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法行爲。「善心」就是布施、持戒的時候都是善心,對人都是好心腸;有這叁種功德,叫做天住。這種解釋是指欲界天;若是這人沒有善心,而用惡心做種種惡事,也可能表面是善事,內心動機是惡的,這就不是天住,可能就變成往地獄、餓鬼、畜生的因了。二、色界天是天住。就是指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色界天的四種禅定,這樣,就比欲界天更高尚了。
第二、梵住:譬如說梵天王,他也是天人,但在禅定之外,還有「慈悲喜舍」的功德,梵天王是特別慈善、博愛的。天住、梵住還都是凡夫境界。
第叁、聖住:聖人的內心是住在什麼地方?住在空、無相、無願叁叁昧。空住,就是指心不住在眼耳鼻舌身意、亦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能觀察是畢竟空,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能離一切境界、不住一切境界,這就叫做無所住,無所住就是空。空、無相、無願,就是對一切有爲法、無爲法,都不動心。禅宗大德的語錄上說:「不與萬法爲伴侶」。什麼叫做伴侶?住處是伴侶。凡夫沒有伴侶,心就不能活動;凡夫的心都是有所住。像阿羅漢、辟支弗,或者得無生法忍以上的大菩薩,若一入定都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不與萬法爲伴侶了;這是聖人清淨心的住處。
第四、佛住:佛也是空、無相、無願,也是不與萬法爲伴侶,也是清淨無著的境界,但是比阿羅漢、辟支佛和一切大菩薩等,更高深更圓滿,所以特別叫佛住。
佛的心是無所住,現在說「佛在舍衛國」,佛住在舍衛國,是有所住了,這是不是有點沖突了?這話應該這麼說:佛的內心是清淨無爲的境界,不能說住在舍衛國,亦不能說不住在舍衛國,不可以名言表示。但是,佛的無所住境界,凡夫沒有辦法同他聯絡,眼不能見、耳也不能聞,那怎麼向佛學習呢?若是法身菩薩所見到的佛,也是有形象,但我們的肉眼仍然無法見到,所以,佛大慈悲心到人世間示現一個有父母、有身體、修行成佛的形象,令我們可以看見,可以聽他說話。這樣,佛是無所住,但大慈悲爲利益我們而表面上現出有所住,所以說「佛在舍衛國」。
「舍衛國」是在中印度憍薩羅國;因爲南印度也有一個憍薩羅國,所以,不說憍薩羅國而說舍衛國。舍衛城,是憍薩羅國的首都,是國王住的地方,以首都城的名做爲國名,所以叫舍衛國;中國話翻爲聞物,必是這地區的經濟繁榮、或者政治、文化特別發達、名稱遠聞,所以叫做聞物。
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在舍衛城外有一個「祇樹給孤獨園」,是佛與大衆僧居住的僧園;「給孤獨」是大富長者的名,寺院是由他建築、供養佛的;園裏面的樹,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兒子──祇陀王子布施的;因爲是由他們兩人合起來供養叁寶的,所以就叫做爲祇樹給孤獨園。
在這個僧園,除了佛,還有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同時住在這裏、聽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比丘,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爲乞士,又翻成怖魔、破惡,共有這叁種含義。
一、怖魔:就是魔王恐怖了。若有人發心出家薙除發須、修學聖道,由戒和尚、阿阇黎、尊證行授戒儀軌時,聲音會傳到天上,天上的魔王知道有人發心修行,成爲阿羅漢,就超越他的勢力範圍外,所以心裏恐怖,這叫怖魔。二、乞士:出家人自己不生産,向在家人乞求飲食而生活;但若只是乞食維持生活,那還不能算是比丘,一定還要向佛乞求正法,清淨內心,就是「從佛乞法以練神」,由修學戒定慧,才能逐漸成爲聖人,這就是乞法。乞食、也乞法,才叫乞士。叁、破惡:惡是指煩惱;能常常地修學戒定慧,破除煩惱。
「大比丘」:是表示這個比丘,已成爲阿羅漢了。「衆」:是團體的意思;律上規定叁人爲小衆,四人以上是大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個團體有千二百五十人這麼多的比丘。若從佛成道後,初開始宣揚佛法教化衆生時,可以大約數出這千二百五十人──在鹿野苑說法,有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後來又有耶舍長者子五十人隨佛出家;以後佛又度化舍利弗、目犍連所帶領二百五十個人;又度叁迦葉共一千人,這樣加起來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按:吉藏大師雲,但舉其大數取有名聞者)當佛又繼續教化衆生,新來的比丘數目很多很多,就不只是千二百五十人。
在《阿含經》上看,舍利弗、目犍連尊者、摩诃迦葉尊者等不一定在佛的身邊,也常率領五百位比丘在別地方住;摩诃迦旃延尊者、富樓那尊者,也都有很多很多的弟子,他們有時候也來見佛、拜佛。這裏說「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可以說是佛初成道的那千二百五十人,但是不必那樣執著。
這一段文是通序。結集經的人說:這部經是我親從佛聽聞的,還有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也同時聽聞這一部經,表示這部經是可信的意思。
在《大智度論》上解釋「如是」表示信心:我相信了就說如是;我不相信就說不如是。若是這個人對佛有信心,當然就會虛心聽佛說法。信心是譬喻人的手,若有手,到寶山就能取寶,有信心就可以取到佛法的寶藏。「如是」也表示智慧的意思:智慧譬喻人的眼目,有智慧眼就能通達佛法的真義。如是表示有信、有智;若我們有信、有智,就能深入佛法,得大利益。
前輯.正釋經文.二
乙二、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以下是別序。
「爾時」: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同時住在祇樹給孤獨園,善根成熟了,聽佛演說金剛般若法門的那時候。
「世尊」:佛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種種殊勝功德的人,不但爲人間、天上所尊重,也爲一切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尊敬的,所以稱爲世尊。
「食時」:就是吃飯的時候;因爲佛和這些大比丘,是過午不食的,所以食時就是在午前。
「著衣」:乞食的時候要著大衣。佛與大比丘都有叁衣,第一種五條衣:印度話叫安陀會,中國話叫作務衣,也就是不離身的內衣,做工、掃地、做清潔工作、到廁所,都可以穿的。第二種七條衣(郁多羅僧):是大衆僧集會時穿的衣服。第叁種大衣(僧伽黎):又可分爲九條衣、十一條衣、十叁條衣、十五條衣、乃至二十五條衣,這是到城市聚落乞食或說法時候穿的。現在說的著衣,是指大衣。
「持缽」:缽印度話爲缽多羅,翻成中國話爲應量器,就是指要適合自己的食量,吃多缽大一點、吃少缽小一點,所以叫應量器。佛拿的缽是石頭缽,一般比丘拿的是瓦缽。佛于初成道時,四天王各供養一個石缽,佛將四缽合爲一個;到城裏乞食,是由佛的侍者拿著,若阿難尊者當侍者就爲佛拿缽,這石頭缽是很重的。
「入舍衛大城乞食」:因爲祇樹給孤獨園是在城外,所以到城裏乞食就叫入。「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在大城裏面,應該一家一家次第地乞,不能挑揀而超越某一家;除非是沒有信心、不供養的人,才越過去。「還至本處」:乞夠了飯菜,就還至本處;佛也是回到祇樹給孤獨園以後,再食用。
「飯食訖,收衣缽」:吃完了,把大衣脫下、疊好收起來;缽也洗一洗收起來。
「洗足已」:因爲佛與大比丘是赤足行走去乞食的,難免會沾染泥土,所以要洗足。這件事以前我不明白,爲什麼不穿鞋、襪,而要赤足走路;最近幾年聽說,足這地方還有學問,按摩它對健康還有幫助的,也可能是這個原因;不過,我沒看見有解釋。
佛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是凡夫心能想得到的。但是,佛爲度化我們,示現來到人間,也有父親、母親、有太太、兒子,也像人一樣的生活,後來能放下出家,這是佛示同人法。
「敷座而坐」:吃完飯,收衣缽、洗足已,以後又做什麼呢?敷設座位而坐,就是入定;佛是無時不在定中的,沒有出入定的差別;但若不表示,我們不明白,所以要說佛入定了。《金光明經》說:「是時,如來遊于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淨。」前面說聖住、佛住,就是指內心清淨無爲的境界;身坐著,心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若論一般修行人,敷座而坐,就是修學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因爲我們沒有定、也沒有無漏清淨的智慧,所以只是修止、修觀而已。佛已經成就甚深的禅定叁昧、成就離一切相的高深智慧,所以敷座而坐有定慧的意思。
前面「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這一段文是佛對弟子們有所教誡,所以是戒;「敷座而坐」,是定慧;合起來就是戒定慧。唯獨此一部經,是這樣原因發起的,就叫做別序。譬如《法華經》是以佛放光動地爲發起序;此經是依戒定慧做爲發起。
金剛般若法門,究竟說什麼道理呢?說一切法空。這種妙法又以戒定慧作發起的一個緣由,這是什麼意思呢?指雖然學習了佛法說一切法皆空,還是要重視戒定慧;如果搞錯了,認爲:「諸法皆空又何必要持戒、何必修定」,而不相信因果,那就不符合金剛般若法門了。因爲佛知道衆生的毛病,不容易學習到正法,所以用戒定慧發起這個法門,表示:雖然諸法皆空,還要重視緣起、因果、戒定慧叁無漏學!
甲二、正宗分二 乙一、開顯無爲法勝義谛相二 丙一、攝受已成熟菩薩方便叁 丁一、般若體門二 戊一、須菩提問二 己一、贊佛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前面是發起這件事的序,以下就是正說般若。正宗分,分兩大科:第一科開顯無爲法勝義谛相。「開顯」就是開示、說明;「無爲法」就是沒有生滅的差別相;「勝義谛相」,是佛無分別智所顯的殊勝境界,所以叫做勝義;谛是真實不虛。
第二大科,正觀有爲法世俗谛相,就是最後的偈子:「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即使學習很多年的佛法,若不修止觀、未得聖道,就還是個…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