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42

  ..续本文上一页

  答:也是有。观身受心法都是不净、都是苦,那么这就是助道。观身受心法都是无常无我、都是毕竟空,这就是正道。观山河大地都是不净,这是谁须要这样修?平常人不修这个观也可以,野心家若成了佛教徒,应该作如是观!

  问:师父说:「佛法不承认有我,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真实义。」但后期大乘的如来藏思想,如《涅槃经》说:「佛法有我,即是佛性。」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性本净,为客尘染。」最后更有学者说:「众生本来是佛」的谬论。诸如此类与缘起性空对立冲突的佛法思想,我们要如何抉择呢?

  答:这在《楞伽经》已经解释了。《楞伽经》说:若说无我、空,众生害怕,就不接受佛法了;佛为了接引这样的人,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者,即是我也。欢喜有我论的人,就能入到佛教而开始学习了。那么,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又说:「无我!」自相矛盾吗?佛说:不是!诸法皆空,假名为我;诸法无我的这个法,假立名字,名之为我。还是同一件事,只是另外立个名字,众生就接受了。

  这样说是「为实施权」,说如来藏、佛性,是权巧方便;说无我、毕竟空,才是佛法的真实义!

  但是,古代的佛教都说:佛性是真实义,说无我、空是方便。这是根据什么说的呢?根据《涅槃经》说的。若说空,是真、是了义、是究竟的;说不空、有我,是方便;这是根据《楞伽经》说的,《大品般若经》也有这个意思。《大品般若经》的判教和《楞伽经》是一致的,但是和《涅槃经》不一样。中国佛教学者,不管是天台宗、华严宗都是采取《涅槃经》这个态度;这样判如来一代圣教,以智者大师为先。

  天台智者大师的时代是在陈隋之间,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南北朝的刘宋时翻的,十卷的《入楞伽经》是北魏时翻译的,智者大师应该都读过;七卷的《大乘入楞伽经》是唐朝翻译的,智者大师没有读到。那么智者大师虽然读过《楞伽经》的判教,但没有采用,而依据《涅槃经》:如来藏是第一、是了义、是究竟的,说一切法空、说无我是方便;这样的思想判出藏通别圆、五时八教。

  在今天的佛教,《涅槃经》、《楞伽经》、和智者大师的重要著作,都还在,若要学习《涅槃经》的判教方法也可以,愿意学《楞伽经》、《大品般若经》的判教方法也可以,随个人意。

  但是我个人的偏见,我感觉:说无我论有很多好处。人与人之间容易合;出家人与出家人也合、在家居士与在家居士也合、在家居士和出家法师也合。不为个人的利害着想,而为大众、为佛法的利害着想,这要无我论才可以!若是有我论的态度,大家都为「我」的利益,这些事就办不到。

  古代的佛教,虽然主张有我论,但人还是能合,因为古代的人有修行。若是读《大乘起信论》,它是主张如来藏是真常不坏,但其它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古德还是修止观,能观一切法空,所以能调伏烦恼;得没得圣道不知道,总是能调伏烦恼,就是能合。

  今天,不管是学习什么佛法,说学习《中观论》、《楞伽经》,但若不学习止观的话,不修无我观,还是不能调伏烦恼;不能调伏烦恼,就是有我。这样人与人还是不合,师父在的时候好一点,师父不在了,师兄弟就是四分五裂。这并不是说是非的意思,不修行就普遍都是这样。依旧有我,「我」的烦恼就会发生作用,所以在这个立场上看:修无我观是对的!它能解除这个问题,使令佛教界质量提高一点、庄严一点,不是好吗?所以说「我们要如何抉择?」当然还是思想自由。我曾经请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师讲开示,他还是明白说:「我是如来藏思想。」人的思想还是不一样的。

  问:请慈悲简略诠释「何谓如来禅?何谓祖师禅?何谓默照禅?何谓牛头禅?」

  答:「如来禅」:有深也有浅,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若一定把法门说得最高,那么,会草深三尺,没人肯学;佛的妙法能将就众生的根性,所以有深也有浅,乃至由凡而圣的位次,都说得清清楚楚,可以明明白白地走这条路,就走过去了。

  「祖师禅」:说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话;如果对于圣教学习得很好,那一句话也就是修止观,若教义不通达,那句话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样,参了几十年能开悟?也可能吧。也有人很直接说:自从有祖师禅以后,禅宗就衰微了。从达摩祖师、慧可禅师、僧璨禅师、道信禅师、弘忍禅师、慧能禅师乃至马祖这些人,都是学习经论的,所以都是如来禅。后来的人,就改变成为祖师禅,什么原因会这样呢?说得好听一点,那位祖师是大菩萨,为了学习如来禅不够程度的人,所开的方便。

  如果完全是学习如来禅,而能得圣道,那中国佛教可能会兴盛得多。也有人说:「世间上有权力的人把佛教灭亡了,只有禅师能弘扬佛法,因为不需要依照经论。」不依据经论能弘扬佛法吗?没有那回事啊!这是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哪里能弘扬佛法呢?就是学教的法师能讲经弘法,没有参考书,要讲经都困难啊;何况完全不学习经论,能够讲佛法啊?看《禅宗语录》知道,以前学过如来禅有成就的那些人可以,他们还是随时读经的。即使是到等觉位的弥勒菩萨,还听释迦牟尼佛说法的;说:「我有修行,不需要依据经论。」那合道理吗?如来禅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道路,若想得圣道,应该从这里学习。我认为学习祖师禅不能和如来禅相比的。

  「默照禅」:实在来说,在止和观两个方法中,它是偏于止;偏于止能得圣道吗?当时代的有些法师、禅师就曾批评默照禅。

  「牛头禅」:在佛教史上,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大家根据现在的资料来写中国佛教史,说:「牛头禅师学习《中观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祖道信为他说几句佛法,他就拜道信禅师学习禅。」我都不是太相信这件事!牛头禅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上千人来听讲,大地震动的;他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观很有研究,他若修止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止观了;他会去听人说几句话,就转变了思想?我看不是那么容易的。

  前辑.问答.二

  问:又永嘉禅师的「惺惺寂寂」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何关系?

  答:永嘉禅师是对于《维摩诘所说经》很有心得,也学过天台教,而有著作。

  「惺惺寂寂」、「寂而常照」这几句话,都只是属于止的境界,止里面有明、有静;明就是照,静就是寂。当然,只要是依据经论修止观,就是如来禅的意思。但是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可能他偏于弘扬止,或偏于弘扬观,或者都不偏;也许他开示止观时,他为你讲是偏于止,为另一个人讲就偏于观了。随时会有些不同,这并不表示他的思想,就限于这样。应该是这样说。

  问:书读的少,问题又太多,若善知识解惑,胜读十年书!

  答:当然,读书少也是有问题。善知识的确是有帮助,但是若恶知识冒充善知识也是有问题的。所以自己要多努力,靠别人,有的时候可以靠,有时候也靠不住的。要自己多努力!

  问:男人和女人各是什么因缘来的?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答:我们欲界的人都是因为有欲而来的,不管男人女人都是有欲。即使是到地狱去的人,他也是有欲。我把这也解释解释,经上说出个道理:谁欢喜到地狱去呢?没有人欢喜去,但事情就是这样子︱︱譬如说这个人临终的时候,冷得厉害,就欢喜火,「哎呀!有火,我到火那里就快乐!」于是火的境界现前,他去了,去了就是地狱。这也是他想去的嘛。

  所以,人间的人也是欲,就是你欢喜那样子,那个境界出现了,就投胎了。为什么会互相吸引呢?本来有欲心,就会吸引。但若结为夫妻,要有另外的因缘,因为以前结过夫妻的缘,今生见到面心里就欢喜,所以成为夫妻;这是指真实夫妻关系。如果是「临时的夫妻」,不算在内的。所以,为什么会互相吸引?一个就是有欲,所以会吸引;一个是前生有过栽培的因缘,会互相吸引。但是,有欲就是苦,并不真实是快乐的。

  问:为什么不结婚比较好呢?

  答:第一、因为所有由结婚而引起的烦恼都没有了。第二、不结婚,心有余暇可以学习佛法、静坐;若一结婚,就没有时间。

  有一个相信佛法的人,问他:「为什么不那么精进呢?」他说:「我学习佛法是有欢喜心,但继续地学习、静坐。结果,和家人渐渐地疏远了,就出现问题,所以只好折衷一下,减少一点学习佛法的时间,和家人维持正常的状态。」像这样子,在佛法里的功课要减少了。如果不结婚就没有这件事,在佛法里的成就,会逐渐逐渐地进步,有可能得圣道的。

  当然,在家居士是一回事;佛法说:「众生是为恩爱所欺」,本来认为恩爱是好,结果是为恩爱所欺诳,把宝贵的生命时间都浪费了,而不能栽培圣道。有人说:「我年纪大了再去学习佛法、再出家修行。」年纪大,生理的机能衰了,还能学习佛法呀?只有在少年、壮年的时候,才能有作用;所以若想出家,要提早一点,不要到老的时候才出家。

  问:如何才能往生到弥勒净土?

  答:要持戒清净,还要静坐有点成就,然后念弥勒菩萨名号,发愿求生弥勒内院,就能往生。

  问:西方净土与弥勒净土,有什么差别?

  答:在《十六观经》上提到:这个人造很多罪,破戒得很严重;临命终时,若遇见善知识开示他念阿弥陀佛,他若能念,还能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是要往生弥勒净土,这样恐怕不容易往生。这就是差别。

  又,阿弥陀佛国没有女人,没有欲的这件事;但在弥勒净土的兜率内院还有女人、男人。又,到阿弥陀佛国,虽然还没能得圣道,但是决定不转,因为在那世界,所有情况都是帮助修学圣道,没有转的因缘;这和弥勒净土也不同。

  我们从《高僧传》上看,有些高僧是到弥勒菩萨那去的,智者大师、章安尊者等很多天台宗的古德到弥勒菩萨那里。若是一般修行不够的人,还是求生阿弥陀佛国比较稳当一点。想到弥勒菩萨…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