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P2

  ..續本文上一頁容別人,其實就是成就自己。四、散發善意應該充滿智慧。批評別人的過失不要在公共場合;贊歎別人應該在適當的時候!五、正確的話說在錯誤的時間、地點、人物面前,收效往往不好,何況本身就是錯誤的言論。六、心胸廣大,但卻不缺理智。情緒化者往往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七、虛懷若谷,禮貌友好,卻不同流合汙。注意口業,不卑不亢。尊重別人,卻充滿自信。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關心病苦患難,事過即忘施恩;受人點滴關懷,常懷感恩之心。八、大膽自信,卻需叁思而行。遇順境莫得意忘形,遇逆境莫怨天尤人。九、說話尖酸刻薄,人多討厭。十、積極向上,坦蕩自在。盲目樂觀、消極悲觀總是兩邊。如實觀照身心健康。如此處之待之,人生事業必多逢貴人!

  問:有位同修不幸患上尿毒症,因家境貧寒無錢醫治,直至臨終也未曾住過一天醫院。我曾提議在大衆中發起義捐,可她所歸依的師父說怕她承受不起,反造罪業。她自己也怕相欠太多,來生披毛帶角……我對此說至今心存困惑。她菩提道上還未漸行漸趣便匆匆離人世。師父,這是她的定業嗎

  

  答:當時的情景和經過暫且放在一邊。我們姑且以所提問題來以事論事的分析。但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的角度來看,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第一,接受別人的幫助,而沒有心存惡念,怎麼可以說是造罪業呢?只能說是欠下恩德。比較健康的心態應該是:在慚愧中知恩報恩,即使她今生沒有錢財的能力,那她可以修“普賢行願品”及一切正法經典乃至念佛、、持咒,回向給幫助她的人。要知道點滴的善念功德體性皆同法界,回向給幫助她的人,同入佛道,證不二涅槃。當然,她健康以後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乃至于每天都用慈悲善念和微笑回報這個世間。另外,她也可以持好五戒十善,來生也擁有豐滿的人天福報,不就能夠報今生的恩了嗎?爲什麼老是想著披毛戴角,下叁惡道呢?還有,她也可以信願具足,執持名號,往生極樂淨土,乘願再來度衆生,而了一切緣。這不是更加圓滿嗎?所以學佛要有正念。因果不壞,但是要積極向上種善因成善果,不要種惡因成惡果。有道是:“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她慈悲、善念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具足,然後不退往生,正好以病苦爲良藥,痛念生死無常,積極向上,念佛、憶佛,善發慈悲、善念,而不是悲觀消極,頹唐喪氣,凡事往壞處想。當然,她不執著身體,也是一種好事,但過分的執著身體和過分的虐待身體,也是兩邊,最好能夠以中道來處。在慚愧中提起正念,努力修行才對。當然,她明白因果不爽,不願領受別人的幫助,也不能說是壞事,就是有點落入了悲觀消極而已。第二,人生是無常的,無常的生命示現給我們以警惕。一個人的生命遭遇,是由她的性格、思想、心態、爲人處世的方式,還有觀念和做事的能力等等所造成的,再加上客觀的環境,而出現了各種面對的結果,這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裏程呀!即所謂“業力所感”。那她假如要改變命運,那就要改變她的性格、思想、心態、爲人處世的方式等等,然後轉變環境,也就是所謂的“命我自立”。所以,你的這位同修的經曆、生命曆程,也就是由她的性格、思想、心態、觀念等所造成的。所以,說定業也沒錯。她能夠沒有挂礙的往生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現在所應該祝願的。死者已死,應該留下的是給我們自己的一種檢討,而不是對死人的譴責和哀歎。她的一切又何曾不是對我們的一種教化呢?我們應該從裏面得到一種啓發:一個無常,一個不願欠人情的知足的心。也許在某方面會敲醒在貪欲中徘徊的人吧。祝願她道心堅固,往生極樂世界!讓我們一起來念佛回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讓有限的生命煥發出無限的美麗和慈悲善念。與佛陀同在,生命將沒有苦難;走在正道上,生命就可以離開了黯淡!

  問:之前,我有親近一位師父(比丘尼),可我每次從道場回來總是心生煩惱,現在我打算不在去了,又有同修勸說我……我很矛盾。去我心不得清淨,不去又心生不安。我該怎麼辦?我現在很痛苦,請師父開示。

  答:佛教不說四衆過。你可以靜下來問自己:自己學佛的目的是爲了什麼?如何去實踐佛法?去不去道場暫且不說,了生脫死才是根本!那如何了生脫死呢?如何依止善知識呢?以什麼來印證是否是正確的佛法?佛陀說:大乘以實相印印證;解脫道以叁法印來印證;依四依法、實踐八正道來抉擇!如此則不會有這麼多徘徊了,如果忘失了學佛的正念,那就會在人情面子上糾纏不清,難免引來一大堆煩惱!去道場應該與了生脫死有關系,而不是其它。至于說護法:一個是護持自己心中的善念、正念,莫令丟失!一個是護持佛陀正法久住,以利益衆生。你應該好好的靜下心來。假如有所偏差:依人不依法、依情識不依智慧、依世俗不依真理……難免就會落入很多是非裏。佛法是清淨解脫的,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現在是靜下心來檢查一下的時候了。假如你這些問題弄通了,以後就不會再有這方面的困惑了。

  問:師父,平時的修行,總感覺到差太多,所學用不到實際中去,似乎不著邊際。

  答:“不著邊際”是因爲理論太高,實踐太低。唯有明白因果,持好叁皈五戒十善,才是比較有基礎的,如此學佛才不會落空。叁皈五戒十善對于剛開始的學佛者來說,要圓滿完善並不是一下子的事。而受叁皈依應不皈天魔外道、邪說、邪衆,不心外求法。對于一般慣于心外求法的人來說,總是不能夠嚴肅對待。但假如沒有這些堅固基礎又談什麼學佛呢?如果能夠省察到自己是如何受無明的指揮從而造業,引來一大堆的苦惱,修行就會非常親切的。

  問:爲什麼要每天聞思修?每天總是聽經、作功課,不是念佛,就是持咒,或者說隨時觀照,或者說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答:要知道,衆生總是以熏習的種子現前去面對人生的,若不是熏修戒定慧、覺正淨,那就是每天熏貪嗔癡,迷、邪、染不斷,如是生死輪回就不斷發展。如果人不是看破、放下,那他就是執著、分別,所以八識田熏什麼至關重要,是染是淨、是輪回生死還是了脫生死、是我執還是無我的智慧,豈可大意!這是關系衆生法身慧命的甚深洞察,透徹到衆生的輪回的根本要害,而開啓的究竟悲心,諸佛祖師的良苦用心豈能用凡情俗見來理解?熏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出離生死苦惱,從聞思修證的過程中好好努力吧!莫要糊裏糊塗總是時刻熏染貪嗔癡、生死苦惱不斷!當然,無漏種子法爾具有,不從熏生;清淨本性,本來具足,不缺分毫。但問題是衆生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對一般人來講:若不以戒定慧透破無明,根本不可能顯出本覺妙心,容易成爲空談。不具足正見正念的前提容易盲修瞎煉。故此提出:以戒爲師,以正見正念爲根本,以斷煩惱、解脫生死爲目的,真實修證。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聞思戒定慧,隨其所宜,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那成就就是必然的了。

  問:我的問題或許是偏執的,但我還是想知道。下面的問題:我覺得人的脾氣 禀性,實在是難以改變和調控。平時我覺得自己學佛 念佛很是精進了,也盡量如理如法的說和做,可有時一旦遇上著急生氣的事,還是會發脾氣,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對此我很苦惱。請問師父有什麼好的法子能讓我改變呢?

  答:當沒有深入骨髓體會生死輪回的可畏、無明貪嗔的禍患的時候,人總是不能死心塌地的斷惡修善、發出離心的。若對因果透徹覺醒,明白衆生皆我父母,時時觀照,惟恐惱害衆生,自然會大發慈悲,小心謹慎了。但修行是一個過程,也不能急于求成,時常省察自心,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如此笃實修行,定慧、悲心自然與日俱增了。嗔心重者,慈悲觀,應多體會佛陀、觀音、地藏之悲心大願,發大菩提心!看曆代高僧大德的爲法舍身、忘我度生,實在應該慚愧,大發菩提心!徹底明白的地覺醒因果業報的可怕,發出離心,我執、嗔心、習氣、毛病自然慢慢消融了。後學每次思叁寶之恩深,總是說不盡的五體投地,至誠感恩的乃至痛哭流涕。當然,也不能看到什麼就哭,那又是情執偏差了。

  問:請師父開示另一問題,既是念佛時,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會盛開,隨著念佛功夫而長大,如果長期不念佛了,那裏的荷花就會慢慢枯死。這都是佛經上說的。那麼隔一段時間又念佛了,這朵枯死的蓮花會再生長嗎?

  答:學佛不能夠斷章取義,乃至無中生有。古德曰: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極樂妙境皆彌陀化身,大願所成,真空妙有,一真法界。說生說死皆是方便談,自心若覺,蓮花即生;自心迷昧,生死流轉。本性無生滅,彌陀即一真。如汝這般情識推敲,實是亂用聰明了!自他不二,娑婆、極樂皆不離華嚴。信願具足,無住情識,一心念佛,乃真智慧,直念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自然往生,親證無生,獲大解脫。佛法甚深,不能用凡情俗見想當然,否則自誤誤人!

  問:請師父開示,在平時如果有的人在某些事上吃虧、受氣、破財時,按佛法講就說是在還債、了債。那麼,怎樣區分什麼樣的情況時屬于欠債的呢?即討債、還債和欠債叁者有什麼界限?究竟怎樣區分?請師父給以開示。

  答:這是在因果差別事相說。對于別人來說叫“討債”,對于過去來說叫“欠債”,對于自己來說叫“還債”,但又何必說的如此冤枉無奈呢?不還有報恩、享福、受恩的相對一面嗎?人生無常,執著“我”如何如何,就會因爲貪嗔癡而苦惱不息了。好壞得失皆是緣份,惜福培福,無著無執,若能明叁輪體空,無相布施,則苦惱安在?功德圓滿,解脫自在!看破我相的虛幻,放下強烈的我執,發菩提心,無著無執修一切功德,涅槃解脫,圓滿菩提!

  問:請教如何依止上師或善知識呢?

  答:這是一個值得重視也需要慎重的…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