因緣生法是有生滅變化的。「世俗谛相」就是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虛妄、幻化,是假的,不真實的!而唯有佛菩薩才能觀見這個境界,凡夫看不到這裏。
以無常爲例:無常是指沒有決定性,是變化的。譬如說,我昨天看見某甲,今天看見還認爲:「這是某甲。」這就是問題!再明白點說,就是前一剎那和後一剎那已經不同了。但我們在後一剎那,或過多少天了,都還感覺是那個人。再譬如看見燈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和後一剎那的光,我們認爲是相同的;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不明白無常義,所以不知道苦集滅道;四谛是聖人才能見的,我們在苦裏面,還不知道苦,普通的苦──蚊子咬一下,不舒服──也會知道苦,但深微的境界我們不知道。
現在說「正觀有爲法世俗谛相」,就是要遠離一切顛倒,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正觀: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
第一大科,開顯無爲法勝義谛相,依須菩提贊佛「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又分二科。就是第一科是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爲善護念菩薩」,爲善根成熟的菩薩說般若義。第二科是付囑未成熟菩薩方便:「付囑諸菩薩」,爲善根未成熟的菩薩說般若義。換句話說:就是爲利根和鈍根(或者善根成熟和未成熟)的二種菩薩,說這兩段般若義。
第一段,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攝受,實在就是接引,也可以說是教導。佛教導無漏的善根已經成熟菩薩的方便;第一義谛是離名言相的,但是佛善巧方便安立種種名言開示我們,這就叫做方便。
這一段又分叁大科。第一科:般若體門,分成願行果叁科。第二科:信受門,指信受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第叁科:功德門,再分叁大科,第一、有叁千世界七寶布施、恒河沙恒河沙數叁千世界七寶布施兩段;第二、內身的布施,分成恒河沙身命布施、日叁時恒河沙身命布施;第叁、舉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供養無量佛的功德;以這叁段來校量學習般若功德的殊勝。般若體門、信受門、功德門,這叁門合起來就是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
現在先說第一科般若體門:第一科,長老須菩提請問,第二段是佛回答。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是長老須菩提請問的威儀。時,就是佛敷座而坐,入叁昧的時候;其實,佛沒有出入定差別的。長老,是指年高德重的人,他名字叫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大阿羅漢。
這時候,須菩提在大衆裏面從座位站起來,把右邊的肩露出來,左肩還有衣服覆蓋,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向佛說:「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希有」:是贊歎佛的話;「世尊」:就是對佛的稱呼。按這個文應該這麼說:佛太希有了!什麼事情希有呢?「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件事,其它人都辦不到,唯有佛能夠做到,所以說佛希有!
在《增一阿含經》說到一件事:釋迦牟尼佛若不出家的話,兩千五百世做轉輪聖王(有的文上說兩千五百歲,我看應該是兩千五百世),但是佛把這件事棄舍了!
我們若思惟一下:像我們平常人想要出家,小小的有一點如意事都放不下,就被這事綁住了;而佛能夠棄舍人間轉輪聖王的那種廣大的富貴境界,這件事應該說很希有!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指釋迦如來。善者,能也。說佛有這樣善巧的智慧,能夠護念諸菩薩──這就指暖、頂、忍、世第一內凡位的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就是外凡的菩薩。對這兩種菩薩,佛都能夠善護念、善付囑。
我們反省:自己是在暖、頂、忍、世第一?若是,就是內凡位菩薩了!如果不是,則爲外凡菩薩。外凡的菩薩,就是心向外攀緣;雖然我相信佛法、能拜佛、讀經,但是拜佛時攀緣有個佛,讀經就認爲有一本所讀語言文字的經,或是能爲人講經,但是一樣的貪瞋癡活動;外凡位的菩薩,若有慚愧心稍好一點,如果沒有慚愧心,就和一般人一樣。
現在說「善護念諸菩薩」,是已到內凡位了。內凡位的菩薩,照理說應該超過欲界定,得未到地定,乃至得到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或者無色界四空定。具有這樣的定力,對于佛法的學習是很深刻的,不再向外攀緣了;一切時一切處接觸境界,都能向道上會。你罵他一句,他不會:「你爲什麼要罵我!」而向道上會:「罵者不可得,受罵者也不可得!」他能隨時用般若來觀察這件事,不起煩惱。
外凡的菩薩,學習經律論,通達很多的佛法,也寫文章,也能爲人講解,但是,沒有修四念處、不靜坐、不修止觀,他也可能看見佛,但就是不能調伏煩惱。
內凡位的菩薩,慚愧心重、以涅槃爲上首,他想得涅槃、他想證悟諸法實相。經論上說:不受一切法得無生法忍!這在他心裏有深刻的印象:「我要做這件事!」他一切時一切處,向道上會,所有的煩惱都不動,雖然還沒能斷,還未得無漏的般若慧,但能向于無漏的般若;用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常常地思惟觀察,把貪瞋癡調伏,就向于諸法實相了。這樣的菩薩,善根成就了。什麼叫做善根成就?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法有力量。
譬如南傳佛教對我們北傳佛教說了一句話,有的漢傳佛教徒就說:「我不相信有觀世音菩薩了。」這可見我們現在漢文的佛教就是遺憾得很!這完全是信、進、念、定、慧沒有建立起來啊!別人的一句話,就把你的心動搖了,遺憾不遺憾?若不讀經論,也還不知道今天佛教徒的不及格嚴重到這個程度。
而信、進、念、定、慧善根成熟的菩薩,他相信佛菩薩的信心非常的堅固!我們姑且這樣說:譬如說靜坐時,能夠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若想到佛菩薩的心是什麼樣子呢?自己會想到:「我還是很淺薄的境界嘛,只是小小的明靜而住、有點輕安樂而已。若佛菩薩境界就更高更高更高了!」因此對佛菩薩的恭敬心就加強了。對佛菩薩有恭敬心,對佛菩薩說的法也就有歡喜心,而學習的心也會提起來。不會說:「我也不做大法師,學習經論幹什麼?」不會那樣說啊!他的信、進、念、定、慧非常的強,雖然還沒有到聖人的境界,但他能調伏煩惱,念念向道上會。
這時候,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境界「護念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加持他一下!」這在二叁十年前很少聽見這句話;顯教的人很少用,是密宗的人用這句話;所以「護念」就是加持的意思。佛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道力、大慈悲的力量,加持他;而他本來就是有道心的,得到佛力的加持以後呢?一努力就得無生法忍,就是聖人了。善護念諸菩薩就是這樣的境界。
這裏還可以分兩種:一個是加強他內心定慧的力量,可以得無生法忍;加強他的慈悲心,還能弘揚佛法教化衆生。
「善付囑諸菩薩」,可以分兩個意思。第一、佛涅槃的時候,還有很多的佛教徒程度不及格;所以佛就付囑利根(善護念成功)的菩薩:「你要發大悲心教化這些不及格的菩薩,教他們得所未得,成就聖道,住持佛法!」也就等于是佛下了命令:「你要發慈悲心教化這一切發心修行的人!」第二、佛能護念善根成熟的菩薩,令他容易得聖道;對其余一切的菩薩,佛則宣揚無量無邊的佛法教化他們。
因爲唯有佛能夠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使令正法能久住世間而不滅,所以叫做:希有世尊!
須菩提尊者,提出問題請佛回答時,先贊歎佛;下面是正式提出問題。
前輯.正釋經文.叁
己二、請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而能夠受叁皈五戒,修學十善法的人,就稱之爲「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受叁皈五戒,也不修學十善法,隨時會做惡事,那是不能稱爲善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就是建立;這個人繼續地學習佛法,建立無上菩提心。心,是指願,就是建立了無上菩提的願,即願得無上菩提的意思。
發無上菩提心這件事,我們通常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若是從內心很誠懇地發願,那就可以名之爲發菩提心。如果只是作功課,隨著文念一遍,這不算數,因爲心並不誠懇。
在《顯揚聖教論》上,有一個發菩提心的儀軌,詞句不同,但是義和這裏一樣。要在一位大德面前,磕叁個頭,然後跪著把文念叁遍:「大德一心念,我玅境比丘,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大德說:「善!」答:「爾!」然後一拜而起。
這不只是念念而已,而是經過長時期地學習佛法,多少次在內心思惟這件事:「哎呀!應該弘揚佛法,廣度衆生!」最後,決定在一位善知識前宣布:發無上菩提心!
我們漢文佛教傳戒時,叁壇大戒連續的受;先受沙彌戒,再受比丘戒,再隔多久,又受菩薩戒。當然,這樣子做也是很好。如果是認真一點呢,受沙彌戒以後,要學習沙彌戒,能受持清淨了,經過沙彌戒和尚的認可,再去受比丘戒。應該受沙彌戒這時候,就是發出離心了,發出離心也叫做發菩提心(菩提是聖人的智慧),就是想要得聖人的智慧。想得阿羅漢、想做大菩薩;或不想當大菩薩,只想要得阿羅漢;都先要有意願,然後受沙彌戒。或者小孩子知識還不夠,未發出離心,但也願意出家受沙彌戒,年紀漸漸大了,到二十歲知識稍微豐富一點,能發出離心:「我不願意做生死凡夫,我想要做聖人!」有這樣堅定的意願,經過戒和尚的同意,就可以受比丘戒。
是誰給你受比丘戒?還是由授沙彌戒的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