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預備的飯菜好不好?」「吃飽了就好。」還是這一句話。
這個侍奉的人,就把婆羅門和比丘們吃飯的情況,向國王會報。大家討論了一下:「婆羅門和我們一般人一樣,不好的時候就罵,好就是贊歎;比丘們不是,好、不好,心不動!吃飽了就好,而無分別;這是有道德的人的氣象。從這地方看,祈雨而下雨是比丘的功德,而不是婆羅門!」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就是佛教徒,于無我法得成于忍的人,不管是如意、不如意的事情,無我觀都是無差別的;都能從因緣所生法觀到第一義谛,在第一義谛那裏是無差別相。就是菩薩能夠不受一切法,不受好的境界影響、也不受壞的境界影響,如意、不如意,這些冷暖的境界不動其心,這叫不受福德故。
所以,佛教徒啊!如果是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歡喜心,應如是學習,應作如是觀!這個世界上的事情,要希望完全滿意──沒有這件事!平常的人不可能,就是特別大富貴、有權力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如意的。唯有到第一義谛,能令你完全如意。
在《楞伽經》上有一個頌:「涅槃離心意,惟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這意思是:唯有涅槃──第一義谛是靠得住,真實的!其余的一切事情,完全都是靠不住。所以《金剛經》上,一節一節的校量功德,都是在贊歎學習般若波羅蜜最殊勝!世間上的苦惱事不說,就是有特別的大功德,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所以,「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個佛教徒的心不受一切法,觀察都是不可得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在第一義谛安住不動,所以叫做「于無我法得成于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提出來問,不受福德這句話怎麼講呢?「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佛回答: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所作福德這句話呢,是在因上說的。在造福的時候,就要學習無我觀,因爲無我觀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要長時期地用功。經上說:利根的聲聞人叁生得無生法忍。在初開始學習無我觀,第二生也修習無我觀,第叁生得無生法忍了;要叁生才成就。但是,在初開始或者是修無我觀之前,也可能做了很殊勝的福德,那麼得聖道的時候,福德的果報來了,這個人能不爲福德所迷惑。若不修無我觀的人,富貴來了,就爲富貴所迷惑。若造福的時候,就修無我觀;等到福德來的時候,心裏不迷惑。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情!所以我們說富貴學道難,就是指被福德迷惑了;只有少數人富貴不迷惑,還能放得下,修學聖道。
「所作福德」和「不受福德」這兩句話對比,不受福德是在果上說,所作福德是在因上說。佛教徒修無我觀的時候,因果都是不受的;因上能不受,成功了,得果時也就能不受。造因的時候,沒能修無我觀;等得到福德果報時,無我觀是修不來的。這等于是佛陀開示我們:從修福德的時候,就要修無我觀;得果報的時候,因爲無我觀成功了,就不爲富貴所迷惑。怎麼叫做不受福德呢?就是福德境界來的時候,不要愛著;要觀它是因緣有,是畢竟空!還是能享受福德,但心裏不執著;不受福德是這樣意思。怎麼叫做不執著呢?就是觀察它是因緣有、是自性空;作如是觀的時候,心遠離一切虛妄的境界,安住在第一義谛這裏,所以是不受福德。
前輯.正釋經文.叁十
庚二、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前邊,第一段是說如來的相好,現叁十二相應化身。現在第二段是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假設有人說,什麼叫做如來呢?就是能從那兒到這裏來、從這裏到那兒去,或者坐下來、或者臥下去,那一個就是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那這個人還不明白佛所說的道理。
在我小時候,家裏來了一個出家人化緣。我是小孩子嘛,這出家人叫我到他旁邊去,然後捏我手,說:「你感覺痛不?」我說:「感覺痛。」他說:「這個就是佛性!」小孩子的記憶力好,我現在還記住這句話。
現在說,什麼叫做佛?什麼是如來?會走路,能來、能去、能坐、能臥的這個就是佛、就是佛性。我們要讀《阿毘達磨論》才能知道這些事情。印度的外道,也用「如來」這個字;指從天上來到人間,從人間到地獄,從地獄又來到餓鬼道,從餓鬼道又來到人間,從人間又到天上,在六道輪回的那個就是我。我是誰呢?這一個就是我。誰是如來?如來者,我也!外道是這麼講。若是這樣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何以故」:什麼原因這樣說不對呢?「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就是從那裏到這裏,從這裏到那去,在六道輪回的這個,不是!沒有我可得!
我們從修無常觀來說:譬如這燈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明不能來到第二剎那。如果前一剎那的光不滅,它能光明到第二剎那、到第叁剎那,那電費應該老是一分錢才對!就是因爲生滅生滅,所以消耗的電量多。如果它的光不滅,那麼永久是在放光,就不能說無常的。所以光是剎那生、剎那滅的,光屬于色法,所有的地水火風也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我們這個一念心,也是剎那生剎那滅的。這樣說,前一剎那的那個人沒能來到第二剎那,所以說從這裏走到那邊,那個人沒有走到那邊去的,走到那裏的並不是那個;因爲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從剎那的生滅就能理解:沒有來去者,來去者不可得!是無常的,所以是沒有來去。應該作如是觀!
若從諸法自性空說:色受想行識都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誰從這邊到那邊去了?沒這回事啊!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通達畢竟空,那叫做如來;來去不可得,名之爲如來。也就是前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當然這個事情,要閱讀佛經,由佛的開示我們才能夠覺悟到這裏;若是不閱讀佛經,什麼都不明白。我說一件事。譬如說一個出家人不修止觀,一天在寺廟裏拜佛、念經;這樣做,如果是個不懈怠放逸的人,出家久了,因爲沒有人觸惱,也不貪也不瞋,自己感覺到很清淨。這就是有修行了嗎?
我們不說別人,而是反省自己!這些貪心、瞋心、高慢心、疑惑心的煩惱都沒有現行,說「我很清淨!」這樣想就搞錯了啊!我們平常說這個人發脾氣了,說這個人貪心很大,這都是很粗顯的煩惱。那什麼是微細的煩惱?就是看見什麼,都認爲是真的。看見老鼠在那兒跑、看見毒蛇來了、看見一朵蓮華、都認爲是真的,看見有人向你磕頭也是真的,有人罵你也是真的!這就叫做取相惑。
若是聖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虛妄不真實的;這就表示聖人有這種智慧,把取相的煩惱滅掉了。而能夠滅掉這種煩惱,一定要常修無我觀、無常觀、修畢竟空觀,慢慢地才能知道,不是自然會知道的。若通達一切法空,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通達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才知道一切法是畢竟空。
就說我們出家人,如果感覺到「我有煩惱,我有貪心、我有瞋心」,這只是一般的境界啊。說「我沒有煩惱」,自己認爲心清淨;這是搞錯了啊,你還有那個「什麼都是真的」的微細煩惱!等到有些不順心觸惱的時候,貪瞋癡就會出來了。所以一定要讀經、修四念處,智慧漸漸增長才能知道這是個錯誤,不然是不知道的。
若人做如是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這個人就是我見還存在,我見若存在那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所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一定要觀一切法因緣所生如幻如化、是畢竟空;畢竟空中是無來無去的;若這樣子就超越凡夫的境界,慢慢地能達到聖人那裏;不作如是觀,閉上眼睛坐在那裏啊,完全是不行的!
己叁、大千界二 庚一、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這是第叁科處大千界。佛現化身相度化衆生這件事,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大千世界。這裏分二段,第一段先說微塵。
這也是一種觀法。譬如說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組織成的,組成了以後,凡夫的心就認爲:這是男的、這是女的,這是美、這是醜──這樣分別了。如果把一個人觀察成都是微塵,還有男、女、美、醜的分別嗎?這實在也能調伏煩惱的。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靜坐的時候,用智慧觀察叁千大千世界,都是微塵;是用智慧來碎爲微塵,不是用機器把世界變成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佛問須菩提,這微塵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回答佛說:這個微塵太多了。
這下邊把微塵也破了。「何以故」:什麼原因要說到微塵的這件事呢?「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假設執著微塵是真實有自性的,佛就不說微塵衆是因緣有了;因爲真實有的就不是從因緣有的,若是從因緣有就不真實,是無自性、畢竟空的。所以把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以後,還不能停留在微塵這裏,還要觀察微塵是假的、是自性空的。微塵是什麼因緣有的呢?衆生的業力!是這個世界上一切衆生的共業所變現的。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佛是說微塵都是因緣有的,所以微塵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所以非微塵衆,只是假名爲微塵衆,也不是真實的。
庚二、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