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示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
「如电」:闪电是即生即灭的;也就表示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剎那生灭,而不是坚固的。用这个来形容一切法剎那生灭的境界,因为有剎那生灭,慢慢地就现出很显著的无常相了。
「应作如是观」:想悟入第一义谛,应观这六喻: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作如是观以后,就容易悟入第一义谛。
本经正宗分的两大科到此为止。
甲三、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流通分。
佛说此部经圆满的时候,法会大众「皆大欢喜」:尤其是知道生死是苦的人会生欢喜心,知道生死是苦而不能解脱苦,现在佛说了这个金刚般若无相法门,有希望解脱大苦了,所以生欢喜心。已经解脱生死苦的人,听闻了这个方法,也为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信受奉行」,信受佛说的这个妙法,而能依教奉行。
道源老法师曾说:「《金刚般若经》,易读而难讲。」读很容易,但讲就不是容易。我参考了一些书,和各位共同地学习了一遍。我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学祖师禅,而是学如来禅。什么叫如来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如来禅,教我们明明白白地修无我观。但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参考书多得很,很多人都有《金刚经》的批注;但若真去参考的话,这个人这样讲、那个人那样讲,也不知道谁说的对?
三十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汉文佛教里,批注非常少。为什么《金刚经》的批注多,《大品般若经》的批注少呢?因为《金刚经》少,可以随便讲,可能不会自相矛盾。但是《大品般若经》有三十卷,如果心里没有那样的见地,很难自圆其说的。若是读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明白了里面说的道理,再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比较容易。
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汉文佛教,不管是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乃至禅宗,都是以龙树菩萨为祖师,没有一个学派不尊重龙树菩萨的;唯识宗的无著菩萨,也称龙树菩萨为阿阇梨。所以我们北传的大乘佛教徒,没有不对龙树菩萨恭敬信受的,由此知道龙树菩萨是可信赖的。我们学习《大智度论》,再来解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该是没有错误了。
我以前曾经讲过多少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在又有因缘再学习一次,非常感谢各位!
前辑.问答
前辑.问答.一
问:弟子深以女身为恨,常思考过去生是何种习气才会落入女人身,但不得其解,是否请师父解惑?又如何能转女成男呢?是否今生就能转女成男?
答:我先不直接答复这个问题,另外说一件事:就是有个男人,他对做男人的事厌烦,而对做女人有欢喜心;假如他没有其它的罪过,也做功德回向:「愿以此功德,我将来做女人!」将来就会做女人。从这个事情就明白:就是他愿意做女人,欢喜女身,所以他就做成女人了。你从这件事去思惟,你就明白为什么今生做女人了。
若今生想要转女成男,有办法!但是能不能做到是又一回事。若是要到Office做事情,没有时间,那就不行;常能够修无我观、修四念处,厌离女身,就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转女成男!」今生就能转女成男。
譬如有一个女人,把一切杂事都放下,安心修四念处得初果,现在也并没有想转女成男,当然今生不会转,但来生决定做男人而不做女人。
若是用这个方法做功德,什么功德是最殊胜的?修无我观!当然也要有止的功德,有奢摩他然后修四念处,主要是修无我观,再加上厌离女身,回向:「希望我转女成男!」假设你活一百岁,今年二十岁,还有八十年,我保证你成功!
问:证初果后,有三种境界,下品者须经七次返生人间、中品者三次或五次返生人间、上品者不须要返人间就能入涅槃?二果名一往来,三果是不还来,请问所指为何?
答:因为初果圣人的程度,欲界的烦恼没有断;欲界的烦恼共分九品,这九品烦恼的力量,最多能使令初果圣人,在人间天上受七番生死。如果这位初果圣人不精进地修四念处,那就要受七番生死;如果精进用功修行就不需要七番,可能受三番或者五番,而后得阿罗汉道。有的初果,发大精进,一生之中把九品烦恼完全断除,那么就不需要在欲界受生死,就生到色界天去,而后得阿罗汉。
问:耳根圆通法门是令根识尘俱亡,意根一除,六根俱亡,此是否已到达无我境界?
答:耳根圆通法门,没有说到修无我观。不过,耳根圆通的「入流亡所」,也可能到无我境界了。总之入圣位的人都是无我的,如果没入圣位,就还是有我。
问:佛为何要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如来有佛眼不?」
答: 一般说人有肉眼,天上的人有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有佛眼。那么可能有人就认为:佛只有佛眼,没有其余的眼吗?所以这样问,表示这五眼,佛都有。佛的肉眼好过我们的肉眼,佛的天眼也好过天人的眼,佛的慧眼、法眼也超过一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的。虽然都名之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但是其余的众生不能和佛比,表示佛的功德圆满了。
因为世间上一切事情,不一样:肉眼所见和天眼所见的境界不一样。肉眼、天眼都是精微物质组织成的眼根。在天眼里面:欲界天是有福德,色界天是有禅定,都同名为天眼,但彼此不一样。那么慧眼、法眼、佛眼都是属于智慧,也是不一样。
问:佛问须菩提五眼,用意是否与后文:「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有关系?
答:也可以这么说。「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那一段文,可以说:看见恒河里的沙,这是肉眼的境界;若是恒河沙有多少数目,可能天眼乃至到法眼才知道。每一种眼有每一种眼的作用,不是一样的。
譬如说:饿鬼的眼看到水是猛火,但我们不是看见火而是水。而佛就完全能看见人肉眼所见,乃至饿鬼所见。所以《华严经.入法界品》,这「入法界」,就是佛能遍入一切法界,能入人、鬼、地狱、天的法界,乃至此世界彼世界,各式各样不同的境界,佛都能入。这就不可思议了!科学家说虚空里面,星球和星球之间有吸引力的问题,但佛菩萨的神通在虚空里飞来飞去无障碍,不会有忽然间被地心引力吸去这回事情。
问: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与「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作观上是否可合并作思惟观察,人法皆不可得?
答:也是可以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这是法空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可得,这是我空观。都是自性空的意思,所以,可以合并。
问:「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三段文,是否皆在诠释诸法实相第一义谛的道理?
答:可以这么解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可以说是一切法自性空、一切法本性空,也就是毕竟空;在毕竟空里,无能无所,离一切分别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也就是诸相非相,意义是同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是诸法毕竟空中,无来无去。
我有一个偏见:初开始修学止观的时候,越简单越好,不要弄得很复杂。当然我的说法和祖师有点不同。譬如天台宗说「即空即假即中」,这是特别利根、大智慧的人才能作如是观。我们若是观「即空即假即中」,可不可以?当然都可以这样观察、如理作意的。但是,我认为不必这样学。可以先专修空观,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都是在有的境界上颠倒妄想、虚妄分别而引起烦恼、苦恼;若修奢摩他的止以后,专修空观,照见五蕴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诸相非相︱︱能这样观,就超越有的境界,而不会在有的境界上颠倒迷惑,立刻就把贪瞋痴动摇了,不会引起烦恼。这是立竿见影的!和参话头完全不一样。
若继续这样深入观察,慢慢地烦恼会越来越微小,乃至没有烦恼,这样,不是很自在吗?若不这样观,当别人赞叹你,心就喜欢;别人毁辱你,心就愤怒。心忽然间愤怒,忽然间欢喜,老是浮动,你感觉好吗?感觉自在吗?《心经》和《金刚经》的义是一样的,若像《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就自在、清净,再不随别人的舌头转。别人叫你笑就笑,别人叫你哭就哭,你感觉好吗?作如是观的时候,贪瞋痴逐渐地由重而轻,逐渐地从微细到没有,心时时都是清净自在的,这是大福德境界。所以,不必说得那么复杂。
譬如「若见诸相非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些话,如果讲得很玄,当然也可以讲很多很多的;但若论修行,能办得到吗?不如就是着重一点,这样深入地观察,不很久,就会感觉到有效!等有成果了:「喔!佛法是有灵验的,不是虚妄的!」
所以不要说:「我是上根利智的人,一定是用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我是最高的,你们都不如我!」用高慢心不太好。承认自己是钝根人,就这样子修行,当然要把其它的事情放下,然后才有时间这样努力,真这样用功,就有效!
问:四念住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助道,如果以总相念来说,身、受、心、法是否皆可说是正道法?
答:是的。观身受心法都是无常、无我、毕竟空,那修不净观就是助道了。不净观是助道,因为它能帮助破除欲心。说「我没有欲的事了,只是有时候心里有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就是能障碍你的修行,所以要用不净观来对治。
问:譬如身念住,由不净观的九想观,到最后的白骨观,观自身、他身、根身、器界、山河大地无不是不净、苦、无常、败坏,因缘和合而有,自性空寂。修无我观,无我无我所,如此无有少法可得,而可证我空、法空,入无生法忍?
答:是的。
问:这样四念处的别相念,有助道、正道之分;总相念没有助道、正道之分吗?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