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很感性,心情不好的时候讲话很理性,然后,今天很高兴,明天很不高兴,变来变去,变来变去,落入生灭的执着相,这个统统不是一个圣人的一个心态。所以这个自觉圣智,我们的如来藏的内心里面,是因次第而成,这个是站在因果的事相上来说,是有所次第慢慢,慢慢去培养的,可是当你一刹那见道的时候,那却不是因次第而成,是同时俱足。譬如说一个没有开悟的人,就像眼睛瞎掉一样,他可以在房间里面摸,摸这个是桌子,摸,这个是椅子,摸,这个是墙壁,他虽然还没有看到,没有看到,可是他慢慢的摸,慢慢的摸,慢慢的摸,简单讲我们的修行,慢慢的摸索,摸索,摸索。等到有一天电灯一开,所有的房间当你眼睛一亮,有一天他眼睛好起来了,突然好起来了,眼睛看到了,所有屋子的现象一时展现,这是桌子这是椅子这是墙壁,以前所摸索的他就有印象,现在是真正的看到了,真正看到了境界,这个简单讲就是修行也是因次第而成,如果悟道清净自性是同时俱足,不管他示现任何的相都是为众生不是为他自己。因为他已经没有课题要做了,小学生还有寒假什么暑假一些习题,凡夫还有一个功课可以做,圣人没功课可以做了,功课全部作完了,一念清净自性,展现出来的平等心性,他没有功课,已经完成了佛道。
这个“论”,这个“论”字就是问答,自己假设一些问题我们来回答,《宇宙万有本体论》,这是四方上下的空间,古往今来,过去,现在的时间,这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十八界这些万有,所有的物质现象的本体界是毕竟空,缘起无自性,所有精神界的本体界,也是毕竟空存在的清净觉性,这一念清净毕竟空的清净觉性不是缘起不离缘起。这本书就是在讨论究竟义,所以这个课是很重要的很重要,人数却很少,对不对?昨天灌顶的一楼,二楼,三楼,所以那个叫做三根普被。最重要的课程没有来,这个就是众生,没办法了。所以有的喜欢吃糖,有的喜欢吃咸一点的,有的根器比较利的,有的根器就比较差一点的,这个没有办法,因此就一步一步来教化。做法师的牺牲奉献是没有任何的理由,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我们的职责,也没有任何的代价,没有任何的原因,这就是我的责任,这条路是无怨无悔的,谁叫你要出家,就是这样,无怨无悔的,是不是?
好,翻开第一页,“倡印序”,“谛观娑婆,众生皆苦。”每一天都是这样子的,每一天都苦不堪言。“何以故,盖以分别”就是意识心的分别。为什么?眼睛在明暗做不了主,耳根在动静做不了主,这个就是分别,因为我们强烈的分别心,“执著”,执著哪个缘起的东西,以为是实在的东西,我们一直执著哪个缘起的东西,认为是有实在的东西,因此就开始落入善恶,对立,强烈的一种不满,执著。再来就是“妄想”是不是?白天妄想晚上睡觉有梦想,是不是?再来就是“颠倒”执以为实实在在的,就拼死命的去追求。所以这个叫做分别,执著,妄想,颠倒。我很清楚地看到这个世间,苦不堪言,苦不堪言。“未谙宇宙人生之真理”,也就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到万法毕竟空,我们不需要走到临命终,我们就知道,这个真理时时刻刻现前。“遂认假为真”,认这个缘起的假象为真实。“致枉受轮回”,我们受这个轮回是很冤枉的,所以轮回的旁边写几个字,“取舍心是轮回相”,记住这一句话,禅宗讲“取舍心是轮回相”我们的轮回来自哪里?来自内在的取跟舍。就是对这个境界始终有执著跟舍掉。他不晓得缘起性空,本不需要取你也不需要舍。本来就没有,你舍什么东西,你取什么东西。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取舍心就是轮回相,我们长劫地沉沦,无量亿劫来一直沉沦到今天就是取舍不断。“求出无期”,我们想要跳出六道轮回无期,没有一个期限,“若能悟入空性,彻了诸法的实相,”“即可超尘绝俗”。我们如果看看《楞伽经》的话,《楞伽经》有一句话,说一尘一刹无非唯心现量,一刹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一尘就是一点点的空间,一点点的,无论是多大空间的现象界,无论一点的恒河沙那么小的或者芥子统统是唯心现量,统统是心所影现出来的世界,没有实体可得,万法既然知道时时刻刻,二六时中都观一切法唯心现量,现是现在的现,这个不讲你还不懂,量不是光亮的亮,有的人他听经听了做笔记一看,错得一塌糊涂。量是衡量的量,量东西的量。多少的量。唯心现量,圣言量,或者是证言量,或者现量,比量那个量。叫做唯心现量 ,万法都是我们心所影现出来的世界。所以简单讲就是注意我们的起心动念。但是因为我们众生他根深蒂固的一种执著,很难去自我改变,很难,他习惯去那种分别,执著,颠倒的心,习惯了,因为那个过的日子舒服,突然要改变又改变不过来。很苦,很苦,我们喜欢听人家赞叹习惯了,一听到人家毁谤受不了了。这个就是没有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则不痛不痒,他没有什么赞叹跟毁谤,没有这种东西,他不随客观的动静,生灭,明暗影响的,这些统统是尘,外尘,尘自生灭,自性不动,清净自性的不动。可超尘绝俗,俗就是生灭法,这时候可以“任运随缘”。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就可以真正的看到这样子的心灵的世界。是那么的洒脱,是那么的清净,“故知凡圣殊途”凡跟圣是不同的道路,但是问题出在哪里?“乃在迷悟之间耳”,“放下贪嗔痴,即出三界”,三界在理上来讲就是贪嗔痴,在事相来讲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这个出三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三界,一个人内心里面没有什么贪嗔痴,就不需要拜什么佛了。你的自性就是佛了,问题就是我们微细执著念头很重,释迦牟尼就开一个方便法,你要执著到贪嗔痴,不如我弄一个阿弥陀佛给你执著,你临命终还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下子要彻底的除掉贪嗔痴这个够难的,这个够难的,对不对?比如说我们做水陆大法会,对不对?你出了五十万好了,你出了五十万或者三十万,这个念,念,念那个名字没念到,生气了,不高兴了,当然这是我们的疏忽,我们要检讨,难怪他生气。但是你想想看,你拿五十万来种在讲堂的因,因为没有念到,诸佛菩萨就睡觉,不知道你出五十万吗?睡着了?那这是不可能的,真正一个悟道的人,有念没念都是一样的,他真正有种这个因,他知道一定收到这个果报,名字有下去,就算没有念到他,他也会很自在的,为什么,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对不对?悟跟不悟的人处事会差很多,处理事情会差很多,简单讲悟道的人,他非常有弹性很圆满,很圆满,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心如果有棱角,我们的心就有死角,知道吗?我们的视觉就会出现死角。若以自我为主,视线就会有死角看不到圆满。我们一个人统统是自己的个性,不肯接受人家的劝导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这个就是很有个性,看法就有死角。看法就有死角不会圆满,磨得还不够,所以我们不要太有个性,不要太有个性,这样视野就很辽阔,所以很有个性视线就会有死角,就是会有出现死角的地方,一个角落就看不过去,所以我们学佛不要一直我觉得怎么样,譬如说这是一个团体以师父的领导为中心,他是个领导者,这样事情就很圆满。非常的圆满,大家统统意见那么多,那没有办法,没办法整合,大家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过日子,你喜欢早课,我喜欢睡觉,你喜欢参禅,我喜欢念佛,好了,那完了,师父,早课做什么?不晓得,一个人做一样,为什么一个人做一样?有的喜欢睡觉,有的喜欢念佛,有的要参禅。整个讲堂就零零落落了。就不晓得怎么整合了,早上一起来那个人在那边坐,这个人在那边诵经,然后有的人喜欢吃饭的五点多就去煮饭, 三,四点就起来吃面包。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僧团呢?这些统统要放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无我,没有任何的意见,师父为主导,师父,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早课,晚课。不管你修什么宗统统要参加。八十八佛,半月半月诵戒,结夏安居没有任何的意见。你自己没有个性就没有死角,这个团体会瞻前顾后,所以悟道的人,他处理事情就非常有弹性。有智慧的人他处理事情就会想什么是团体什么是个人。进退拿捏得非常的好,非常的好,恰到好处,英文叫JUST MAKE,恰倒好处。不悟道的人就不一样了。我们如果跟他大声,他就说你大声什么,对不对,当徒弟的比我们还凶,很有个性这个一定有死角。这是一定的,有个性。底下“世尊弘化,敷演正法”世尊弘扬佛法化导一切的众生,敷演这个正法,“乃揭筑万有真相”,揭筑,把笔拿起来,筑就是表示,标明。把这个万有的真相,标示得很清楚叫做揭筑。这个揭本来是木字旁,沿用到后来就变成提手旁。如果你去查辞汇的话它不是提手旁它是木字旁,那么演变到后来提手旁木字旁两个字通用,所以揭筑万有真相,“令众生解缚去障”缚,捆死的,捆得死死的,令众生捆得死死的就是把他这个捆得死死的把它解掉,解除掉,解缚去障,去掉种种的障碍,“进趣菩提”,就是进入佛道,菩提就是觉悟之道。“成就正觉”,成就正觉,一念之间就成就正觉。所以达摩祖师说,小乘的人说,修学佛道要修到三大阿僧祗劫,达摩大师说这一听到谁敢修行,开玩笑,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要经过多久?对不对?所以达摩大师说,那三大阿僧祗劫,不是指十乘以四十七次方年,不是这样子,是指贪嗔痴,你只要放下贪嗔痴就成正觉,这样听起来就很安慰了,这样才快嘛,是不是?一听到,成就佛道要三大阿僧祗劫,你只要想到就昏到了,你怎么用功,还要那么那么久啊?不用,达摩大师说不要那么久,放下贪嗔痴当下觉性就现前,够快的。不历僧祗获法身,是不是?够快的啦。“唯欲洞彻本体,诚非易事”你要了解这个本体界的毕竟空。在本体的旁边写三个字,毕竟空。以后你看到这个就知道本体统统讲毕竟空,诚非易事…
《宇宙万有本体论(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