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P3

  ..續本文上一頁問題。從人格上來講:每個人都應該以平等心尊重,應該無分別的禮敬一切衆生,但從了生死修行上來說:則應該依法不依人。應該以真理爲主,而不是情執的問題,因爲情執就是生死之源。有些人忽然聽說了某位師父,然後盲目的皈依或者輕率的親近某位上師或某位法師,沒兩天,又發現不是自己想當然的一樣,就又毀謗這位上師或法師,造無邊的罪過,甚至有的轉過身就後悔,拼命的講這些上師或法師的壞話,真是非常可怕!這樣連做人都做不好了。這樣盲目、愚癡沒有理性智慧的態度是要不得的。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爲什麼要依止上師、善知識呢?答案應該是:了生脫死,誓求無上佛道,最少也是爲了明白人生的意義,做一個有道德人格的人,改惡修善,擁有一個智慧慈悲的人生。既然如此,那麼就應該明白:自己所依止的上師、善知識是應該能從人格道德、智慧、慈悲,乃至佛道上面給予指導的人,那就應該從人格、道德、智慧、慈悲、法理上先觀察清楚再說。假如完全符合一個有道德人格、智慧、慈悲的標准的話,那就不要以貌取人。成大事不拘小節,一日爲師,終生爲父,應該下定決心聽從良師的指導,改惡修善,斷貪、嗔、癡及一切不正確的、不符合真理的思想觀念,不要我執嚴重、自以爲是、忤逆師長、違背良師、跟著習氣、業力跑,從而輪回生死。總之這是一個關系到各人法身慧命的問題,不得不慎重。觀察上師、善知識,哪怕經過叁、五年也行,具體可以參考佛陀所說的成爲一個布教師應具十德的條件。當然,作爲一位師父也應該理性的考察徒弟,這是互相的,當然還沒找到上師、善知識之前,可以先受持叁皈,逐步嚴謹的受持好五戒、十善,了解因果業報的事實,對佛教生起正信,以做了生死的良好基礎。假如從了生死度衆生上來說,首先應明白因果業報的事實,然後明白輪回過患,發起強烈出離心,乃至大悲心、菩提心,了解無常苦空、緣起無我的正見,明白生死輪回乃無明我執,以不正見及貪、嗔、癡、慢、疑等習氣造作諸業的緣故,故此下定決心斷諸不正見及習氣,轉變業力。具體修行則應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指導。依止上師、善知識並不是作爲一種榮耀,而是作爲一種學習的對象,一定要理性的明了。假如上師不如理如法,敬而遠之就是,不要說僧過惡,犯大重罪。也不要因爲神通怪異之類去依止上師、善知識。因爲生死輪回乃是因爲無明而用造諸身、口、意業引起的,了生死並不是神通怪異的問題,一定要搞清:斷煩惱,證菩提才是根本,不要用諸妄想、攀援心以爲自性,不明妙明真心。這是需要警惕的偏差,不要糊裏糊塗,欲升反墜,那才真可憐憫!

  問:師父,近來與同修一起交流,有同修說做了功德一定要回向,也不知他的根據是什麼,一直跟我爭,因爲我一向主張的是做無相布施,做無記功德。我沒有跟他爭下去,因爲我不知他的根據到底是什麼,就讓他自以爲是吧。所以今天拿到網站上來請問師父,做功德必須回向與我們做無相布施,了知叁輪體空是否有矛盾?

  答:沒有矛盾。因爲性空不壞妙有。執理執事都是兩邊,必須理事無礙,圓融無二,即事即理,即理即事。如此了無挂礙,自然功德圓滿。回向確實有根據,可以看《普賢行願品》的教誡。無量的慈悲智慧、無量的祝願善念,體性皆同法界。不可以因理廢事,或者因事廢理……

  問:我自從練氣功開始,與人相處,就感覺精神不能自控,非常緊張,好象兩個人似的。最近有位在家師父,她是修禅宗的,有神通,說我有一位小靈性附體,小靈性與我有緣,是宿世的業障。請問師父,我該如何與這位小靈性解冤還債呢?靠自己可以嗎?還是要找位師父調解才行?謝謝師父。

  答:氣功一般都是心外求法,不明白五蘊皆空、緣起無我的真實,總是在色身上下功夫。雖然也有的能強身健體,但卻不能了生脫死。首先學佛應該記得有正見,一切現象都是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執著在身體上的感覺,已經流入了心外求法的問題了。故此,修行佛法,一定必須明白造成生死流轉、痛苦煩惱的是不明白本來無我的真實,妄起貪、嗔、癡、慢、疑和諸不正見。修行一定要依八正道而做,所以要放下以前有關氣功方面的所謂“修行”,那只是障礙,于了生脫死沒有好處。所以,明白《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看破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的事實,然後謹慎小心因果。真正的佛法的修行是很清淨的,一切衆生皆與我們有緣,不論是善緣或是惡緣,永遠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一切衆生。禅宗更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怎麼會心外求法呢?假如你不能做到無所住生其心,那麼你要好好的持五戒十善,然後誦好《地藏經》和往生咒,功德圓滿,自然一切問題解決了。你如果下定決心要修行,一定要了解八正道,依八正道而修行才不會出現偏差的。最好能夠找一位具備有正見的出家大德作爲依止……

  問:真正修行不是文字上的功夫,重要的是在當下認得清楚,若不清楚,那總是繞路,或口頭上的功夫而已,毫無用處。請師父開:當下如何認得清楚

  

  答:叁心不可得,了了分明的是什麼?正念忘失,言談終歸戲論,唯有隨業流轉。若有不透徹,切需弄懂《楞嚴經》。多說無益!

  問:我公司主管領導有盜竊國家物資的嫌疑,我將其舉報到了紀檢委。紀檢委工作人員目前正在我單位搜集證據,但是他們不懂專業業務,主管領導在幕後指使他的親信就在紀檢人員的眼皮底下說謊和造假,紀檢人員蒙在鼓裏並不知情。我現在一直保持沈默。主管領導也已經猜出幾分是誰舉報了他,他的親信也對我有戒備。我不明白的是,這些平日看來不錯的人爲什麼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回避都做不到,而與罪犯同流合汙,替人掩蓋罪行?其中也有自稱信佛的人,難道他們都參與了盜竊?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了解事實真相,可爲什麼沒有人捅破窗戶紙?我說真話會牽掣很多人實際利益,我能堅持正義,也不怕邪惡。但不知道下一步采取息事甯人好還是鬥爭到底好。如果主管領導從此收斂或有所畏懼,收手不幹,我也就算了。我對人性很失望,我對他人小的缺點可以寬容諒解,可他們做人原則怎能隨便退讓或隨波逐流?如果事情敗露,恨我的人會很多。我是世間人,痛恨卑鄙和黑暗,不知是否與佛法相應?如果佛法善惡不分,我甯可不再信,因爲我與這些人爲伍我感到可恥。

  答:因果自負,問心無愧就好。不要埋怨什麼,重要的是自己站穩了腳跟,具備有慈悲的心。但如何去完善的處理,卻需要智慧。正義的人總是對的,但怎麼去申張正義,卻不是意氣用事的問題呀!你的初發心非常值得贊歎,但是你現在的煩惱,卻違背了清淨的本性。無我大悲才能真正解脫,貪嗔癡跟佛法無關,仇恨並不能解脫。阿修羅就是因爲做好事帶著不好的脾氣,已經違背了清淨的本性。佛陀贊揚正義,但他說貪愛和嗔恨都是兩邊,跟輪回有關系。所以應該靜下心來……

  問:在日常交往中,有人問我:“你們佛教徒,都是一些受過重大挫折、人生失意、人生不得志不成功的人,你對這問題是怎樣看待的?”弟子深感慚愧,沒有智慧,總覺得回答得不圓滿,很難給人以准確的回答,在生活中總是不能把佛法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來,讓有因緣聞法的人失望。這個問題萦統在我心中很久了,請師父開示,阿彌陀佛!

  答:佛教徒(信衆)並不完全代表佛法,真理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所有沒有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人,都是在迷惑顛倒中,並不是佛教徒應該學習,非佛教徒就不應該學習。只要有迷惑的地方就必須有真理,只要有煩惱的地方就需要有解脫。所以,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真相的人,都應該努力學佛。試問這個世界有幾個人真正了解生命?只要有生的困惑,死的迷茫就應該好好學佛。不論他表面上似乎很好,還是不好,那都是無常的。迷醉于一時的很好,去否定別人的好象不好,其實都是無知的。所以能夠從覺悟中醒來的人,是多麼可貴。一時的挫折或者不挫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覺醒。一個覺醒的人是值得我們禮敬的。一個對生命還沒有了解的人,只不過是在夢中罷了,所以夢裏的人怎麼會了解醒過來的真實呢?就如夏天裏的蟲不能跟它說冬天裏的冰一樣,井裏的青蛙是不能了解大海的廣闊的。所以對迷執深重的人,還是得有善巧方便,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當然,首先我們還是要從聞思修中擁有自覺的智慧和正見才可以的。度人不是一件著急的事,但是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真理本來就如此的,不論你否定或認可、發現或沒發現,它總是如此的,隨時隨地都是如此的。煩惱又何曾不是覺悟的開始呢?重要的是你認識了沒有。所以,說那些話的人本來就是對真理的一種無知而已,沒有什麼好計較的。

  問:請教您一個問題,如果請了銅鐵瓷等佛菩薩像後,一定要裝藏嗎?爲什麼?裝藏又是怎麼講?因我請了一個菩薩像十幾年了,還沒裝藏。以前我不懂 都沒聽說過所謂裝藏。現在有人說我:真是福大,不然不裝藏會出什麼事的。我聽了也沒辯解什麼,我確實這些年一切都挺好的。我想不是一切都不必著相的嗎?念佛學佛只要心中有佛,是心做佛,是心是佛,不就行了嗎?只要按照佛說的好好做人 好好修行就行了。我是這樣認爲,佛經也是這樣說的,那上面的問題又是怎麼解釋呢?請師父開示!阿彌陀佛!

  答:裝藏是一種表法。一般就是說,衆生皆有如來藏性。裝藏就表示佛性具備,能起無量妙用。所以說從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上講,重要是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說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從斷煩惱、證菩提的方便上來講,我們應該認識到本具的佛性的妙用,起大信心。所以心佛不二,那又何妨裝藏呢?信得過即可。那從不空如來藏來講呢,自性能起無量妙用,故此有無量方便法門。其實空、不空如來…

《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學佛弟子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