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40

  ..续本文上一页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这底下说三千大千世界不可得;就是指佛现化身相所居住的地点,也是不真实、毕竟空。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此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缘有的,因缘有即是自性空,自性空里没有世界可得,所以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道理与前面一样。

  「何以故」:什么原因这个世界也是不可得呢?「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果执着这个世界不是因缘有,而是真实有自性的;若是这样,这个大千世界的一合相,就不可破坏了,那五浊恶世有真实性,就永久也不会清净的。但事实上,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这里就变成七宝庄严的世界了。为什么呢?那时候这个世界上都是有道德的人,不像现在的世界,恶人太多了。所以佛法讲:世界是枝末,以人为本。世间的哲学说:世界太广大,人很微小。实在,人是根本、世界是枝末,因为这个世界是众生的心所变现,所以以心为本。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总合起来的这个相貌,是因缘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所以非一合相;因缘有,所以是假名为一合相,不是真实的。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世界总合的这个相,则不可说它有真实性;但是凡夫之人执着是有真实性,所以有很多很多的苦恼。若想远离一切的忧苦,就要观察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有、自性空,在自性空这里,没有忧苦。

  己四、说无我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是第四段说无我义,指佛来到这个世界,为我们说无我的道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见,就是有很坚定的思想。假设有人说:佛主张一切众生都是有我,说一切众生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是人解我所说义吗?「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不,世尊!他不明白这个道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佛是说众生执着有我,而不是佛主张有我;所以,佛说众生有我见,那就「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意思就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这种执着的。「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假名为我而已,不是真实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假名为我;不是真实有我的体性,一切法都是无我的!

  丁三、劝发奉持二 戊一、应如是知见信解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二大科付嘱未成熟菩萨善根,分三科:第一科,劝发菩提心。第二科,赞叹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无量功德这件事;这一科里分两科:一圆证法身功德,二示现化身事业。现在是第三科,劝发奉持,就是劝善根没成熟的这个人,要发心奉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修行法门。这里分两科:第一科,应如是知见信解,劝发菩提心的人,应该作如是观。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佛招呼须菩提!发无上菩提心的这个人,他心里有崇高的意愿:愿得无上菩提!应该怎么样用功修行呢?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前面说无我,现在于一切法也应该这样观察;就是于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凡夫法、圣人法乃至佛法,一切法都应该观察它是自性空,无有少法可得,令心无所住。

  知、见有什么不同呢?「知」是指在奢摩他里知,也就是先要修奢摩他,在奢摩他里,如是知──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见」是在毘钵舍那里要这样见──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如是信解」:就是得到四禅八定的时候,在禅定里如是知、如是见,信解了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生法相」:能如是知不生法相,如是见不生法相,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在毕竟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

  知、见、信解,是修行的位次。修戒定慧,戒是基础,修定慧分为二个阶段:一、定慧别修:先修定再修慧,如是知、如是见是属于定慧别修。二、止观双运:毘钵舍那修成功后,定慧合修,如是信解是属于止观双运。当修止成功后,不只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可能有色界定,在定中,毘钵舍那也一并修成功,定慧均修时,一念相应得无生法忍,在无生法忍中继续修行,就称为信解,那是指证悟诸法毕竟空的信解,与「知、见」时不同;知、见时还是凡位,到了圣位还是信解人无我、法无我,信解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灭,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这里加以解释什么叫做法相呢?「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凡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所以叫做非法相。「是名法相」:因缘有即是假名有,毕竟空和假名有是不相妨碍,还有缘起法的存在。

  戊二、应如是受持诵说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第二科是应如是受持诵说。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样的布施比前面是更多更多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部或者是半部,乃至四句偈等的文与义,又还能为人演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文义。「其福胜彼」:这个人所得到的福报功德,胜过前边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

  「云何为人演说」:怎么为人演说呢?「不取于相」:取于相,就是心取着一切因缘所生法的相貌──色相、心相、男相、女相,一切如意、不如意的相,执着一切相都是真实的,在这些相上做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这叫做取于相。现在学习金刚般若无相法门,为人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人,要不取于相,观察一切相都是毕竟空!

  「如如不动」:第一个如,就是毕竟空;第二个如,观毕竟空的智慧,也是毕竟空!这两个空相契合的时候,心里无一切分别相,叫不动。

  这样说,「不取于相」是观,「如如不动」是止,而这是止于第一义谛。我们平常修止是在世俗谛上,譬如说,以出入息为所缘境,心就停留在出入息上;观莲花,心也就停留在那里;或地水火风青黄赤白这些所缘境,都是以世俗谛的境界作为所缘。这样的止,是前方便;因为,若是叫我们初开始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一切法而生其心」,这是办不到的。那怎么办呢?佛不得已,给一个方便,用出入息作所缘境,等到定力因此而成就以后,就修毘钵舍那,观一切法空,心就在第一义谛那里停下来,慢慢地就成为圣人,而不是凡夫了。所以「不取于相」就是修观,「如如不动」是修止,这不是我们凡夫一般所谓的世俗谛的止了,而是止于胜义谛,这样成功的时候,就是圣人了。

  这是佛开示初发菩提心的人,应如是知见信解、应如是受持诵说。正宗分第一大科开显无为胜义谛相,说完了。

  乙二、正观有为法世俗谛相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二科,正观有为法世俗谛相,这是悟入胜义谛相的前方便,先要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从这里悟入毕竟空。

  「何以故」:为什么悟入第一义谛,要有前方便呢?我们若是离开了有为法,直接悟入胜义谛,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通过世俗谛才能悟入第一义谛,这条路要这样子走!所以,这上面说应作如是观,什么观呢?观「一切有为法」,就是所有的因缘生法,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一切的事情──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从这里悟入第一义谛才是对的!

  「如梦」:就像梦里边的境界,做梦时候好像都是真的,醒了梦才知道是假的;这样说,执假为真叫做梦。而我们睁开眼睛以后,也是执假为真,执着虚妄认为是真实的,所以也是梦。说闭上眼睛是梦,睁开眼睛也是梦;现在告诉我们梦是假的,就是要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若只是说一切法都是假的,我们很难明白;所以佛说个譬喻,就像梦里的境界,是不真实的。

  我曾经说过,可以分两个阶段:先观梦,而后观如梦;这样,慢慢地、慢慢地,就能悟入一切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梦,表示一切法本身,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意思。

  「如幻」:就是有幻术的人,变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他用幻术把一根稻草变成一只会跑的大象;小孩子认为这是真的,但是大人知道这是幻术所变,不是真的。佛教徒要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如幻,是业力所变。我的身体是业力所变,你的身体也是业力所变;因为业力不同,所以变现的果报也不一样。一定要等那个业力结束了,果报才结束;然后又由不同的业力,变出不同的果报;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无常、无我的,所以说如幻。

  「如泡」:下雨的时候,雨水滴在地上,一个泡一个泡,起来就灭、起来就灭,也是不真实。但是即生即灭,也表示是无常的!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有生有灭,不是永久的。

  「如影」:譬如大树遮住阳光,现出影来,影和树有点相似,但不是树,所以也是不真实的意思。我们这个身体也好、山河大地也好,都是由我们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影,是不真实的。

  「如露」:夜间的湿气遇见寒冷时,就在草木上结成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表…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