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底下說叁千大千世界不可得;就是指佛現化身相所居住的地點,也是不真實、畢竟空。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此叁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緣有的,因緣有即是自性空,自性空裏沒有世界可得,所以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道理與前面一樣。
「何以故」:什麼原因這個世界也是不可得呢?「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果執著這個世界不是因緣有,而是真實有自性的;若是這樣,這個大千世界的一合相,就不可破壞了,那五濁惡世有真實性,就永久也不會清淨的。但事實上,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這裏就變成七寶莊嚴的世界了。爲什麼呢?那時候這個世界上都是有道德的人,不像現在的世界,惡人太多了。所以佛法講:世界是枝末,以人爲本。世間的哲學說:世界太廣大,人很微小。實在,人是根本、世界是枝末,因爲這個世界是衆生的心所變現,所以以心爲本。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說叁千大千世界總合起來的這個相貌,是因緣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所以非一合相;因緣有,所以是假名爲一合相,不是真實的。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世界總合的這個相,則不可說它有真實性;但是凡夫之人執著是有真實性,所以有很多很多的苦惱。若想遠離一切的憂苦,就要觀察一切事情都是因緣有、自性空,在自性空這裏,沒有憂苦。
己四、說無我義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這是第四段說無我義,指佛來到這個世界,爲我們說無我的道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見,就是有很堅定的思想。假設有人說:佛主張一切衆生都是有我,說一切衆生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是人解我所說義嗎?「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不,世尊!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佛是說衆生執著有我,而不是佛主張有我;所以,佛說衆生有我見,那就「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意思就是沒有我、人、衆生、壽者這種執著的。「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只是假名爲我而已,不是真實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假名爲我;不是真實有我的體性,一切法都是無我的!
丁叁、勸發奉持二 戊一、應如是知見信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二大科付囑未成熟菩薩善根,分叁科:第一科,勸發菩提心。第二科,贊歎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具足無量功德這件事;這一科裏分兩科:一圓證法身功德,二示現化身事業。現在是第叁科,勸發奉持,就是勸善根沒成熟的這個人,要發心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修行法門。這裏分兩科:第一科,應如是知見信解,勸發菩提心的人,應該作如是觀。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佛招呼須菩提!發無上菩提心的這個人,他心裏有崇高的意願:願得無上菩提!應該怎麼樣用功修行呢?
「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前面說無我,現在于一切法也應該這樣觀察;就是于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凡夫法、聖人法乃至佛法,一切法都應該觀察它是自性空,無有少法可得,令心無所住。
知、見有什麼不同呢?「知」是指在奢摩他裏知,也就是先要修奢摩他,在奢摩他裏,如是知──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見」是在毘缽舍那裏要這樣見──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如是信解」:就是得到四禅八定的時候,在禅定裏如是知、如是見,信解了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生法相」:能如是知不生法相,如是見不生法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在畢竟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
知、見、信解,是修行的位次。修戒定慧,戒是基礎,修定慧分爲二個階段:一、定慧別修:先修定再修慧,如是知、如是見是屬于定慧別修。二、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修成功後,定慧合修,如是信解是屬于止觀雙運。當修止成功後,不只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可能有色界定,在定中,毘缽舍那也一並修成功,定慧均修時,一念相應得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中繼續修行,就稱爲信解,那是指證悟諸法畢竟空的信解,與「知、見」時不同;知、見時還是凡位,到了聖位還是信解人無我、法無我,信解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滅,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這裏加以解釋什麼叫做法相呢?「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凡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所以叫做非法相。「是名法相」:因緣有即是假名有,畢竟空和假名有是不相妨礙,還有緣起法的存在。
戊二、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第二科是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樣的布施比前面是更多更多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也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部或者是半部,乃至四句偈等的文與義,又還能爲人演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文義。「其福勝彼」: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勝過前邊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
「雲何爲人演說」:怎麼爲人演說呢?「不取于相」:取于相,就是心取著一切因緣所生法的相貌──色相、心相、男相、女相,一切如意、不如意的相,執著一切相都是真實的,在這些相上做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叫做取于相。現在學習金剛般若無相法門,爲人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要不取于相,觀察一切相都是畢竟空!
「如如不動」:第一個如,就是畢竟空;第二個如,觀畢竟空的智慧,也是畢竟空!這兩個空相契合的時候,心裏無一切分別相,叫不動。
這樣說,「不取于相」是觀,「如如不動」是止,而這是止于第一義谛。我們平常修止是在世俗谛上,譬如說,以出入息爲所緣境,心就停留在出入息上;觀蓮花,心也就停留在那裏;或地水火風青黃赤白這些所緣境,都是以世俗谛的境界作爲所緣。這樣的止,是前方便;因爲,若是叫我們初開始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一切法而生其心」,這是辦不到的。那怎麼辦呢?佛不得已,給一個方便,用出入息作所緣境,等到定力因此而成就以後,就修毘缽舍那,觀一切法空,心就在第一義谛那裏停下來,慢慢地就成爲聖人,而不是凡夫了。所以「不取于相」就是修觀,「如如不動」是修止,這不是我們凡夫一般所謂的世俗谛的止了,而是止于勝義谛,這樣成功的時候,就是聖人了。
這是佛開示初發菩提心的人,應如是知見信解、應如是受持誦說。正宗分第一大科開顯無爲勝義谛相,說完了。
乙二、正觀有爲法世俗谛相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二科,正觀有爲法世俗谛相,這是悟入勝義谛相的前方便,先要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這裏悟入畢竟空。
「何以故」:爲什麼悟入第一義谛,要有前方便呢?我們若是離開了有爲法,直接悟入勝義谛,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通過世俗谛才能悟入第一義谛,這條路要這樣子走!所以,這上面說應作如是觀,什麼觀呢?觀「一切有爲法」,就是所有的因緣生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這一切的事情──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這裏悟入第一義谛才是對的!
「如夢」:就像夢裏邊的境界,做夢時候好像都是真的,醒了夢才知道是假的;這樣說,執假爲真叫做夢。而我們睜開眼睛以後,也是執假爲真,執著虛妄認爲是真實的,所以也是夢。說閉上眼睛是夢,睜開眼睛也是夢;現在告訴我們夢是假的,就是要觀察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若只是說一切法都是假的,我們很難明白;所以佛說個譬喻,就像夢裏的境界,是不真實的。
我曾經說過,可以分兩個階段:先觀夢,而後觀如夢;這樣,慢慢地、慢慢地,就能悟入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夢,表示一切法本身,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意思。
「如幻」:就是有幻術的人,變現出來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他用幻術把一根稻草變成一只會跑的大象;小孩子認爲這是真的,但是大人知道這是幻術所變,不是真的。佛教徒要作如是觀: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幻,是業力所變。我的身體是業力所變,你的身體也是業力所變;因爲業力不同,所以變現的果報也不一樣。一定要等那個業力結束了,果報才結束;然後又由不同的業力,變出不同的果報;這些都是不真實的,都是無常、無我的,所以說如幻。
「如泡」:下雨的時候,雨水滴在地上,一個泡一個泡,起來就滅、起來就滅,也是不真實。但是即生即滅,也表示是無常的!世間上一切有爲法有生有滅,不是永久的。
「如影」:譬如大樹遮住陽光,現出影來,影和樹有點相似,但不是樹,所以也是不真實的意思。我們這個身體也好、山河大地也好,都是由我們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影,是不真實的。
「如露」:夜間的濕氣遇見寒冷時,就在草木上結成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有了;這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