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裏去,雖然不決定,但如果叁皈五戒十善,能受持得很清淨,又能夠念彌勒叁經:《彌勒大乘成佛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能多做功德,念彌勒菩薩名號,回向願生彌勒內院,還是可以往生的。
問:西方淨土和東方淨土的差別?
答:讀一讀《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和大本的《無量壽經》,就知道不同的地方。若願意到東方藥師佛淨土、十方淨土都能往生,但都是要以戒定慧爲因緣;如果犯戒就有困難。唯有阿彌陀佛國,開緣開得廣,把條件降到最低的程度,但是臨命終的時候,要有正念、心不顛倒、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其它的佛世界,不見得是這麼寬。
問:何謂禅病?爲什麼會得禅病?
答:若坐禅的方法不對,因此而有病,那就叫做禅病。如果方法沒有錯誤,但身體有病,那是四大另外有問題,不是禅病。譬如說不修奢摩他,只是修毘缽舍那,因爲一直地思惟觀察,造成了頭痛,這就是禅病!
說「我不歡喜修毘缽舍那,我就歡喜修奢摩他。」這樣,表示你不高興般若波羅蜜,那麼修奢摩他久了,會有邪知邪見,那也是禅病。所以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
問:何謂枯禅?入定時,五根的感受是否都停下來?與枯禅有何不同?
答:怎麼知道得定、沒得定呢?我們學習《俱舍論》、《瑜伽師地論》會知道:前五識還動,就是沒得定;前五識不動了,譬如打雷也聽不見,是耳識不活動,但第六識還是活動,這才是定。初禅就是這種境界:第六識還動,而前五識不動了。若是欲界定、未到地定,前五識還動,雖然心裏寂靜住,還能聽得見聲音,雖然聽得見,心也還寂靜住,這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若聖人的滅盡定、外道的無想定,第六識也不活動了。所以定與定還有深淺不同。
這與枯禅有何不同?枯禅就是只有奢摩他,而沒有毘缽舍那,沒有智慧的光明,叫做枯禅。不過這不是經教上的話。
問:經行時,如果有人在拜佛,可以從他前面走過嗎?
答:從他前面走過是不合適的。但因爲現在是禅七當中,功課表有規定拜佛的時間。在不拜佛的時候也拜佛,雖然也是好,不能說不對;可是別人經行是合乎功課表,非時拜佛是不符合功課表的。這樣子說呢,你從他前面經過,過失不大。但是盡量地同他有點距離,不要距離太近;如果他在前面拜佛,就從他後面過。所以大家在一起用功修行,就是要互相體諒。
我現在說一句話:打禅七是怎麼回事?初發心的修行、還沒有成就,就是這樣子。如果已得到未到地定、初禅的人,是不會來參加禅七的,因爲他一坐八個鍾頭、十個鍾頭;而禅七當中一會兒就開靜,怎麼可以呢?所以,現在我們都是初發心,在這裏用功修行,要互相遷就一點。你在那兒拜佛,別人從那裏走過,若打擾了,請你原諒一點。只好這樣子!
前輯.問答.叁
問:打坐時常出現喘相,是否用功方法有誤?
答:若是本身有病而喘,那就不是坐禅的關系;若因坐禅而喘,那方法有問題,應該改正過來。如果不知道怎麼改正,應該提出來討論。
在原則上說,應該是先學習聖道的方法,然後才開始修行。但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也可能學習多少,然而對于聖道的方法,很多人還是不知道,就開始靜坐了;那只好一邊靜坐、一邊學習,所以出了一些不理想的事情。這也因爲末法時代是這樣,若是在正法時代,拜佛或阿羅漢爲師,應該就沒有這個問題。
我們若不實際去想這件事,就不感覺什麼。我初出家時,讀《金剛經》、或者聽法師講解戒律,提到佛在世的時候,比丘是托缽乞食的。我心裏也不感覺什麼,就只是記住這句話。但是年歲漸漸大,出家久了,多多學習佛法後,才感覺乞食這件事不容易!而聽佛說一段佛法,當時就能得聖道,這事也不可思議!而我們今天學習了很多的佛法,還是不行。這裏面有很多的事情,我們若不學習佛法,也不會知道這件事。
問:觀的方法?
答:觀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的:修不淨觀,那是一個方法;修無我觀,是另一個方法。或歡喜《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用這個方法來觀。或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這就是修無我觀。
初開始的時候,要循規蹈矩,佛怎麼說就怎麼觀。若是由聞思,進步到修慧的時候,一舉心動念,那就不可思議;但是不管怎麼千變萬化,都能與佛義相合、與聖道相應,那就和凡夫境界不同。所以初開始觀的方法是什麼呢?按照佛所說的這些方法來觀。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把這個文背起來,按照這個文觀察無我;通達我空,也通達法空;能觀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初開始這樣觀法,也不感覺到什麼,但是,觀久了就會有作用。
問:靜坐時的妄念很多,應如何對治?
答:妄念很多,還是要用止、觀這兩個方法對治。用止的方法:就是安住在所緣境。在《瑜伽師地論》說得很明白:數數憶念所緣境,妄念就不起了。一次又一次在憶念︱︱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這所緣境時,其它的妄念就進不來。如果注意力強,妄念不動,那就真是明靜而住。用觀的方法:觀察這一念心是因緣有,因緣有的,就是無常,也就是空;在空上,種種的妄想都不可得;然後安住在畢竟空這裏,不要動,也是可以破除妄想。
另外,《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念大悲咒能幫助得叁昧、得無量辯才。叁昧就是定,無量辯才就是慧,所以若妄想不容易調伏,念大悲咒也是可以幫助止觀成就;念阿彌陀佛也可以。
最初時,用念佛、念大悲咒,或者念經都可以。把《金剛經》背下來,妄想不容易調伏時,就心念:「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在背經文的時候,妄想不能進來,這樣也能排除妄想雜念;等到《金剛經》背完,就不一樣了,這時候修止就能止,修觀就能觀。可以這樣變動著用。
若實在不行呢,就是有業障,要多拜忏,拜大悲忏、磕十萬個大頭,業障消除了,妄念就自然除掉。消除後,修止,心就能寂然不動;修觀,就能觀諸法實相,容易得聖道。所以,沒得無生法忍之前,修止觀不相應,就是要多磕頭、多拜佛。
問:修《法華經》的方法?
答:在《法華經》的〈法師品〉、〈安樂行品〉和〈普賢菩薩勸發品〉都有,那就是方法。
問:止觀及靜坐如何修?
答:天臺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說止、也說觀。靜坐是指身體坐著不動;但修行是指心。當然,在行、住、坐、臥這四威儀來說,以坐修止觀比較好。《六祖壇經》上喝斥坐,因爲六祖大師的根性特別利,有些超越常情的地方,所以說出這種話。
初開始修止觀的人,若躺在那裏,容易睡著,止觀修不來;或雖然也應該經行,但因爲經行時,身動心也動,也不合適;若坐著,身不動,心也容易不動。所以,初開始修行的人,要循規蹈矩,佛這麼開示就這麼做。
所以,要看智者大師講的《釋禅波羅蜜》才知道怎麼靜坐;當然若是條件夠的話,要廣學佛法,才可以的。
問:禮忏,雲何是入道的前方便?
答:修學聖道就是修止觀、就是修四念處。但有人四念處修不來,止也修不來、觀也修不來;修止,心不寂靜住,偏有很多的雜念,或者惛沈、或者散亂;修觀,若打開經本子讀,可能還好一點,心要作觀,就觀不上來。那麼,這就是有業障,那怎麼辦呢?就是要拜忏:拜大悲忏、拜萬佛忏、拜梁皇忏、拜法華叁昧忏,把業障忏除了,然後再修止觀就沒有障礙,要修止就能止,修觀就能觀。所以拜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問:請問師父!釋迦牟尼佛時代是否有早晚課誦?如有,爲什麼要做早晚課?
答: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是有早晚課,但和我們現在的早晚課不一樣。隨佛出家的比丘,怎麼做早晚課呢?他沒有早晚的分別,早晨起來,就靜坐修四念處,白天也是修四念處、晚間也是修四念處;這樣長時期地用功,就成功了。
不像我們今天的佛教,不修四念處;早晨、晚間各做一種功課;其它的時間幹什麼?不知道!所做的功課,不是得無生法忍的因,所以也就沒有得無生法忍的果。有因則有果,若是早上、午前、午後、晚間都是修四念處,專心地這樣用功,當然就有成功的希望。
若說早晨念楞嚴咒、十小咒等,晚間又念阿彌陀佛、或是怎麼的;其它時間修四念處,雖然也好,但是這樣還不行!如果整天都是同樣修四念處的功課,內心能逐漸地純熟,逐漸地由淺而深,就能得聖道。這是很明顯的事情。
我們若是讀《阿含經》、讀出家人的戒律、讀《瑜伽師地論》,都會明白這件事。如果不讀,把經論放在藏經樓上,一天就是閉上眼睛,那就不會知道佛在世時,出家人怎麼修行。
如果有得聖道的願望,那應該這樣學習!如果說沒有聖道的願望,也沒有這個行動,只是早晨做功課,晚間也做功課,不可能會得聖道的;不得聖道,那就還是凡夫境界。就是這麼回事嘛!
問:在家居士,在家裏或寺裏做早晚課之前,或禮拜《佛說萬佛名經》、或是誦經、持《楞嚴咒》之前,是否可邀請一切諸有情共同來做,參加早晚課誦、或是禮忏、誦經、持咒等?
答:好啊!也是可以。出家人這樣子做,也勸在家居士這樣做早晚課,自然會影響一些在家居士;當做早晚課的時候,觀想十方一切衆生也都跟著做早晚課,當然很好嘛!但是若那個人願意修四念處,因爲他不同意這個功課,他就不來參加。
問:此次,法雲講堂佛像開光灑淨與辦兩梯次精進禅七,在第一梯次解七當天下午舉辦皈依,在儀式完畢之後,師父慈悲接受皈依弟子供養,當下說:「觀受是苦!觀受是苦!」請問師父何苦之有?難道接受供養有苦嗎?
答:我講個故事你聽聽…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