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38

  ..续本文上一页哎呀!我有烦恼是不对的呀!」现在这里也有这个意思:在一般的境界上常常起烦恼,感觉不到这里,不知道是错误;若我们也同样地用执着心来见佛的话,那佛对我们有什么利益?一点利益也没有。我们还是放任用执着心见佛的话,这是个错误,不应该这样子!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这时,世尊说,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色来说,这就是佛;以能发出六十种美好的音声来说,那就是佛!还是用贪心来执着佛的话;或者被佛喝斥了,也动了瞋心的话;「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人遇见佛,等于没有遇见佛,还是贪瞋痴的活动,没能看见佛的境界。这样子是不对的!

  所以,不应该以取相的执着心见佛,还是应该──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心到了无相的境界,远离一切烦恼,令心清净,就是见到诸法如。这样子栽培善根,逐渐地逐渐地转凡成圣,这才是见佛的道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前面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这是没看见佛;这样子,诸法如是佛,见到诸法如就是见到佛,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个, 不是佛;那么,佛只是一个法身的空理,名之为佛,而没有这些大福德庄严的境界了吗?这以下是解释疑惑。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招呼须菩提,若你心里这样想: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只是见到诸法如,这样就是佛;而没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须菩提!莫作是念」:须菩提!你不可以这样想!「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想是不对的。

  前面说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多。为什么呢?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从闻思修得到根本智,见到诸法如,说这个功德殊胜!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只是世间福德而已,不能得无上菩提。所以现在得无上菩提,是要成就了清净的智慧,见到诸法如,才能够成佛。这样说,成佛只是见到一个空理,而不是得三十二相名之为佛。你不可以这样子作念,这样的观想是不对的。什么理由呢?下面解释成佛也还是有因果道理的。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你若是做这样的想法,那么等于以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说福德的因果都断灭了。诸法断灭是什么呢?佛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不只是得到大智慧,也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福德的因,在成佛的时候,应该会有福德的果,就是现出来无量的相好光明。如果成佛,只是一个清净智慧,没有福德因、福德果,那福德因果就都断灭了。发无上菩提心的人,相信有世间的善恶果报、有出世间无漏的功德,而不会破坏因果道理的。所以「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想!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会说做很多福德因而不得福德果报;所以成佛的人还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

  这还有一个意思: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不具足一切身相,把所有的身相都灭掉,而入无余涅槃;但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他不入无余涅槃,不住涅槃,还要回到生死的世界,用他所修的六波罗蜜、无量的福德智慧得到的果报,现身说法广度众生,所以还是有相好光明这件事。如果说得无上菩提的人,只有一个空的智慧,没有相好光明的这些事情,那就是断灭了。没有这个道理!虽然说「得一切种智,名之为佛」,但成佛的人还是有无量的相好光明庄严,这样子才合乎因果的道理。

  辛二、校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前面的文分两大段:第一段圆证法身功德,第二段示现化身事业。现化身事业分二科:第一科化凡夫众;第二科现化身相,到这里是校量功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是菩萨以充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布施,这样的功德是很殊胜、是非常的多了。「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是说修学圣道的功德是更殊胜!

  前边多次的校量功德,这里又再说。当然可以说一段比一段更为殊胜;但应该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佛陀的慈悲,不断地告诉我们:世间有漏功德不可信,唯有出世间的圣道功德非常的宝贵,是特别有价值!因为我们没得圣道的人,对于佛法学习得很模糊,总感觉世间上的荣华富贵能令人心情快乐,出世间的圣道是真的吗?因为凡夫有这样的颠倒想,所以佛陀慈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不要这样颠倒妄想,出世间的圣道是非常重要的!

  而前面的校量功德,都是说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但这里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和前面的文句有点不一样。

  有一个地方,我们应该要注意!就是在「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那一段,须菩提尊者说自己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后五百岁,若有人信解受持是经,就最为难得了;都用「信解受持」这句话。阿罗汉已经见到诸法无我的真理了,说信解受持《金刚般若经》,那是有证悟第一义谛的含义;其它的人用「信解受持,是人甚为希有」,也应该包含这样的意思。

  现在这里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就更明显表示信解受持的意思,就是通达色受想行识无我,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乃至意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无我;通达一切法都是没有我的。

  在前面几个地方曾经解释无我义,现在再解释一下。「我」就是自性,有自性就是有我。佛陀为我们开示诸法空义,什么叫做诸法空呢?一切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叫做空。什么叫做我呢?有自性就是我。无自性也就是无我的意思,说人无我、法无我,就是指一切法无我──观色受想行识无自性,观眼耳鼻舌身意也是无自性,观一切法无自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眼识乃至意识,是无自性!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也就是通达了一切法自性空。

  「通达」,在凡夫的立场来说,有三种不同。第一、从文字上明白什么叫做诸法无我。第二、常作如是观,心里忍可这件事;就是在内心认为:是的!诸法是无我的!常作如是观,就能通达诸法无我的智能,比从文字上得到的智能进了一步,但还不是圣人。第三、达到圣位了,最低限度小乘佛法是得初果、大乘佛法就是初欢喜地以上。

  现在说「得成于忍」,第一种,从文字上明白诸法无我,这是不及格的。若常作如是观时,心能从现前的虚妄境界移向第一义谛;虽还没有到第一义谛,但是心不停留在虚妄境界,这时,也就达到内凡位暖、顶的程度,对于贪瞋的境界,有多少忍力,能调伏贪瞋的烦恼了,这叫得成于忍。若是得圣道以后,就不退转了,当然就是无生法忍。现在这里说「得成于忍」,应该包括后面两种在内。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于无我法得成于忍的这位菩萨,比前边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更殊胜。这表示虽然有那么多七宝布施的功德,但是,因为不通达诸法无我的道理,还是执着有我,所以功德不是特别殊胜。「何以故」:为什么于无我法得成于忍的功德,特别殊胜呢?这下边解释。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执着叫做受;不受福德,就是不执着;福德虽然来了,但是菩萨心不执着这件事。为什么会不执着呢?因为常作无我观,虽然在福德的境界里,心能不执着,所以功德特别的殊胜。

  佛在世的时候,曾经发生一件事。佛是常在舍卫国和摩伽陀国教化众生,南印度地区,佛不是常常去。在那地区,有一个国家天旱,很久也不下雨,怎么办呢?就请婆罗门来祈雨,祈了很久也没下雨。有人就说:「在舍卫国有佛陀出现世间,可以请佛来祈雨。」所以,国王就派人来请佛慈悲满他们所愿;佛就派摩诃迦旃延尊者带领六十个比丘到那个国家去。

  摩诃迦旃延是十大阿罗汉之一,他带六十个比丘到那祈雨,一祈就下雨了!这时候,婆罗门说:「这是因为我们祈求才下雨的,不是比丘!」那么国王、大臣、一般老百姓也弄不清楚究竟是谁祈感应的,怎么办呢?这时候,一个有智慧的人说:「我们试验试验就知道是谁祈雨而感应的了?」「怎么试验法呢?」「如此如此,就可以了。」「好!」

  这一天,就通知婆罗门:「你们祈雨有功劳,国王请你们来吃饭。」那么,等他们来了的时候,就请这些婆罗门在喂马的地方吃饭,而饭做的不好、菜也不好。这些婆罗门,一边吃、一边骂国王;吃完饭,侍奉的人就问:「今天饭菜做的好不好?」婆罗门就说出很粗恶的语言毁骂。

  过了几天,国王派人来说:「今天另外给你们一个好的地方坐,好的东西吃。」「好!」那么婆罗门又来了。这次,在一个特别豪华的大厅,做了美味饮食给他们吃。吃完饭时,侍奉的人又问:「今天这个饭好不好?」「今天好!」婆罗门就赞叹了一大堆。

  再过几天,请摩诃迦旃延尊者率领六十个比丘来吃饭。第一次也是这样,饭菜不好、地点也不好。吃完饭时,侍奉的人问:「今天我们做的饭菜好不好?」比丘说:「吃饱了就好。」别的什么也没说,就走了。那么过几天,又请迦旃延尊者和六十个比丘来吃饭,地方也好、饭菜也好。吃完饭时,又问:「我们今天…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