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

  答学佛弟子问

  上能下弘法师

  问:师父!弟子近来越来越厌烦红尘中的所有一切,在工作中我感觉到自己就象变了一个人一样,什么事我也不想管,只要是本职工作做好就行了。再也没争强好胜的心了,只想平淡的过,可这又不太可能。师父!弟子可以出家吗?

  答:若能以出离心积极做入世之工作,以无我之心行四摄六度万行,落实当下,无怨无悔,则人生可以消去甚多的苦恼与挂碍!如此则出烦恼之家而入菩提之门矣!有关出家之事可以细看“人间净土”网上的有关探讨!

  问:师父,弟子不明白,佛说我们本来是本佛,但现在我们却成了凡夫。是由觉转迷的呢?还是说佛性本有,但一直迷而不觉?

  答:从性上说:佛性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从相上说: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迷,佛性不减;觉,佛性不增。佛性具足乃从性上说。无明,乃至修证是从相上说。怎可混淆不清

   佛乃称性起用,回相归性;众生乃迷性妄用,着相忘性。相本缘起,当下性空,无穷妙用;不明缘起即是性空,难免认假成真,处处迷障。 觉者对迷说,迷者对觉说,说迷说觉皆是方便,法界如然,说甚迷觉?比如一个人用眼睛瞪虚空,瞪久疲劳,金花乱冒。如果去问虚空怎么生出许多金花、什么时候虚空金花消失、什么时候虚空再出金花,岂非怪论!请问你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 究竟真理言语道断,岂可用意识分别推论么?无明虚幻,怎可坐实?透破无明虚幻,当下即是全体大用。楞严曰: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佛法在悟不在想,真理在行不只说。必须明了:佛性本具乃是从法性无相上立名;转迷为悟乃从法相上说。那为何应转迷成悟呢?乃因瞪眼发劳故。故此上智者歇即菩提;中下智者一时歇不下,不免要渐修渐证(当然这里面难免可以再仔细划分)。 五蕴皆空,谁在问话?参!

  问:为什么我总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时无论做着什么,突然间就会有一个自己剃了度的光头像清晰地显现在我的面前。看着自己的这个光头像,我很高兴 也感到很欣慰。我在想:我一直以来是要出家的,但总觉时机未到,还有父母孩子,还有责任未完成,虽然这些我随时都可以放得下,而且他们也能理解我。现在我觉得越来越烦透了,我这一脑袋头发,好想一下子剃个光头,多清静啊!是不是我净这么想想的呀?师父,我是不是到了该出家的时候了呢?请您开示,阿弥陀佛!

  答:出家是好事情,应该随喜赞叹。不过,首先要发起强烈的出离心(出离五欲六尘的杂染,出离生死苦恼,出离六道轮回之心)。如此出离心具足,即使还没有相上的“出家”,也因此成就了解脱道的殊胜贤圣种子。剃头旨在剃除万丝烦恼(头发的表法),决心看破放下执著妄想。故此,剃头容易剃心难,若能真觑破烦恼的假相,放下执著妄想,正念现前,那当下即与觉正净相应了。出家乃大丈夫之事,既有断烦恼证解脱的决心,也有承担普度众生的菩提愿行。如果具足了出离心、菩提心,父母同意,身心健全健康,才能谈出家之事。但非常关键的是:出家应该寻找善知识(德行、智慧、慈悲、出离心、菩提心、正见无缺、精进修行的出家师父),更应该在正法的道场、六和敬圆满成就的道场出家,切不可轻率从事,到时后悔莫及。出家殊胜,功德不可思议,但若没有正法、善知识的助缘,则可能退转初心,失去成就无上道的机缘,切须万分谨慎!假如暂时没有遇见正法道场、亲近善知识的机缘,还是具足出离心、菩提心,闻思正见,持好戒律,等待机缘比较妥当。

  问:师父!弟子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块石头压着一样,很重!为什么总感觉到苦呢?出家是为了逃避吗,别人老这样说弟子。面对现在的人,都是利益为重,弟子感觉到很恼;弟子是一个凡人,总想找一个知己,但很难。

  答:一切烦恼从自心出,看破放下身心自在。出家是很伟大的,是荷担如来家业,是为了了生死,是具出离心的大丈夫作为。如果是因烦恼痛苦不能面对现实的消极之举,则难免有逃避之嫌。当然,逃避不逃避都是世俗心态作怪,真理的当下本来就是解脱的,没有那么多的戏论。人本在六道轮回之中,贪、嗔、痴程度不同,这也是正常现象,为着各自的生存,贪求利益很自然,只要不过份,可以理解。应该怜悯他们生存的不易、迷惑的可悲,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宽容、爱护的心态待之,以慈悲、柔和的语言待之。如已尽心尽力仍不得理解,则看作还债吧。也许过去世自己对人家就不好,还可能比他(她)现在的态度更严重。现在能这样,人家已经很客气了。如此想,如此做,试试看!相信这样久了,知己不找而自来。最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登山名将说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就是自己这座山。”对此深有感触。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师父是指路明灯,我们必须依教奉行,超越自己这座山。

  问:师父,末学在刻些佛法光碟结缘。但因业障深重,家里父母极力反对。末学知道障碍佛法流通是造极重的罪业。现在真不知该怎么办。是否不再继续做下去令父母造业呢?感谢师父慈悲开示。

  答:由别人(如寺院)刻录,自己助刻或助印经书,做财布施,也间接做了法布施,功德无量。同时用善巧方便度父母学佛,不应起烦恼,应该悲悯其不明正法,依然在轮回道上。假如自己能力、因缘不足,应该广学多闻,然后深入经藏,开大智慧,然后多角度观因缘的引导感化他们。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提高道德修养,以德服人。也可以祈祷三宝加持,多诵经回向,莫起忧恼,莫退初心。度人除了智慧方便以外,还得具足耐心、恒力,不应该在这里面起烦恼。

  问:在家上课时,必须供蜡、供果吗?供一杯净水、一枝香行吗?定课必须天天上吗?有事或晚了或累了怎么办?

  答:平时应多观心:明因果,观照起心动念,断恶修行,依十善业,注意身、口、意莫落恶业,妄念起时莫随,保持明了、不动摇的正念,观苦空无常,学会看破放下,功夫重在对境不迷。护持自心者乃诸佛所赞叹。佛前供品皆有甚深妙义:从恭敬、虔诚、(供养)修福的角度上,非常有必要。佛法从恭敬中求,谦卑、虔诚乃为佛弟子所应学。从大悲心上说:“蜡烛”——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是看破五蕴非我,四大皆空,放下我执,利乐众生也!乃发起大悲无尽的菩萨道,勇猛的进行财施、无畏施、法施也,乃体悟到能施、所施、施物三轮体空,无我无人,不住相而行一切布施;“供花”、“供果”者乃表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坏,众生造十恶因,成轮回业,修道人修十善业,乃至四念处、四摄六度万行,不堕三恶道,成解脱道、菩萨道……佛前供果旨在明因识果,于恭敬诸佛中皈依三宝修证圣道,与供鬼神仙道之六道性不同;“净水”者乃涤自心,六根清净,不染五欲过患,清净本心。以此净心供佛,一花、一果、一灯、一烛、乃至一色一香,如毫毛许皆具足无量功德,等同法界,不可思议,岂可小觑!“香”者内熏自心,外熏法界,内外无别,妙香充塞供诸佛,戒定慧三学具足,即证本真。故此供一杯净水、一枝香至诚恭敬处又何曾不是具足无量功德呢?故此在条件允许之下,应在具足万分虔诚中供佛,不是“必须”与否的问题,而是福慧同修的重要性。当然,如果家庭条件不够,也应明白“烛”、“水”、“果”、“香”乃至供“长明灯”(佛性无生灭,智慧常现前)等之妙义。而于万分恭敬中面对尽虚空、遍法界之诸佛,于虔诚中做诸佛事。如此理事圆融乃是真智慧!初修学人根本无法做到无相布施,莫要以理除事,以事除理,认为可有可无,不以为意,落入狂慧。 “定课”旨在一门精进、长时熏修、培养资粮,于八识田中种下殊胜种子(非世俗时刻熏染贪、嗔、痴之轮回业种)。形成修行的习惯,而非轮回的习惯。其殊胜的益处非一言可尽。但平时应多观心,断恶修善,并不是说“定课”后就不用平时修行观照了,这是两相结合的。依八正道而修,时时处处不失正见、正念最为重要,故此定课最好在自己平时能做到的时候,不一定要求时间多长,重要的是质量。即使有事晚了、累了实在无法完成功课,也应正念不失,佛号(或持咒)等莫失。但决不应作为不修行的借口,那只是轮回业力的牵扯罢了,乃放逸、懈怠的心理作怪,于解脱毫无好处。

  问:人到底有几魂几魄呢?

  答:几魂几魄是外道的说法,佛教没有那种说法,那种说法是不究竟的。佛教把心分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第七识、还有第八识(乃至更细的分到第九识)。那都是从心的作用上来划分的,但真心只有一个。众生不觉而用妄心;圣者觉醒而用真心。所以真心在圣而不增、在凡也不减。平常所谓的轮回,也是八识田的种子现前随业流转。透破假相、放下我执,即无轮回可得。真心无相,妙用现前,众生不觉,乃现“八识”凡夫。故此《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乃是众生迷执妄想所立。外道以灵魂为我,本身就是错误,因为他不明白缘起无我、无常变化。或者讲断灭空者,都是不正见的边见。想具体了解,可以看《百法明门论》,也可以参考《归隐集》“外道灵魂与佛教八识的差别”这一篇文章。

  问:师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很难,对于我来说,我与人为善,但别人却……,是不是我做的还不够?在工作中在领导面前说别人的话,每个公司都有,让好多人都受委屈,怎么办?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怎么把心态放平?

  答:有几条为人处事的准则,也许你可以参考一下:一、看到别人的巧诈而不上当,实是一种智慧。二、帮助别人而不露声色,实是一种功德。三、理解包…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