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P2

  ..續本文上一頁話很感性,心情不好的時候講話很理性,然後,今天很高興,明天很不高興,變來變去,變來變去,落入生滅的執著相,這個統統不是一個聖人的一個心態。所以這個自覺聖智,我們的如來藏的內心裏面,是因次第而成,這個是站在因果的事相上來說,是有所次第慢慢,慢慢去培養的,可是當你一刹那見道的時候,那卻不是因次第而成,是同時俱足。譬如說一個沒有開悟的人,就像眼睛瞎掉一樣,他可以在房間裏面摸,摸這個是桌子,摸,這個是椅子,摸,這個是牆壁,他雖然還沒有看到,沒有看到,可是他慢慢的摸,慢慢的摸,慢慢的摸,簡單講我們的修行,慢慢的摸索,摸索,摸索。等到有一天電燈一開,所有的房間當你眼睛一亮,有一天他眼睛好起來了,突然好起來了,眼睛看到了,所有屋子的現象一時展現,這是桌子這是椅子這是牆壁,以前所摸索的他就有印象,現在是真正的看到了,真正看到了境界,這個簡單講就是修行也是因次第而成,如果悟道清淨自性是同時俱足,不管他示現任何的相都是爲衆生不是爲他自己。因爲他已經沒有課題要做了,小學生還有寒假什麼暑假一些習題,凡夫還有一個功課可以做,聖人沒功課可以做了,功課全部作完了,一念清淨自性,展現出來的平等心性,他沒有功課,已經完成了佛道。

  這個“論”,這個“論”字就是問答,自己假設一些問題我們來回答,《宇宙萬有本體論》,這是四方上下的空間,古往今來,過去,現在的時間,這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十八界這些萬有,所有的物質現象的本體界是畢竟空,緣起無自性,所有精神界的本體界,也是畢竟空存在的清淨覺性,這一念清淨畢竟空的清淨覺性不是緣起不離緣起。這本書就是在討論究竟義,所以這個課是很重要的很重要,人數卻很少,對不對?昨天灌頂的一樓,二樓,叁樓,所以那個叫做叁根普被。最重要的課程沒有來,這個就是衆生,沒辦法了。所以有的喜歡吃糖,有的喜歡吃鹹一點的,有的根器比較利的,有的根器就比較差一點的,這個沒有辦法,因此就一步一步來教化。做法師的犧牲奉獻是沒有任何的理由,教化一切衆生這個就是我們的職責,也沒有任何的代價,沒有任何的原因,這就是我的責任,這條路是無怨無悔的,誰叫你要出家,就是這樣,無怨無悔的,是不是?

  好,翻開第一頁,“倡印序”,“谛觀娑婆,衆生皆苦。”每一天都是這樣子的,每一天都苦不堪言。“何以故,蓋以分別”就是意識心的分別。爲什麼?眼睛在明暗做不了主,耳根在動靜做不了主,這個就是分別,因爲我們強烈的分別心,“執著”,執著哪個緣起的東西,以爲是實在的東西,我們一直執著哪個緣起的東西,認爲是有實在的東西,因此就開始落入善惡,對立,強烈的一種不滿,執著。再來就是“妄想”是不是?白天妄想晚上睡覺有夢想,是不是?再來就是“顛倒”執以爲實實在在的,就拼死命的去追求。所以這個叫做分別,執著,妄想,顛倒。我很清楚地看到這個世間,苦不堪言,苦不堪言。“未谙宇宙人生之真理”,也就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到萬法畢竟空,我們不需要走到臨命終,我們就知道,這個真理時時刻刻現前。“遂認假爲真”,認這個緣起的假象爲真實。“致枉受輪回”,我們受這個輪回是很冤枉的,所以輪回的旁邊寫幾個字,“取舍心是輪回相”,記住這一句話,禅宗講“取舍心是輪回相”我們的輪回來自哪裏?來自內在的取跟舍。就是對這個境界始終有執著跟舍掉。他不曉得緣起性空,本不需要取你也不需要舍。本來就沒有,你舍什麼東西,你取什麼東西。我們爲什麼會輪回,取舍心就是輪回相,我們長劫地沈淪,無量億劫來一直沈淪到今天就是取舍不斷。“求出無期”,我們想要跳出六道輪回無期,沒有一個期限,“若能悟入空性,徹了諸法的實相,”“即可超塵絕俗”。我們如果看看《楞伽經》的話,《楞伽經》有一句話,說一塵一刹無非唯心現量,一刹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塵就是一點點的空間,一點點的,無論是多大空間的現象界,無論一點的恒河沙那麼小的或者芥子統統是唯心現量,統統是心所影現出來的世界,沒有實體可得,萬法既然知道時時刻刻,二六時中都觀一切法唯心現量,現是現在的現,這個不講你還不懂,量不是光亮的亮,有的人他聽經聽了做筆記一看,錯得一塌糊塗。量是衡量的量,量東西的量。多少的量。唯心現量,聖言量,或者是證言量,或者現量,比量那個量。叫做唯心現量 ,萬法都是我們心所影現出來的世界。所以簡單講就是注意我們的起心動念。但是因爲我們衆生他根深蒂固的一種執著,很難去自我改變,很難,他習慣去那種分別,執著,顛倒的心,習慣了,因爲那個過的日子舒服,突然要改變又改變不過來。很苦,很苦,我們喜歡聽人家贊歎習慣了,一聽到人家毀謗受不了了。這個就是沒有清淨自性。清淨自性則不痛不癢,他沒有什麼贊歎跟毀謗,沒有這種東西,他不隨客觀的動靜,生滅,明暗影響的,這些統統是塵,外塵,塵自生滅,自性不動,清淨自性的不動。可超塵絕俗,俗就是生滅法,這時候可以“任運隨緣”。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我們就可以真正的看到這樣子的心靈的世界。是那麼的灑脫,是那麼的清淨,“故知凡聖殊途”凡跟聖是不同的道路,但是問題出在哪裏?“乃在迷悟之間耳”,“放下貪嗔癡,即出叁界”,叁界在理上來講就是貪嗔癡,在事相來講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這個出叁界,其實就是內心的叁界,一個人內心裏面沒有什麼貪嗔癡,就不需要拜什麼佛了。你的自性就是佛了,問題就是我們微細執著念頭很重,釋迦牟尼就開一個方便法,你要執著到貪嗔癡,不如我弄一個阿彌陀佛給你執著,你臨命終還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一下子要徹底的除掉貪嗔癡這個夠難的,這個夠難的,對不對?比如說我們做水陸大法會,對不對?你出了五十萬好了,你出了五十萬或者叁十萬,這個念,念,念那個名字沒念到,生氣了,不高興了,當然這是我們的疏忽,我們要檢討,難怪他生氣。但是你想想看,你拿五十萬來種在講堂的因,因爲沒有念到,諸佛菩薩就睡覺,不知道你出五十萬嗎?睡著了?那這是不可能的,真正一個悟道的人,有念沒念都是一樣的,他真正有種這個因,他知道一定收到這個果報,名字有下去,就算沒有念到他,他也會很自在的,爲什麼,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對不對?悟跟不悟的人處事會差很多,處理事情會差很多,簡單講悟道的人,他非常有彈性很圓滿,很圓滿,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心如果有棱角,我們的心就有死角,知道嗎?我們的視覺就會出現死角。若以自我爲主,視線就會有死角看不到圓滿。我們一個人統統是自己的個性,不肯接受人家的勸導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這個就是很有個性,看法就有死角。看法就有死角不會圓滿,磨得還不夠,所以我們不要太有個性,不要太有個性,這樣視野就很遼闊,所以很有個性視線就會有死角,就是會有出現死角的地方,一個角落就看不過去,所以我們學佛不要一直我覺得怎麼樣,譬如說這是一個團體以師父的領導爲中心,他是個領導者,這樣事情就很圓滿。非常的圓滿,大家統統意見那麼多,那沒有辦法,沒辦法整合,大家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過日子,你喜歡早課,我喜歡睡覺,你喜歡參禅,我喜歡念佛,好了,那完了,師父,早課做什麼?不曉得,一個人做一樣,爲什麼一個人做一樣?有的喜歡睡覺,有的喜歡念佛,有的要參禅。整個講堂就零零落落了。就不曉得怎麼整合了,早上一起來那個人在那邊坐,這個人在那邊誦經,然後有的人喜歡吃飯的五點多就去煮飯, 叁,四點就起來吃面包。這是什麼?這是什麼僧團呢?這些統統要放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裏無我,沒有任何的意見,師父爲主導,師父,我們應該怎麼做,要早課,晚課。不管你修什麼宗統統要參加。八十八佛,半月半月誦戒,結夏安居沒有任何的意見。你自己沒有個性就沒有死角,這個團體會瞻前顧後,所以悟道的人,他處理事情就非常有彈性。有智慧的人他處理事情就會想什麼是團體什麼是個人。進退拿捏得非常的好,非常的好,恰到好處,英文叫JUST MAKE,恰倒好處。不悟道的人就不一樣了。我們如果跟他大聲,他就說你大聲什麼,對不對,當徒弟的比我們還凶,很有個性這個一定有死角。這是一定的,有個性。底下“世尊弘化,敷演正法”世尊弘揚佛法化導一切的衆生,敷演這個正法,“乃揭築萬有真相”,揭築,把筆拿起來,築就是表示,標明。把這個萬有的真相,標示得很清楚叫做揭築。這個揭本來是木字旁,沿用到後來就變成提手旁。如果你去查辭彙的話它不是提手旁它是木字旁,那麼演變到後來提手旁木字旁兩個字通用,所以揭築萬有真相,“令衆生解縛去障”縛,捆死的,捆得死死的,令衆生捆得死死的就是把他這個捆得死死的把它解掉,解除掉,解縛去障,去掉種種的障礙,“進趣菩提”,就是進入佛道,菩提就是覺悟之道。“成就正覺”,成就正覺,一念之間就成就正覺。所以達摩祖師說,小乘的人說,修學佛道要修到叁大阿僧祗劫,達摩大師說這一聽到誰敢修行,開玩笑,經過叁大阿僧祗劫要經過多久?對不對?所以達摩大師說,那叁大阿僧祗劫,不是指十乘以四十七次方年,不是這樣子,是指貪嗔癡,你只要放下貪嗔癡就成正覺,這樣聽起來就很安慰了,這樣才快嘛,是不是?一聽到,成就佛道要叁大阿僧祗劫,你只要想到就昏到了,你怎麼用功,還要那麼那麼久啊?不用,達摩大師說不要那麼久,放下貪嗔癡當下覺性就現前,夠快的。不曆僧祗獲法身,是不是?夠快的啦。“唯欲洞徹本體,誠非易事”你要了解這個本體界的畢竟空。在本體的旁邊寫叁個字,畢竟空。以後你看到這個就知道本體統統講畢竟空,誠非易事…

《宇宙萬有本體論(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