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P4

  ..續本文上一頁,四恩就是什麼國王恩,父母恩,師長恩,衆生恩,四恩。“空過歲月,但于一切善知識,弘揚佛法之崇論宏文,”只要是弘揚佛法正法的,崇論宏文,“無不贊歎隨喜,推薦流布”,一定把它散播出去,流布出去。但是今天又發生一件不很好的事情,有人打電話來說拿了講堂的書去外面送給人家。然後就說你要不要贊助慧律法師助印經典,都假借我的名字,所以在這裏藏主慈悲把這個書放在這裏流通讓你自己拿,也很慘,有的人來是拿一大票 ,拿去做什麼?不知道,拿出去散發,功德無量,拿出去斂財這個罪過無量。我們這裏的書,有的在家居士來,看,我看拿了一疊都是同樣的書,到底是拿去發呢,還是拿去斂財呢?不知道。底下“以冀慧日高懸”,希望般若的智慧,就像太陽光一樣高懸,像是佛陀的智慧高高的挂起來,能夠普照一切。“甘露遍灑”然後“扇慈風于處處”每一個地方都遍灑,每一個地方都扇到慈風。“蕩腥膻于寰宇”蕩,洗滌,腥膻就是葷的味道,于寰宇就是全世界,可以洗滌臭穢,垢穢的氣味于全世界。意思就是只要聽到佛法的就可以除掉這些貪嗔癡。腥膻是指內在的貪嗔癡,“發聾振聩”這個聩就是瞎子,可以使耳根聾的人聽到法使眼睛瞎的人看到真理。其實發聾振聩的意思就是導人以光明,導人以正法,能夠讓耳朵聾的人聽到,能夠讓眼睛瞎的人看到,那當然就是佛法正法,所以我們能夠坐在這個地方聽聞正法是何等的幸運。最後“導歸蓮池”,引導到極樂世界去。“于此書之行世”因此寫這個序文來行于世,“有厚望焉”有存在著深厚的願望,“要之宇宙萬有本體,吾人非加認識不可”最重要的宇宙萬有本體,我們應該要認識,不認識不可以,不認識這個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畢竟空的思想,那麼就麻煩了,會煩惱。“宇宙者,無量空間無量時間之幻想”。幻想這裏是指觀念,建立的觀念,我們在緣起建立的觀念也死在這個觀念裏面。我們生老病死,建立有一個實體的這個色身。來建立,有生,有老,有病,有死,就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他不曉得根本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我哪裏有人我相,你我他這些都是幻化的東西,這些恩恩怨怨都會隨著時間而消失,“萬有者,結合時空幻想之紛呈,本體者,諸法之源泉。”諸法的源泉就是根本,簡單講畢竟空是一切法的根本,萬法本不可得無所得是修禅的下手處。“靈山會上八萬人天,世尊拈花,個個看在眼裏”怎麼樣,大家都茫然,“獨迦葉微笑”“要在當人薦取耳”要在最重要的是那一個人,直截了當的直取自性。要在當人薦取耳就是說最重要的是那一個修學佛法的人,要懂得拿捏懂得去體悟。“是爲序”,“ 倓虛,五月十六日”,翻過來,第四頁“贊”“統經論于一極”經跟論,一極就是最高,“示佛法之宗本”宗本就是悟明心地,我們常講宗門教下,宗就是參禅悟道,直截了當明心見性,這個叫做宗,示佛法的宗本,就是把禅宗的心性批露無遺,“明迷悟于一心”迷跟悟回歸就是一心。“會禅淨而無诤”禅是心,淨也是心,禅要令心清淨,淨土法門還是要讓心清淨,所以會禅淨而無诤。定熙居士于此發心,爲了統經論,示佛法,明迷悟,會禅淨。“于此趣向”就是因爲發心趣向,“更舉此以告人”以後把這個整理以後來披露出來廣爲流通以告人。“悲心殷重,可謂末法之大心衆生矣”,大心,是菩薩,菩提薩埵,翻譯成中文叫做發大心的人,發大心的衆生叫做菩薩,所以末法的大心衆生就是菩薩,可以說是末法的大菩薩。“印順 題”

  第五頁“序”“佛法橫遍虛空”橫遍虛空,意思就是講空間,“豎窮叁際,”意思就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斷四句”四句稍微了解一下,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個叫做四句。從以前都是這樣子的,萬法不是論空就是論有,要不然就論亦空亦有,要不然就論非空非有。可是這些四句都要放下。“絕百非”因爲言一物即不中,講什麼統統不對,因爲心性是無形象的東西,它是畢竟空寂充滿大智慧,無體可得,可是作用起來清清淨淨,清清楚楚,絕百非。“非宇宙所能容”表示絕待,廣闊,連宇宙都裝不下,表示無量無邊的意思,“亦非萬有所能盡”你說他是什麼東西,佛法,宇宙不能容,萬有也不能盡。太多太多了,底下就是四句了,“惟言空”如果你要講到空,“必須言有”意思就是有來襯托空,沒有有你怎麼講空呢?對不對,講空是因爲有來襯托出來。“言非有非空,必須言亦有亦空”剛剛所講的四句偈,這個也是對立的,空跟有對立,非有非空跟亦有亦空也是對立,因爲對立才能夠顯現對方。所以我爲什麼是男人,因爲我不是女人,你爲什麼是女人,因爲你不是男人,爲什麼在東邊,因爲它不是西邊,不是南邊不是北邊,所以才能夠襯托出某一個角度出來,因此我們要曉得這個相對的存在,互相的顯發出來,爲什麼講中間,因爲它不是東西南北,所以顯示中間,中間也不定,所以因此要顯空必須講有,要現有必須講空,要顯非空非有必須講亦有亦空,要顯亦有亦空必須講非空非有。所以“定熙居士博覽群經,集爲宇宙萬有本體論”“集宇宙即虛空”宇宙就是虛空,合萬有盡叁際,宇宙不外是整個虛空,萬有離不開過去,現在,未來。“誠探本之談也”實在是探討根本的言談,就是這個說法,“余因之更進一詞曰”我就更進一步的來說了,“依自性成際,原無際”這個際就是範疇,拿我們的自性來當做範圍,其實是沒有任何的範圍,“亦自性成”本來就是無所邊際,“亦原無際,亦自性成亦原無際,我們清淨自性哪裏有邊際呢?再講一遍,依自性成際,原無際,拿自性來說法,是不是有一個邊際。沒辦法只有講自性,清淨自性就成爲一個名相,它是不是有一個邊際呢?沒有,也是自性成,如果談到這個自性的觀念,其實就是沒有任何的邊際。所以底下“自性成與原無”自性成畫一線跟原無畫一線,這是兩個名詞,這是貫通上面的名詞,自性成是上面,原無就是原無際,所以自性成一線,原無是上面,這兩個“二者俱非自方成際”劃一線,自方成際,不是自己所成立的,還是統統是無自性的緣起,自己不能夠構成自性成或者是原無,這兩個統統不是單獨可以存在的,還是要襯托才能夠顯示出自性成或者是原無際,叫做自方成際,絕對不是自方成際。意思就是你講自性原無邊際,講原無邊際就是由自性來襯托,這兩個統統不是單方面的,自方就是單方面的,不是單方面的就可以成功,一定要對立的來互相顯現出來。“彼四際者,如兔角”四際,就是時間叁際加上空間無際,時間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叁際,加上空間無際就是四際。如兔角不可得,“決定無有,但是依明而破”依明就是智慧,一定要依靠般若的智慧,才有辦法去破除時間跟空間的束縛。沒有這個般若的智慧,內在裏面一片光明的般若智慧,沒有辦法破。“彼所執之知即執實”,知就是知見啦,任何一個人所執著的都是他的知見看法。叫做彼所執之知即執實,就是執以爲實在的。“本離四際”本來是離開時空的,“一切法之本性即真空”一切法的本性就是空,“通達一切法本離四際之智”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切法本來就沒有所謂時間跟空間。這個都是緣起的幻相,要有這樣子的智慧。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即通達真空之智,”這樣就通達了真空之智。“同學江士謙攜來矚題,”拿來叫他題字,“特開懷與談,”特別的開懷,放開心胸來跟他談一談。“即以爲序”就拿起筆來寫幾個字當作是序文,好厲害,這樣隨便寫幾個字就叫做序文,好厲害的在家居士。“華民國四十七年,戊戌仲春,臨海”臨海是地名。“屈映光撰”撰就是筆,下筆的人叫做撰。你看這個居士,你看隨便寫幾個字,這是何等的程度,何等的程度。

  再來第六頁,“序”,“宇宙森羅萬象,成住壞空,何爲其然也?”爲什麼是這樣子的呢?“人生的依正二報,”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我們這個色身。依報有的人爲什麼這樣,長得那麼好跟享受,有個人面相這麼莊嚴的正報,有的人卻長得很醜陋。有的長的這麼高,有的長的這麼矮,有的這麼有錢有的這麼窮,對不對?學佛的人多麼幸運是不是?多麼幸運,你希望全家都是黃金嗎?不需要。心中有佛法是多快樂的事情,多快樂的事情,所以要了解真正極樂世界,釋迦牟尼說法是因爲當時侯,人家問了:師父,爲什麼釋迦牟尼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金色身。因爲當時候印度的人,他們認爲黑的發亮,發亮就對了,認爲最漂亮的皮膚,所以釋迦牟尼就告訴他們往生極樂世界是金色身,如果說往生極樂世界是像金子的色身,你才不要呢,金光明,要有光亮的這個就是了。所以印度當時候的人是貧窮金子最貴。所以他就是用這樣子七寶,黃金,珊瑚,琥珀,珍珠這個都是稀有之寶來引導衆生趕快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說法一定要了解那個根性是什麼,其實往生極樂世界哪裏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說都是童男身,因爲印度當時候種族非常的歧視,女人根本就是人家看不起的,爲了讓女人起信心,釋迦牟尼說,那邊沒有男女之分別,爲什麼,都是平等的,這樣女人大家都要去,我生長在印度被人家瞧不起,往生極樂世界後都是衆生平等,都是童男身,那我當然要去,釋迦牟尼佛說法真是智慧。看到印度當時候他就講極樂世界是怎麼樣怎麼樣子的。大家看到沒有女人身,黃金鋪底真是太好了,快到極樂世界實在太好了,對不對?黃金鋪底,隨身攜帶拿起來就可以挂。這是釋迦牟尼說法的偉大,但是如果你是執著不放那更慘,那就更慘,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說佛陀的用心是很良苦的。並不是去到那邊,是不是?像日本人他也是,日本人是模仿西方的人,模仿最不象的也是日本人。這個西方人,人家這個美國人,他是因爲白人得到皮膚癌的有百分之二十幾比例,黑人得到皮膚癌只有零點四百分比,簡單在非洲你聽不到,因爲…

《宇宙萬有本體論(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