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有傷害的,我就排斥,排斥就是瞋心來了啊!而有貪、瞋各式各樣的煩惱。我也容許很多人在活動,然而那是:你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容許你存在;如果你侵犯我,我就要消滅你。但是做得到做不到又是一回事,心裏面都是這樣子。反正,有我的人,貪瞋癡是不能斷的,也不容易同人合,表面上暫時的合是可以的。所以,衆生有我,有很多的過患、有很多的苦惱;而佛用無我來對治,使令人與人能夠合,使令人心情快樂,能斷煩惱、能得聖道。所以說「無我」有很多的功德而沒有過失。
前面說「凡夫之人以爲有我」,什麼叫做凡夫呢?「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凡夫就是平常的人、有煩惱的人,貪的因緣來就貪、瞋的因緣來就瞋的這種人。這種人不能夠爲他人著想,只顧自己,那麼佛就假立名字,名之爲凡夫;只是假立名字,也不是決定的,不是真有一個實性的凡夫,還是可以轉變的。
我講個凡夫的故事。說到講故事這件事,我小時候讀書,當然老師講課就是聽著嘛,忽然有一天,老師講「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哎呀!我聽了非常歡喜!出家後,聽老法師講課也是講故事,聽了也感覺到歡喜。等到有人請我講經,我忘了講故事有很多好處。後來忽然間想起來,應該講故事,而故事從哪來的?都是經論上佛菩薩講的,所以,這是佛菩薩講故事。
什麼意思要講故事?佛知道我們凡夫學習佛法很困難,因爲佛法與人性是有一段距離的,要向上才能學習佛法,但是向上困難啊,那怎麼辦呢?佛就講個故事,使令心情好一點;譬如說做菜加點鹽,人就歡喜吃,完全沒有鹽,很淡,人家就不歡喜吃。所以佛是善巧方便的接引我們,我們也應該這樣學習;所以應該講故事,講故事是對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小軍(或優婆斯),他有個哥哥叫大軍。哥哥訂婚以後,到很遠的地方做生意,很久也沒回來;未婚妻年紀漸漸大了,哥哥的嶽父就來向小軍講:「你哥哥出去做生意,多少年都不回來;現在我女兒年紀大了,我看就同你結婚好不好?」小軍說:「這不合道理!她是哥哥的太太,是我的嫂嫂,我怎麼可以和她結婚?不可以!不可以!」就拒絕了這件事。
過了多久,這位老先生又來同小軍講:「你不要這麼執著嘛!你哥哥在外邊已經很久,一直不回來,不知道有什麼意外?你就結婚有什麼關系呢?」「不可以!不可以!」還是拒絕。然後這老先生心想:「直接說無效,要想辦法,如此如此就可以有效。」
隔了多久,從遠方來個做生意的人,帶一封信給小軍;一看,信上說:「大軍已經死了!你們不必再挂念他了。」就說他哥哥死了的事情。他想:「哎呀!哥哥死了!」心裏很難過。過了多少天,這老先生又來了,說:「你哥哥死了!你和我女兒結婚不結婚?如果不結婚,我就把她許給別人。」這一說,小軍心就動了,于是乎勉強同意結婚。
結婚不久,他哥哥回來了!但是還沒有到家前,小軍心裏非常的恐怖,就跑了;但是這個女人已經懷孕了,結果家裏的這些親戚就給她墮胎,做這件事情。
哥哥回到家,知道這件事後,非常地憤怒!恨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出五百兩金,募人殺他弟弟。五百兩金是很大的財富,當然有人就同意:「好!我能做這件事!現在五百兩金就得拿出來。」大軍就先給他五百兩金。
小軍是住在舍衛國,跑到摩伽陀國王舍城(有說王舍城至舍衛國)出家,用功修行就得阿羅漢道了!從這故事上看,出家應該不是很久,就得阿羅漢道了。你看這事情真是太吉祥了!我們認爲得聖道太難,但是在《阿含經》、在《大品般若經》上看,好像很容易。
這時候,他哥哥調查清楚,知道小軍在什麼地方,于是乎和應募的人,就要去殺他弟弟。到了那個地方,看准小軍在那兒靜坐;應募的人心裏想:「看這個人很好嘛!怎麼可以用箭殺他?不合道理,不應該殺!」再想:「若不殺他,五百兩金就得要還回去,這不可以,還是殺!」于是對准小軍比丘放箭,因爲他坐在那裏不動,是很明顯的目標;結果射出的箭折回來把他哥哥射死了。就有這種事情!應募人就不再射箭,拿五百兩金就走了。
大軍臨死前心裏更加憤怒,因爲瞋心很大,中毒死後,就做了毒蛇。小軍比丘這時在王舍城寒林附近的山洞裏住,蛇就隱藏在門軸下;門有時開、有時關,一出一入,就把蛇擠死了。死了以後,又變成更小的毒蛇,就附在洞上面,當小軍比丘在洞裏靜坐時,蛇就從上面落到小軍的頭上,這回小軍比丘就中毒了。
小軍比丘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就招呼住在離這洞不遠的舍利弗尊者:「請你趕快來!把我這個身體移出去,不要汙染這個洞;這個洞不汙染,別的同梵行者還可以在這裏修行。」
舍利弗尊者一進到洞裏,看到小軍比丘的面色是完全正常,看不出來是中毒的現象;舍利弗尊者就問:「我看你不像中毒,還是原來樣嘛。」小軍比丘說:「色是我我所不?受想行識是我我所不?」所以,阿羅漢修無我觀到這時候,雖然中毒了,四大被破壞,是很痛苦的境界,但是他能無著!心不動!樂也不著,苦也不著;不著(受)一切法,心住在第一義谛,所以還是正常的境界。舍利弗尊者把他抱到外面去,一松手,身體就化成糠似的,完全碎了。
我在想這件事:小軍比丘得阿羅漢也有神通的,他哥哥回來以後,因憤怒而計劃殺他,小軍比丘在禅定裏,完全明白;第一次小軍比丘在那兒靜坐,應募的人來射箭,這件事他應該也知道。但是用箭射的時候,他的心沒有貪瞋癡的這種反應,是無貪無瞋無癡的清淨心在那寂靜住,而且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功德,怎麼可以殺他呢!有無漏聖道的力量、不可以殺他的;這箭不能射他,所以箭折回來把他哥哥射死了。後來他哥哥死了,做毒蛇又死了,再變成更小的毒蛇來傷害他,小軍比丘應該是完全明白的。小軍比丘怎麼意思呢?我認爲他完全接受了!「好!我就接受你的傷害,來安慰安慰你!」所以,這個小毒蛇能傷害他。他若不接受,還是不能傷害他的。
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位國王,他有個大夫人,後來又娶第二夫人;二夫人嫉妒這位大夫人。大夫人信佛,常常到佛邊聽法,已經得須陀洹果;有時候也受八關齋戒、也常常靜坐。二夫人常對國王說大夫人的壞話,初開始說,國王還不相信;因爲他和大夫人做夫妻也很久了,知道她的性格;但二夫人常常說、常常說,王聽多了也就有點相信了。
這一天,大家在開一個娛樂的集會,小夫人趁這時候,請王叫她出來;大夫人這時正受持八關齋戒,所以不來。王憤怒了!就把她拖出來用箭射,箭一射出去,或者回來了、或者落到地,怎麼射也射不到她。因此,王受到感動,說:「我向來知道她的品德非常好,不像你說的那麼壞,現在用箭射不到,就表示這個意思!」所以,就把二夫人退回了。
現在說小軍比丘的境界,大阿羅漢是有聖德的,不是容易傷害他的!雖然他原來也是個生死凡夫,但是生死凡夫並不是真實是凡夫,所以出家了修行就可以得聖道!所以說「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凡夫不是真實的凡夫,若真實是凡夫,就不能得聖道了;所以他若來到佛法裏,就可以轉變,使令他有貪瞋癡變成無貪瞋癡,本來沒有智慧變成個有智慧的人。
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己二、現化身相二 庚一、相好二 辛一、正說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前面一段,是說化身佛教化凡夫衆生;有人天善根的凡夫衆,佛就用人天善法教化;有的衆生,佛用小乘佛法教化;有的衆生,佛以大乘佛法教化;這就是用五乘佛法教化凡夫衆生。這一段是現化身相,指能化的佛現出化身的體相,是相好光明的。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問須菩提,看見這個人有叁十二相,就可以說這是佛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是的!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前文已經說過了,「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這裏須菩提爲什麼說可以了呢?因爲前面是說以叁十二相見如來的法身,法身是無相的,所以不能說叁十二相即是法身──無相的如來。現在指佛現叁十二相的化身來度衆生,那麼這叁十二相就是佛了;所以,須菩提尊者說:「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但那樣意思還是不對的!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所以佛招呼須菩提,是凡有叁十二相就是佛,那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他就是佛了嗎?轉輪聖王雖然有叁十二相,實在還是生死凡夫,怎麼能說是佛呢!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若我現在觀察佛所說的道理,還是不應該以叁十二相來觀察化身佛,才是對的。
這地方有什麼問題呢?我們凡夫普遍地有一種毛病,就是取相惑──取著一切事物表現于外的相貌,在這上面執著,生貪心、瞋心,或者各式各樣的分別心、煩惱,只要是凡夫都是這樣子。一般的境界也不感覺到取著有什麼不對,所以也就不去考慮這件事。若我們不常靜坐,不學習佛法,心裏有煩惱了,好像很正常似的,不知道這是錯誤。若常常靜坐、閱讀經論才知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