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42

  ..續本文上一頁

  答:也是有。觀身受心法都是不淨、都是苦,那麼這就是助道。觀身受心法都是無常無我、都是畢竟空,這就是正道。觀山河大地都是不淨,這是誰須要這樣修?平常人不修這個觀也可以,野心家若成了佛教徒,應該作如是觀!

  問:師父說:「佛法不承認有我,緣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真實義。」但後期大乘的如來藏思想,如《涅槃經》說:「佛法有我,即是佛性。」又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心性本淨,爲客塵染。」最後更有學者說:「衆生本來是佛」的謬論。諸如此類與緣起性空對立沖突的佛法思想,我們要如何抉擇呢?

  答:這在《楞伽經》已經解釋了。《楞伽經》說:若說無我、空,衆生害怕,就不接受佛法了;佛爲了接引這樣的人,所以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者,即是我也。歡喜有我論的人,就能入到佛教而開始學習了。那麼,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又說:「無我!」自相矛盾嗎?佛說:不是!諸法皆空,假名爲我;諸法無我的這個法,假立名字,名之爲我。還是同一件事,只是另外立個名字,衆生就接受了。

  這樣說是「爲實施權」,說如來藏、佛性,是權巧方便;說無我、畢竟空,才是佛法的真實義!

  但是,古代的佛教都說:佛性是真實義,說無我、空是方便。這是根據什麼說的呢?根據《涅槃經》說的。若說空,是真、是了義、是究竟的;說不空、有我,是方便;這是根據《楞伽經》說的,《大品般若經》也有這個意思。《大品般若經》的判教和《楞伽經》是一致的,但是和《涅槃經》不一樣。中國佛教學者,不管是天臺宗、華嚴宗都是采取《涅槃經》這個態度;這樣判如來一代聖教,以智者大師爲先。

  天臺智者大師的時代是在陳隋之間,四卷《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南北朝的劉宋時翻的,十卷的《入楞伽經》是北魏時翻譯的,智者大師應該都讀過;七卷的《大乘入楞伽經》是唐朝翻譯的,智者大師沒有讀到。那麼智者大師雖然讀過《楞伽經》的判教,但沒有采用,而依據《涅槃經》:如來藏是第一、是了義、是究竟的,說一切法空、說無我是方便;這樣的思想判出藏通別圓、五時八教。

  在今天的佛教,《涅槃經》、《楞伽經》、和智者大師的重要著作,都還在,若要學習《涅槃經》的判教方法也可以,願意學《楞伽經》、《大品般若經》的判教方法也可以,隨個人意。

  但是我個人的偏見,我感覺:說無我論有很多好處。人與人之間容易合;出家人與出家人也合、在家居士與在家居士也合、在家居士和出家法師也合。不爲個人的利害著想,而爲大衆、爲佛法的利害著想,這要無我論才可以!若是有我論的態度,大家都爲「我」的利益,這些事就辦不到。

  古代的佛教,雖然主張有我論,但人還是能合,因爲古代的人有修行。若是讀《大乘起信論》,它是主張如來藏是真常不壞,但其它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古德還是修止觀,能觀一切法空,所以能調伏煩惱;得沒得聖道不知道,總是能調伏煩惱,就是能合。

  今天,不管是學習什麼佛法,說學習《中觀論》、《楞伽經》,但若不學習止觀的話,不修無我觀,還是不能調伏煩惱;不能調伏煩惱,就是有我。這樣人與人還是不合,師父在的時候好一點,師父不在了,師兄弟就是四分五裂。這並不是說是非的意思,不修行就普遍都是這樣。依舊有我,「我」的煩惱就會發生作用,所以在這個立場上看:修無我觀是對的!它能解除這個問題,使令佛教界質量提高一點、莊嚴一點,不是好嗎?所以說「我們要如何抉擇?」當然還是思想自由。我曾經請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師講開示,他還是明白說:「我是如來藏思想。」人的思想還是不一樣的。

  問:請慈悲簡略诠釋「何謂如來禅?何謂祖師禅?何謂默照禅?何謂牛頭禅?」

  答:「如來禅」:有深也有淺,因爲衆生的根性不一樣,若一定把法門說得最高,那麼,會草深叁尺,沒人肯學;佛的妙法能將就衆生的根性,所以有深也有淺,乃至由凡而聖的位次,都說得清清楚楚,可以明明白白地走這條路,就走過去了。

  「祖師禅」:說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話;如果對于聖教學習得很好,那一句話也就是修止觀,若教義不通達,那句話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這樣,參了幾十年能開悟?也可能吧。也有人很直接說:自從有祖師禅以後,禅宗就衰微了。從達摩祖師、慧可禅師、僧璨禅師、道信禅師、弘忍禅師、慧能禅師乃至馬祖這些人,都是學習經論的,所以都是如來禅。後來的人,就改變成爲祖師禅,什麼原因會這樣呢?說得好聽一點,那位祖師是大菩薩,爲了學習如來禅不夠程度的人,所開的方便。

  如果完全是學習如來禅,而能得聖道,那中國佛教可能會興盛得多。也有人說:「世間上有權力的人把佛教滅亡了,只有禅師能弘揚佛法,因爲不需要依照經論。」不依據經論能弘揚佛法嗎?沒有那回事啊!這是自己擡高自己而已,哪裏能弘揚佛法呢?就是學教的法師能講經弘法,沒有參考書,要講經都困難啊;何況完全不學習經論,能夠講佛法啊?看《禅宗語錄》知道,以前學過如來禅有成就的那些人可以,他們還是隨時讀經的。即使是到等覺位的彌勒菩薩,還聽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說:「我有修行,不需要依據經論。」那合道理嗎?如來禅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道路,若想得聖道,應該從這裏學習。我認爲學習祖師禅不能和如來禅相比的。

  「默照禅」:實在來說,在止和觀兩個方法中,它是偏于止;偏于止能得聖道嗎?當時代的有些法師、禅師就曾批評默照禅。

  「牛頭禅」:在佛教史上,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大家根據現在的資料來寫中國佛教史,說:「牛頭禅師學習《中觀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四祖道信爲他說幾句佛法,他就拜道信禅師學習禅。」我都不是太相信這件事!牛頭禅師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有上千人來聽講,大地震動的;他對《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觀很有研究,他若修止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止觀了;他會去聽人說幾句話,就轉變了思想?我看不是那麼容易的。

  前輯.問答.二

  問:又永嘉禅師的「惺惺寂寂」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何關系?

  答:永嘉禅師是對于《維摩诘所說經》很有心得,也學過天臺教,而有著作。

  「惺惺寂寂」、「寂而常照」這幾句話,都只是屬于止的境界,止裏面有明、有靜;明就是照,靜就是寂。當然,只要是依據經論修止觀,就是如來禅的意思。但是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可能他偏于弘揚止,或偏于弘揚觀,或者都不偏;也許他開示止觀時,他爲你講是偏于止,爲另一個人講就偏于觀了。隨時會有些不同,這並不表示他的思想,就限于這樣。應該是這樣說。

  問:書讀的少,問題又太多,若善知識解惑,勝讀十年書!

  答:當然,讀書少也是有問題。善知識的確是有幫助,但是若惡知識冒充善知識也是有問題的。所以自己要多努力,靠別人,有的時候可以靠,有時候也靠不住的。要自己多努力!

  問:男人和女人各是什麼因緣來的?爲什麼會互相吸引?

  答:我們欲界的人都是因爲有欲而來的,不管男人女人都是有欲。即使是到地獄去的人,他也是有欲。我把這也解釋解釋,經上說出個道理:誰歡喜到地獄去呢?沒有人歡喜去,但事情就是這樣子︱︱譬如說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冷得厲害,就歡喜火,「哎呀!有火,我到火那裏就快樂!」于是火的境界現前,他去了,去了就是地獄。這也是他想去的嘛。

  所以,人間的人也是欲,就是你歡喜那樣子,那個境界出現了,就投胎了。爲什麼會互相吸引呢?本來有欲心,就會吸引。但若結爲夫妻,要有另外的因緣,因爲以前結過夫妻的緣,今生見到面心裏就歡喜,所以成爲夫妻;這是指真實夫妻關系。如果是「臨時的夫妻」,不算在內的。所以,爲什麼會互相吸引?一個就是有欲,所以會吸引;一個是前生有過栽培的因緣,會互相吸引。但是,有欲就是苦,並不真實是快樂的。

  問:爲什麼不結婚比較好呢?

  答:第一、因爲所有由結婚而引起的煩惱都沒有了。第二、不結婚,心有余暇可以學習佛法、靜坐;若一結婚,就沒有時間。

  有一個相信佛法的人,問他:「爲什麼不那麼精進呢?」他說:「我學習佛法是有歡喜心,但繼續地學習、靜坐。結果,和家人漸漸地疏遠了,就出現問題,所以只好折衷一下,減少一點學習佛法的時間,和家人維持正常的狀態。」像這樣子,在佛法裏的功課要減少了。如果不結婚就沒有這件事,在佛法裏的成就,會逐漸逐漸地進步,有可能得聖道的。

  當然,在家居士是一回事;佛法說:「衆生是爲恩愛所欺」,本來認爲恩愛是好,結果是爲恩愛所欺诳,把寶貴的生命時間都浪費了,而不能栽培聖道。有人說:「我年紀大了再去學習佛法、再出家修行。」年紀大,生理的機能衰了,還能學習佛法呀?只有在少年、壯年的時候,才能有作用;所以若想出家,要提早一點,不要到老的時候才出家。

  問:如何才能往生到彌勒淨土?

  答:要持戒清淨,還要靜坐有點成就,然後念彌勒菩薩名號,發願求生彌勒內院,就能往生。

  問:西方淨土與彌勒淨土,有什麼差別?

  答:在《十六觀經》上提到:這個人造很多罪,破戒得很嚴重;臨命終時,若遇見善知識開示他念阿彌陀佛,他若能念,還能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是要往生彌勒淨土,這樣恐怕不容易往生。這就是差別。

  又,阿彌陀佛國沒有女人,沒有欲的這件事;但在彌勒淨土的兜率內院還有女人、男人。又,到阿彌陀佛國,雖然還沒能得聖道,但是決定不轉,因爲在那世界,所有情況都是幫助修學聖道,沒有轉的因緣;這和彌勒淨土也不同。

  我們從《高僧傳》上看,有些高僧是到彌勒菩薩那去的,智者大師、章安尊者等很多天臺宗的古德到彌勒菩薩那裏。若是一般修行不夠的人,還是求生阿彌陀佛國比較穩當一點。想到彌勒菩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