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容别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四、散发善意应该充满智慧。批评别人的过失不要在公共场合;赞叹别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五、正确的话说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人物面前,收效往往不好,何况本身就是错误的言论。六、心胸广大,但却不缺理智。情绪化者往往被环境牵着鼻子走。七、虚怀若谷,礼貌友好,却不同流合污。注意口业,不卑不亢。尊重别人,却充满自信。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关心病苦患难,事过即忘施恩;受人点滴关怀,常怀感恩之心。八、大胆自信,却需三思而行。遇顺境莫得意忘形,遇逆境莫怨天尤人。九、说话尖酸刻薄,人多讨厌。十、积极向上,坦荡自在。盲目乐观、消极悲观总是两边。如实观照身心健康。如此处之待之,人生事业必多逢贵人!
问:有位同修不幸患上尿毒症,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直至临终也未曾住过一天医院。我曾提议在大众中发起义捐,可她所归依的师父说怕她承受不起,反造罪业。她自己也怕相欠太多,来生披毛带角……我对此说至今心存困惑。她菩提道上还未渐行渐趣便匆匆离人世。师父,这是她的定业吗
答:当时的情景和经过暂且放在一边。我们姑且以所提问题来以事论事的分析。但从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第一,接受别人的帮助,而没有心存恶念,怎么可以说是造罪业呢?只能说是欠下恩德。比较健康的心态应该是:在惭愧中知恩报恩,即使她今生没有钱财的能力,那她可以修“普贤行愿品”及一切正法经典乃至念佛、、持咒,回向给帮助她的人。要知道点滴的善念功德体性皆同法界,回向给帮助她的人,同入佛道,证不二涅槃。当然,她健康以后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乃至于每天都用慈悲善念和微笑回报这个世间。另外,她也可以持好五戒十善,来生也拥有丰满的人天福报,不就能够报今生的恩了吗?为什么老是想着披毛戴角,下三恶道呢?还有,她也可以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往生极乐净土,乘愿再来度众生,而了一切缘。这不是更加圆满吗?所以学佛要有正念。因果不坏,但是要积极向上种善因成善果,不要种恶因成恶果。有道是:“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她慈悲、善念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然后不退往生,正好以病苦为良药,痛念生死无常,积极向上,念佛、忆佛,善发慈悲、善念,而不是悲观消极,颓唐丧气,凡事往坏处想。当然,她不执著身体,也是一种好事,但过分的执著身体和过分的虐待身体,也是两边,最好能够以中道来处。在惭愧中提起正念,努力修行才对。当然,她明白因果不爽,不愿领受别人的帮助,也不能说是坏事,就是有点落入了悲观消极而已。第二,人生是无常的,无常的生命示现给我们以警惕。一个人的生命遭遇,是由她的性格、思想、心态、为人处世的方式,还有观念和做事的能力等等所造成的,再加上客观的环境,而出现了各种面对的结果,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里程呀!即所谓“业力所感”。那她假如要改变命运,那就要改变她的性格、思想、心态、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然后转变环境,也就是所谓的“命我自立”。所以,你的这位同修的经历、生命历程,也就是由她的性格、思想、心态、观念等所造成的。所以,说定业也没错。她能够没有挂碍的往生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现在所应该祝愿的。死者已死,应该留下的是给我们自己的一种检讨,而不是对死人的谴责和哀叹。她的一切又何曾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教化呢?我们应该从里面得到一种启发:一个无常,一个不愿欠人情的知足的心。也许在某方面会敲醒在贪欲中徘徊的人吧。祝愿她道心坚固,往生极乐世界!让我们一起来念佛回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美丽和慈悲善念。与佛陀同在,生命将没有苦难;走在正道上,生命就可以离开了黯淡!
问:之前,我有亲近一位师父(比丘尼),可我每次从道场回来总是心生烦恼,现在我打算不在去了,又有同修劝说我……我很矛盾。去我心不得清净,不去又心生不安。我该怎么办?我现在很痛苦,请师父开示。
答:佛教不说四众过。你可以静下来问自己: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何去实践佛法?去不去道场暂且不说,了生脱死才是根本!那如何了生脱死呢?如何依止善知识呢?以什么来印证是否是正确的佛法?佛陀说:大乘以实相印印证;解脱道以三法印来印证;依四依法、实践八正道来抉择!如此则不会有这么多徘徊了,如果忘失了学佛的正念,那就会在人情面子上纠缠不清,难免引来一大堆烦恼!去道场应该与了生脱死有关系,而不是其它。至于说护法:一个是护持自己心中的善念、正念,莫令丢失!一个是护持佛陀正法久住,以利益众生。你应该好好的静下心来。假如有所偏差:依人不依法、依情识不依智慧、依世俗不依真理……难免就会落入很多是非里。佛法是清净解脱的,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现在是静下心来检查一下的时候了。假如你这些问题弄通了,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方面的困惑了。
问:师父,平时的修行,总感觉到差太多,所学用不到实际中去,似乎不着边际。
答:“不着边际”是因为理论太高,实践太低。唯有明白因果,持好三皈五戒十善,才是比较有基础的,如此学佛才不会落空。三皈五戒十善对于刚开始的学佛者来说,要圆满完善并不是一下子的事。而受三皈依应不皈天魔外道、邪说、邪众,不心外求法。对于一般惯于心外求法的人来说,总是不能够严肃对待。但假如没有这些坚固基础又谈什么学佛呢?如果能够省察到自己是如何受无明的指挥从而造业,引来一大堆的苦恼,修行就会非常亲切的。
问:为什么要每天闻思修?每天总是听经、作功课,不是念佛,就是持咒,或者说随时观照,或者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答:要知道,众生总是以熏习的种子现前去面对人生的,若不是熏修戒定慧、觉正净,那就是每天熏贪嗔痴,迷、邪、染不断,如是生死轮回就不断发展。如果人不是看破、放下,那他就是执著、分别,所以八识田熏什么至关重要,是染是净、是轮回生死还是了脱生死、是我执还是无我的智慧,岂可大意!这是关系众生法身慧命的甚深洞察,透彻到众生的轮回的根本要害,而开启的究竟悲心,诸佛祖师的良苦用心岂能用凡情俗见来理解?熏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出离生死苦恼,从闻思修证的过程中好好努力吧!莫要糊里糊涂总是时刻熏染贪嗔痴、生死苦恼不断!当然,无漏种子法尔具有,不从熏生;清净本性,本来具足,不缺分毫。但问题是众生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对一般人来讲:若不以戒定慧透破无明,根本不可能显出本觉妙心,容易成为空谈。不具足正见正念的前提容易盲修瞎炼。故此提出:以戒为师,以正见正念为根本,以断烦恼、解脱生死为目的,真实修证。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闻思戒定慧,随其所宜,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那成就就是必然的了。
问:我的问题或许是偏执的,但我还是想知道。下面的问题:我觉得人的脾气 禀性,实在是难以改变和调控。平时我觉得自己学佛 念佛很是精进了,也尽量如理如法的说和做,可有时一旦遇上着急生气的事,还是会发脾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此我很苦恼。请问师父有什么好的法子能让我改变呢?
答:当没有深入骨髓体会生死轮回的可畏、无明贪嗔的祸患的时候,人总是不能死心塌地的断恶修善、发出离心的。若对因果透彻觉醒,明白众生皆我父母,时时观照,惟恐恼害众生,自然会大发慈悲,小心谨慎了。但修行是一个过程,也不能急于求成,时常省察自心,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此笃实修行,定慧、悲心自然与日俱增了。嗔心重者,慈悲观,应多体会佛陀、观音、地藏之悲心大愿,发大菩提心!看历代高僧大德的为法舍身、忘我度生,实在应该惭愧,大发菩提心!彻底明白的地觉醒因果业报的可怕,发出离心,我执、嗔心、习气、毛病自然慢慢消融了。后学每次思三宝之恩深,总是说不尽的五体投地,至诚感恩的乃至痛哭流涕。当然,也不能看到什么就哭,那又是情执偏差了。
问:请师父开示另一问题,既是念佛时,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就会盛开,随着念佛功夫而长大,如果长期不念佛了,那里的荷花就会慢慢枯死。这都是佛经上说的。那么隔一段时间又念佛了,这朵枯死的莲花会再生长吗?
答:学佛不能够断章取义,乃至无中生有。古德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极乐妙境皆弥陀化身,大愿所成,真空妙有,一真法界。说生说死皆是方便谈,自心若觉,莲花即生;自心迷昧,生死流转。本性无生灭,弥陀即一真。如汝这般情识推敲,实是乱用聪明了!自他不二,娑婆、极乐皆不离华严。信愿具足,无住情识,一心念佛,乃真智慧,直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自然往生,亲证无生,获大解脱。佛法甚深,不能用凡情俗见想当然,否则自误误人!
问:请师父开示,在平时如果有的人在某些事上吃亏、受气、破财时,按佛法讲就说是在还债、了债。那么,怎样区分什么样的情况时属于欠债的呢?即讨债、还债和欠债三者有什么界限?究竟怎样区分?请师父给以开示。
答:这是在因果差别事相说。对于别人来说叫“讨债”,对于过去来说叫“欠债”,对于自己来说叫“还债”,但又何必说的如此冤枉无奈呢?不还有报恩、享福、受恩的相对一面吗?人生无常,执著“我”如何如何,就会因为贪嗔痴而苦恼不息了。好坏得失皆是缘份,惜福培福,无著无执,若能明三轮体空,无相布施,则苦恼安在?功德圆满,解脱自在!看破我相的虚幻,放下强烈的我执,发菩提心,无著无执修一切功德,涅槃解脱,圆满菩提!
问:请教如何依止上师或善知识呢?
答:这是一个值得重视也需要慎重的…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