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39

  ..续本文上一页预备的饭菜好不好?」「吃饱了就好。」还是这一句话。

  这个侍奉的人,就把婆罗门和比丘们吃饭的情况,向国王会报。大家讨论了一下:「婆罗门和我们一般人一样,不好的时候就骂,好就是赞叹;比丘们不是,好、不好,心不动!吃饱了就好,而无分别;这是有道德的人的气象。从这地方看,祈雨而下雨是比丘的功德,而不是婆罗门!」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就是佛教徒,于无我法得成于忍的人,不管是如意、不如意的事情,无我观都是无差别的;都能从因缘所生法观到第一义谛,在第一义谛那里是无差别相。就是菩萨能够不受一切法,不受好的境界影响、也不受坏的境界影响,如意、不如意,这些冷暖的境界不动其心,这叫不受福德故。

  所以,佛教徒啊!如果是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欢喜心,应如是学习,应作如是观!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要希望完全满意──没有这件事!平常的人不可能,就是特别大富贵、有权力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如意的。唯有到第一义谛,能令你完全如意。

  在《楞伽经》上有一个颂:「涅槃离心意,惟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这意思是:唯有涅槃──第一义谛是靠得住,真实的!其余的一切事情,完全都是靠不住。所以《金刚经》上,一节一节的校量功德,都是在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最殊胜!世间上的苦恼事不说,就是有特别的大功德,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所以,「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个佛教徒的心不受一切法,观察都是不可得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在第一义谛安住不动,所以叫做「于无我法得成于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提出来问,不受福德这句话怎么讲呢?「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佛回答: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所作福德这句话呢,是在因上说的。在造福的时候,就要学习无我观,因为无我观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要长时期地用功。经上说:利根的声闻人三生得无生法忍。在初开始学习无我观,第二生也修习无我观,第三生得无生法忍了;要三生才成就。但是,在初开始或者是修无我观之前,也可能做了很殊胜的福德,那么得圣道的时候,福德的果报来了,这个人能不为福德所迷惑。若不修无我观的人,富贵来了,就为富贵所迷惑。若造福的时候,就修无我观;等到福德来的时候,心里不迷惑。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富贵学道难,就是指被福德迷惑了;只有少数人富贵不迷惑,还能放得下,修学圣道。

  「所作福德」和「不受福德」这两句话对比,不受福德是在果上说,所作福德是在因上说。佛教徒修无我观的时候,因果都是不受的;因上能不受,成功了,得果时也就能不受。造因的时候,没能修无我观;等得到福德果报时,无我观是修不来的。这等于是佛陀开示我们:从修福德的时候,就要修无我观;得果报的时候,因为无我观成功了,就不为富贵所迷惑。怎么叫做不受福德呢?就是福德境界来的时候,不要爱着;要观它是因缘有,是毕竟空!还是能享受福德,但心里不执着;不受福德是这样意思。怎么叫做不执着呢?就是观察它是因缘有、是自性空;作如是观的时候,心远离一切虚妄的境界,安住在第一义谛这里,所以是不受福德。

  前辑.正释经文.三十

  庚二、威仪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前边,第一段是说如来的相好,现三十二相应化身。现在第二段是威仪。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假设有人说,什么叫做如来呢?就是能从那儿到这里来、从这里到那儿去,或者坐下来、或者卧下去,那一个就是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那这个人还不明白佛所说的道理。

  在我小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出家人化缘。我是小孩子嘛,这出家人叫我到他旁边去,然后捏我手,说:「你感觉痛不?」我说:「感觉痛。」他说:「这个就是佛性!」小孩子的记忆力好,我现在还记住这句话。

  现在说,什么叫做佛?什么是如来?会走路,能来、能去、能坐、能卧的这个就是佛、就是佛性。我们要读《阿毘达磨论》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印度的外道,也用「如来」这个字;指从天上来到人间,从人间到地狱,从地狱又来到饿鬼道,从饿鬼道又来到人间,从人间又到天上,在六道轮回的那个就是我。我是谁呢?这一个就是我。谁是如来?如来者,我也!外道是这么讲。若是这样讲,「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个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

  「何以故」:什么原因这样说不对呢?「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从那里到这里,从这里到那去,在六道轮回的这个,不是!没有我可得!

  我们从修无常观来说:譬如这灯的光明,前一剎那的光明不能来到第二剎那。如果前一剎那的光不灭,它能光明到第二剎那、到第三剎那,那电费应该老是一分钱才对!就是因为生灭生灭,所以消耗的电量多。如果它的光不灭,那么永久是在放光,就不能说无常的。所以光是剎那生、剎那灭的,光属于色法,所有的地水火风也都是剎那生、剎那灭的。我们这个一念心,也是剎那生剎那灭的。这样说,前一剎那的那个人没能来到第二剎那,所以说从这里走到那边,那个人没有走到那边去的,走到那里的并不是那个;因为一切法都是剎那生灭,从剎那的生灭就能理解:没有来去者,来去者不可得!是无常的,所以是没有来去。应该作如是观!

  若从诸法自性空说:色受想行识都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谁从这边到那边去了?没这回事啊!所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通达毕竟空,那叫做如来;来去不可得,名之为如来。也就是前边「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当然这个事情,要阅读佛经,由佛的开示我们才能够觉悟到这里;若是不阅读佛经,什么都不明白。我说一件事。譬如说一个出家人不修止观,一天在寺庙里拜佛、念经;这样做,如果是个不懈怠放逸的人,出家久了,因为没有人触恼,也不贪也不瞋,自己感觉到很清净。这就是有修行了吗?

  我们不说别人,而是反省自己!这些贪心、瞋心、高慢心、疑惑心的烦恼都没有现行,说「我很清净!」这样想就搞错了啊!我们平常说这个人发脾气了,说这个人贪心很大,这都是很粗显的烦恼。那什么是微细的烦恼?就是看见什么,都认为是真的。看见老鼠在那儿跑、看见毒蛇来了、看见一朵莲华、都认为是真的,看见有人向你磕头也是真的,有人骂你也是真的!这就叫做取相惑。

  若是圣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这就表示圣人有这种智慧,把取相的烦恼灭掉了。而能够灭掉这种烦恼,一定要常修无我观、无常观、修毕竟空观,慢慢地才能知道,不是自然会知道的。若通达一切法空,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通达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才知道一切法是毕竟空。

  就说我们出家人,如果感觉到「我有烦恼,我有贪心、我有瞋心」,这只是一般的境界啊。说「我没有烦恼」,自己认为心清净;这是搞错了啊,你还有那个「什么都是真的」的微细烦恼!等到有些不顺心触恼的时候,贪瞋痴就会出来了。所以一定要读经、修四念处,智慧渐渐增长才能知道这是个错误,不然是不知道的。

  若人做如是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这个人就是我见还存在,我见若存在那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所以「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定要观一切法因缘所生如幻如化、是毕竟空;毕竟空中是无来无去的;若这样子就超越凡夫的境界,慢慢地能达到圣人那里;不作如是观,闭上眼睛坐在那里啊,完全是不行的!

  己三、大千界二 庚一、微尘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这是第三科处大千界。佛现化身相度化众生这件事,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大千世界。这里分二段,第一段先说微尘。

  这也是一种观法。譬如说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组织成的,组成了以后,凡夫的心就认为:这是男的、这是女的,这是美、这是丑──这样分别了。如果把一个人观察成都是微尘,还有男、女、美、丑的分别吗?这实在也能调伏烦恼的。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静坐的时候,用智慧观察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微尘;是用智慧来碎为微尘,不是用机器把世界变成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佛问须菩提,这微尘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回答佛说:这个微尘太多了。

  这下边把微尘也破了。「何以故」:什么原因要说到微尘的这件事呢?「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假设执着微尘是真实有自性的,佛就不说微尘众是因缘有了;因为真实有的就不是从因缘有的,若是从因缘有就不真实,是无自性、毕竟空的。所以把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以后,还不能停留在微尘这里,还要观察微尘是假的、是自性空的。微尘是什么因缘有的呢?众生的业力!是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共业所变现的。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是说微尘都是因缘有的,所以微尘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所以非微尘众,只是假名为微尘众,也不是真实的。

  庚二、世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