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

  修行(二)

  修行了生死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以戒爲基,修定,由定起慧觀,透破生死煩惱;二是以戒爲基,定慧同時(內觀),透破生死煩惱。

  另外總結是:一、從心的“用”上下手,轉六、七識,後徹心源,證真如空性,圓融二谛,回歸中道。二、從心的“體”上下手,直到掀破黑漆桶,徹證心源,消磨習氣,直至圓滿。

  戒定慧叁種解脫生死煩惱的方法,可以落實在八正道上,戒:即攝正語、正業、正命;定:即攝正精進、正念、正定;慧:即攝正思維、正見,如是落實八正道,即能了生死、斷煩惱!

  正對邪說。正者即能讓自己他人和諧、安詳、解脫;邪者即傷害到自他的和諧、安詳、解脫。

  戒是不害、道德的行爲,克服粗重惡業煩惱;定是透過一善法門,控製自己的心達到專注、集中、不散亂昏沈的效果,克服五蓋的中度煩惱;慧是實相的洞察,透破我執的堅固無明,摧破微細煩惱,獲證大解脫。

  不單要覺知粗重的表象,還要覺知微細的實相。

  實修指導:堅固基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受持地藏經的殊勝利益》、《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要》、《正道光輝》、《來自阿蘭若的法音》、《定慧之路》、《禅定旨要》、《清淨道論》、《壇經》、《金剛經》。

  在生滅變遷的現象中,沒有實體的“我”可得,一切苦樂的反應,只是生滅變遷的現象,慣性的陷入執取乃是不明實相無我的錯覺所造成。放下習慣性的反應,當下是平等覺醒的正知現前,此即修行的要點!古大德“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即是這種平等空性無分別了了分明的覺醒功夫已經成片不倒,所謂“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

  忏悔得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人的可恥不在于犯錯,知錯不改,才是真正可恥!

  佛陀說:“回頭是岸!”有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一切罪業皆由無明業習所生,無明業習體性空寂,罪業也是體性空寂,但因妄起無明,造作罪業,故受苦果。須放下業習,莫要愚癡造作罪業。枉受苦果,一切皆自作自受矣!

  《普賢觀經》曰:“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無相,妄想無體,緣起空性,本來清淨。

  示護關諸弟子及寺院大衆們:

  大家當保持專心而不緊張、放松而不懈怠的心態,保持好和諧、安樂、清淨的心靈,不要被煩惱魔、業障魔、妄想魔所左右,勤忏悔、反省而安心辦道,念祈願文得發心到位,應緩慢、真誠、柔和、清淨、慈悲才有用處!平時守好規矩,正念莫失,多念佛、看書、拜佛、打坐,少說話亂心!莫走形式騙自己,一定不要忘了菩提道的次第修法,當明因果,怖畏叁惡道,念死無常,珍惜暇滿人生,祈請叁寶加持,發出離心、菩提心,念念在道!有事當冷靜、平和的處理,無事莫找事,凡事盡心盡力、問心無愧就好,無須患得患失矣!願大家吉祥!

  禅是直搗黃龍,沒有次第、頓超直入,直顯真心理體,徹悟自性真心!

  內觀是步步進逼,次第顯示實相,直到證究竟實相涅槃!

  用功夫有不同,但目的一樣——禅悟者平時只是常行一直心,不落是非好惡,內心不動,外不被境轉;內觀明者,了知業習感受之虛幻,唯以覺醒、平等心對待一切。

  禅單刀直入,不講次第,唯利根者易參!內觀有方便、次第、顯實相、從淺至深,易爲大衆所修行。

  不能從禅入手者,若有明師指點修內觀,也能了生死矣!

  有祖師曰:悟後起修是真修。確實如是!

  楞嚴曰:“理雖頓悟,事須漸修,乘悟並消,因次第盡。”真是深刻!

  理有因緣契合而明悟的,但無始業習慣性又豈是一朝頓除的呢?要視各人的宿世善根而定,所以解脫道證初果還須七番生死,須修行至阿羅漢果位才完全圓滿了生死。菩薩道九地之前不都還是有學位嗎?當然,佛陀說有人依四念處而精勤修道,有七天就證阿羅漢的,這則是個人的宿世善根深厚了。

  開悟見真如本性,還只是理悟(證本來面目),斷習氣還需要一步一步證悟,達到妙覺圓滿才成佛,並不是一開悟就成佛了。

  當然,開悟的人永遠走不錯路了,所以教導沒開悟的人還是綽綽有余的,所以曆史能稱上爲祖師的,都是傳佛心印的開悟者。

  有人曾經問佛陀:有人總是來聽您講法或親近您、看見您,爲什麼他們還沒有解脫呢?

  佛陀說:佛陀已經如實毫無隱瞞地指出了道路,但如果這個人聽了之後只是說:“善哉!善哉!善哉!”但卻不去走這條路,那又怎麼可能解脫呢?

  所以佛陀曾說:“見法即見佛,若不見法,縱攀如來袈裟不名見佛。”

  《金剛經》曰:“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六祖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故修行了生死重在真行,豈是湊熱鬧、空談論就能了生死的?若自心不改惡習,看不破,放不下,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那縱日日跟佛陀、六祖見面,又有何益?

  明明知道對的,而我們不去做,那只是我們業習種子在反抗,這時侯一定要觀照,覺醒自己的抵觸情緒而放下,以不貪嗔的平等心對待自己的業習,那麼菩提道就會更進一步。當然,習慣于隨著業習走的人,忽然要改正,可能會很痛苦,但這種苦卻能促使自己戰勝業習做心靈的主人而獲得究竟的安樂!不改變業習而放任業習的造作,則只有生死輪回。也許有暫時的感官刺激的樂,但終究是苦的。當然,剛開始,也不是一朝就成功,改變業習也是需要磨煉的過程,有反複、有挫折也是正常現象,但重要的是認識到改變的重要及立志去改,而不是不改,反而怨天尤人,或隨業流轉!

  莫憶、莫隨、莫妄、無住、無相、直心、覺醒、平等。

  過去心:莫落于過去的事中糾纏不清,當機立斷、看破放下!

  現在心:萬一有妄念起,莫追隨而連續不斷,其自生自滅。

  未來心:莫妄想,製造一大堆不淨煩惱、造作未來生死業。

  應以無所住、即相離相、直心是道場的正念現前,保持覺醒不起貪嗔的平等心。直心者無僞妄而純真、質樸、真誠、坦蕩、無虛曲、谄媚之心也!經曰:“直心是道場!”

  《宛陵錄》曰:“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真修行應當警覺!

  死生無變于心,得失禍福無挂于懷,名利食色如過眼煙雲。能如是觀照乎?

  我們應當經常省思自己的心,莫讓它放逸如野馬狂象。心若放逸,失去正念,那麼貪嗔癡乃至惡口、兩舌、绮語、妄語,甚至殺、盜、邪淫十惡都會現前,有意無意造無邊罪惡,害己害人,枉受惡果苦痛,豈可不慎之又慎!萬一不小心,應當趕緊反省改過,懸崖勒馬!

  佛經裏經常有佛陀說到“善男子”、“善女人”的稱呼,指的就是修持十善而不造十惡的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應當努力做一個善男子、善女人。世間人往往認爲善人、好人就是不害人的人,但所謂的不害人只不過是不做殺人放火、偷盜搶掠、邪淫等事之人;嚴格來講,這還不能算是善人的,因爲他們還是會造惡口、兩舌、绮語(谄媚不實之話)、妄語、貪、嗔、邪見等口之惡業、意之惡業的。要做一個真正的善人,必須連口、心都是善的。那麼怎麼樣做到善而非惡呢?必須以愛生、護生、放生對治殺生之惡,以布施對治偷盜之惡,以不淨對治邪淫之惡,以愛語、柔軟語對治惡口之惡,以實語對治绮語(谄媚、無義之話),以平等如語對治兩舌、挑撥離間之話,以真語對治妄語,以喜舍對治悭貪、嫉妒,以慈悲對治嗔恨,以正見、智慧對治驕慢、邪見、愚癡。如此克服惡業,乃能行善業,成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善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人之福報深淺,在于善業的多寡,若不自我檢討、改惡修善,怨天尤人,無有用處,若能慚愧改過,忏悔清淨,還是大善。今生有好報,只因前生修善業;現在造惡因,已在損福,種下惡果之因!願人人聞此,而行善得善果,幸福快樂!

  以福慧兩種資糧爲基礎而會歸止觀,實修則能當生畢竟了生死!

  修行人有的不是偏于修福德,如禮拜、供養、誦經、佛事、持戒等等,就是偏于光是積累智慧資糧,如聞思正見、研究經典,或者是福慧兩種資糧都修一些,也發願了生死,就是不懂得要進一步的斷煩惱習氣,進行止觀(定慧)實修,以備了生脫死;或者是沒有遇到善知識指點,已立志實修,卻不知如何修,這都是偏于一邊的。

  作爲善知識,引導人必須懂得以福慧爲資糧而會歸了生死的止觀(定慧)實修爲目的。

  福慧雙修爲基,實修止觀了生死爲究竟。

  修福不修慧,生滅難解脫;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福慧兩種資糧具足,按菩提道次第發菩提心,實修止觀(定慧),則順利了生死成菩提。

  以布施持戒修福德資糧(普賢七支供,實修《普賢行願品》,持咒或念佛號或觀息一門深入),淨罪積資修六加行,或多念佛、拜佛,如胡居士【注1】雖不識字,但誠心拜觀音菩薩,誠心所至,符合于六加行,罪滅福生;或修持《地藏經》,或《普門品》、《大悲咒》,又如放生、修路補橋、救濟孤貧……如果廣修其他福而不持戒,還會造罪,持戒不造罪,能真修福。修智避免出偏成阿修羅、大力鬼。

  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積累智慧資糧。

  福慧具足,按菩提道次第,發菩提心,實修止觀,法隨法行,成就定慧,摧破生死無明,了生死度衆生至圓滿成就!

  簡要:福慧雙修爲基,實修止觀了生死度衆生爲究竟,但福慧雙修,實修了生死應當如何落實,卻不能含糊,有哪點還沒做到,則要加強哪一方面的功夫,不能與人攀比,個人的福或慧或…

《第一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