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

  答學佛弟子問

  上能下弘法師

  問:師父!弟子近來越來越厭煩紅塵中的所有一切,在工作中我感覺到自己就象變了一個人一樣,什麼事我也不想管,只要是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了。再也沒爭強好勝的心了,只想平淡的過,可這又不太可能。師父!弟子可以出家嗎?

  答:若能以出離心積極做入世之工作,以無我之心行四攝六度萬行,落實當下,無怨無悔,則人生可以消去甚多的苦惱與挂礙!如此則出煩惱之家而入菩提之門矣!有關出家之事可以細看“人間淨土”網上的有關探討!

  問:師父,弟子不明白,佛說我們本來是本佛,但現在我們卻成了凡夫。是由覺轉迷的呢?還是說佛性本有,但一直迷而不覺?

  答:從性上說:佛性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從相上說:一念迷即衆生,一念覺即佛。迷,佛性不減;覺,佛性不增。佛性具足乃從性上說。無明,乃至修證是從相上說。怎可混淆不清

   佛乃稱性起用,回相歸性;衆生乃迷性妄用,著相忘性。相本緣起,當下性空,無窮妙用;不明緣起即是性空,難免認假成真,處處迷障。 覺者對迷說,迷者對覺說,說迷說覺皆是方便,法界如然,說甚迷覺?比如一個人用眼睛瞪虛空,瞪久疲勞,金花亂冒。如果去問虛空怎麼生出許多金花、什麼時候虛空金花消失、什麼時候虛空再出金花,豈非怪論!請問你應該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呢? 究竟真理言語道斷,豈可用意識分別推論麼?無明虛幻,怎可坐實?透破無明虛幻,當下即是全體大用。楞嚴曰: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佛法在悟不在想,真理在行不只說。必須明了:佛性本具乃是從法性無相上立名;轉迷爲悟乃從法相上說。那爲何應轉迷成悟呢?乃因瞪眼發勞故。故此上智者歇即菩提;中下智者一時歇不下,不免要漸修漸證(當然這裏面難免可以再仔細劃分)。 五蘊皆空,誰在問話?參!

  問:爲什麼我總有一種這樣的感覺,就是平時無論做著什麼,突然間就會有一個自己剃了度的光頭像清晰地顯現在我的面前。看著自己的這個光頭像,我很高興 也感到很欣慰。我在想:我一直以來是要出家的,但總覺時機未到,還有父母孩子,還有責任未完成,雖然這些我隨時都可以放得下,而且他們也能理解我。現在我覺得越來越煩透了,我這一腦袋頭發,好想一下子剃個光頭,多清靜啊!是不是我淨這麼想想的呀?師父,我是不是到了該出家的時候了呢?請您開示,阿彌陀佛!

  答:出家是好事情,應該隨喜贊歎。不過,首先要發起強烈的出離心(出離五欲六塵的雜染,出離生死苦惱,出離六道輪回之心)。如此出離心具足,即使還沒有相上的“出家”,也因此成就了解脫道的殊勝賢聖種子。剃頭旨在剃除萬絲煩惱(頭發的表法),決心看破放下執著妄想。故此,剃頭容易剃心難,若能真觑破煩惱的假相,放下執著妄想,正念現前,那當下即與覺正淨相應了。出家乃大丈夫之事,既有斷煩惱證解脫的決心,也有承擔普度衆生的菩提願行。如果具足了出離心、菩提心,父母同意,身心健全健康,才能談出家之事。但非常關鍵的是:出家應該尋找善知識(德行、智慧、慈悲、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無缺、精進修行的出家師父),更應該在正法的道場、六和敬圓滿成就的道場出家,切不可輕率從事,到時後悔莫及。出家殊勝,功德不可思議,但若沒有正法、善知識的助緣,則可能退轉初心,失去成就無上道的機緣,切須萬分謹慎!假如暫時沒有遇見正法道場、親近善知識的機緣,還是具足出離心、菩提心,聞思正見,持好戒律,等待機緣比較妥當。

  問:師父!弟子不知爲什麼心裏總有一塊石頭壓著一樣,很重!爲什麼總感覺到苦呢?出家是爲了逃避嗎,別人老這樣說弟子。面對現在的人,都是利益爲重,弟子感覺到很惱;弟子是一個凡人,總想找一個知己,但很難。

  答:一切煩惱從自心出,看破放下身心自在。出家是很偉大的,是荷擔如來家業,是爲了了生死,是具出離心的大丈夫作爲。如果是因煩惱痛苦不能面對現實的消極之舉,則難免有逃避之嫌。當然,逃避不逃避都是世俗心態作怪,真理的當下本來就是解脫的,沒有那麼多的戲論。人本在六道輪回之中,貪、嗔、癡程度不同,這也是正常現象,爲著各自的生存,貪求利益很自然,只要不過份,可以理解。應該憐憫他們生存的不易、迷惑的可悲,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寬容、愛護的心態待之,以慈悲、柔和的語言待之。如已盡心盡力仍不得理解,則看作還債吧。也許過去世自己對人家就不好,還可能比他(她)現在的態度更嚴重。現在能這樣,人家已經很客氣了。如此想,如此做,試試看!相信這樣久了,知己不找而自來。最近,在電視裏看到一個登山名將說了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難攀登的山就是自己這座山。”對此深有感觸。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師父是指路明燈,我們必須依教奉行,超越自己這座山。

  問:師父,末學在刻些佛法光碟結緣。但因業障深重,家裏父母極力反對。末學知道障礙佛法流通是造極重的罪業。現在真不知該怎麼辦。是否不再繼續做下去令父母造業呢?感謝師父慈悲開示。

  答:由別人(如寺院)刻錄,自己助刻或助印經書,做財布施,也間接做了法布施,功德無量。同時用善巧方便度父母學佛,不應起煩惱,應該悲憫其不明正法,依然在輪回道上。假如自己能力、因緣不足,應該廣學多聞,然後深入經藏,開大智慧,然後多角度觀因緣的引導感化他們。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提高道德修養,以德服人。也可以祈禱叁寶加持,多誦經回向,莫起憂惱,莫退初心。度人除了智慧方便以外,還得具足耐心、恒力,不應該在這裏面起煩惱。

  問:在家上課時,必須供蠟、供果嗎?供一杯淨水、一枝香行嗎?定課必須天天上嗎?有事或晚了或累了怎麼辦?

  答:平時應多觀心:明因果,觀照起心動念,斷惡修行,依十善業,注意身、口、意莫落惡業,妄念起時莫隨,保持明了、不動搖的正念,觀苦空無常,學會看破放下,功夫重在對境不迷。護持自心者乃諸佛所贊歎。佛前供品皆有甚深妙義:從恭敬、虔誠、(供養)修福的角度上,非常有必要。佛法從恭敬中求,謙卑、虔誠乃爲佛弟子所應學。從大悲心上說:“蠟燭”——乃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正是看破五蘊非我,四大皆空,放下我執,利樂衆生也!乃發起大悲無盡的菩薩道,勇猛的進行財施、無畏施、法施也,乃體悟到能施、所施、施物叁輪體空,無我無人,不住相而行一切布施;“供花”、“供果”者乃表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壞,衆生造十惡因,成輪回業,修道人修十善業,乃至四念處、四攝六度萬行,不墮叁惡道,成解脫道、菩薩道……佛前供果旨在明因識果,于恭敬諸佛中皈依叁寶修證聖道,與供鬼神仙道之六道性不同;“淨水”者乃滌自心,六根清淨,不染五欲過患,清淨本心。以此淨心供佛,一花、一果、一燈、一燭、乃至一色一香,如毫毛許皆具足無量功德,等同法界,不可思議,豈可小觑!“香”者內熏自心,外熏法界,內外無別,妙香充塞供諸佛,戒定慧叁學具足,即證本真。故此供一杯淨水、一枝香至誠恭敬處又何曾不是具足無量功德呢?故此在條件允許之下,應在具足萬分虔誠中供佛,不是“必須”與否的問題,而是福慧同修的重要性。當然,如果家庭條件不夠,也應明白“燭”、“水”、“果”、“香”乃至供“長明燈”(佛性無生滅,智慧常現前)等之妙義。而于萬分恭敬中面對盡虛空、遍法界之諸佛,于虔誠中做諸佛事。如此理事圓融乃是真智慧!初修學人根本無法做到無相布施,莫要以理除事,以事除理,認爲可有可無,不以爲意,落入狂慧。 “定課”旨在一門精進、長時熏修、培養資糧,于八識田中種下殊勝種子(非世俗時刻熏染貪、嗔、癡之輪回業種)。形成修行的習慣,而非輪回的習慣。其殊勝的益處非一言可盡。但平時應多觀心,斷惡修善,並不是說“定課”後就不用平時修行觀照了,這是兩相結合的。依八正道而修,時時處處不失正見、正念最爲重要,故此定課最好在自己平時能做到的時候,不一定要求時間多長,重要的是質量。即使有事晚了、累了實在無法完成功課,也應正念不失,佛號(或持咒)等莫失。但決不應作爲不修行的借口,那只是輪回業力的牽扯罷了,乃放逸、懈怠的心理作怪,于解脫毫無好處。

  問:人到底有幾魂幾魄呢?

  答:幾魂幾魄是外道的說法,佛教沒有那種說法,那種說法是不究竟的。佛教把心分爲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識、第七識、還有第八識(乃至更細的分到第九識)。那都是從心的作用上來劃分的,但真心只有一個。衆生不覺而用妄心;聖者覺醒而用真心。所以真心在聖而不增、在凡也不減。平常所謂的輪回,也是八識田的種子現前隨業流轉。透破假相、放下我執,即無輪回可得。真心無相,妙用現前,衆生不覺,乃現“八識”凡夫。故此《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乃是衆生迷執妄想所立。外道以靈魂爲我,本身就是錯誤,因爲他不明白緣起無我、無常變化。或者講斷滅空者,都是不正見的邊見。想具體了解,可以看《百法明門論》,也可以參考《歸隱集》“外道靈魂與佛教八識的差別”這一篇文章。

  問:師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真的很難,對于我來說,我與人爲善,但別人卻……,是不是我做的還不夠?在工作中在領導面前說別人的話,每個公司都有,讓好多人都受委屈,怎麼辦?這些其實都是小事,怎麼把心態放平?

  答:有幾條爲人處事的准則,也許你可以參考一下:一、看到別人的巧詐而不上當,實是一種智慧。二、幫助別人而不露聲色,實是一種功德。叁、理解包…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