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方世界繼續普度衆生,行布施之道,頭目腦髓繼續去布施,然後取得叁十二相,一直繼續去布施,譬如說布施給衆生,拿這個手一直布施給衆生錢,手就會變的很漂亮,然後燃香供佛,皮膚就愈來愈漂亮,生生世世的果報就一直變化一直變化,他內心已經悟道了,他生生世世在哪一個世示現,那個地方統統是開悟的聖人,可是他相一直變,站在事相的角度,只有釋迦牟尼悟道,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站在心的體性角度,有無量無邊的聖人統統悟道,統統悟道。就是中國的禅宗也非常多的禅師的心性統統跟佛一樣,可是究竟的神通跟究竟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一樣,因爲他必須要經過百千萬劫的修這個事相,才能夠一直圓滿清淨的色身,在生滅法裏面影現這麼莊嚴的面相給你看,否則沒有辦法,所以若論佛無量無邊,若論究竟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因此我們要記住用鏡子來比喻是不恰當的可是是不得已的,因爲鏡子有一個有形象的體,有形象,它打破了它有能照有所照,可是沒辦法,用相來影現在這個鏡子的體上,是不得已的比喻,好,我們現在回歸到心性上的討論,我們心性上的討論,比如說我的心跟諸位在講話,有沒有照,能照所照,你看不出來,對不對?什麼,我的心性是無形相的東西,我現在講法是大用現前,雖然是大用現前本性本空,體就顯現出來,體用一如,我現在所有的都是透過自性,如如不動的心性,透過我們清淨心講出來的智慧的語言,雖然說這些生滅的法,可是當體即空。我的心性都隨著相上的展現統統展現在作用上,所以心性是看不到的,只能在相跟用的作用,起作用的時候才顯現出本性的地方,所以靜則萬法無生,動則萬善具足,禅宗有一句話,當本性靜的時候,站在體來講,靜萬法無生,一切法無生,站在動的角度萬善具足,一個開大智慧的人他不可能內心裏面有煩惱,所有的語言行爲都是爲衆生而設的不是爲他自己,他可以不要談話也不會煩惱,他就是談話他也不煩惱。所以我們內心裏面再來看,我們現在講不生不滅就講現在當下這一念心性的大智慧 ,如如不動的心性,我們講相,就是心性的顯現,你看師父這樣色相,六根,對不對?六塵,六識統統具足,我們講作用,現在我在講話你在聽,你在聽如果用本性在聽你也是不生不滅,所以說法者無法可說畢竟空寂,短暫的刹那的聲音,刹那生刹那滅,你找不到自性可言,起了又落,落了又起,可是我們的心性永遠是存在的,譬如說聲音,聲音有起落,可是我們的心性沒有起落,我們的心性如果有起落,聲音一打我們的心性就有,不打我們的心性說沒有,下次再打的時候,你的心性就跑掉了。你就聽不到了,因爲我們不會隨著聲音而跑掉,所以你打了聲音塵自生滅,心性自性不動,你怎麼打聲音是生滅的,可是心不動。眼睛看也是一樣的,眼睛的助緣是明跟暗,耳朵的助緣就是動跟靜,明跟暗是生滅法,動跟靜是生滅法,在明暗當中做得了主人,就是自己的清淨自性,在動跟靜當中做得了主人,就是自己的清淨自性,所以,再來,我們爲什麼說我們的心性是因次第而成,釋迦牟尼佛說譬如種樹,我們一定要種樹,種樹以後施肥,慢慢地生根,發芽,茁壯,開花結果,你看一棵樹就可以告訴我們天地萬物任何的法,統統必須因次第而成,釋迦牟尼佛又比喻譬如鏡子,同時影現,萬法,我們的心性就像鏡子同時影現,好,釋迦牟尼又比喻,就像虛空,虛空沒有切割的面,虛空沒有來去相。虛空沒有生滅相,虛空沒有增減相,我們的虛空就像虛空同時影現,頓現,所以若論我們的本性說次第而成是指斷習氣,若論同時影現是本自具足的心性圓滿無缺,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法無來去相,法無生滅相不可得。這是站在我們的心性畢竟空寂的角度來說,所以《楞伽經》講萬法唯心所造,萬法皆是唯心現量,所以因此我們必須在生滅法裏面下功夫,因爲如果我們不下功夫,哪一輩子你會變牛變馬,雖然說你本性具足,可是你用不著,你違反了因果。你會把這個有智慧有福報的色身,變做業障的一種動物,譬如說變做一頭牛,或者是一頭鹿,那麼,你就是被老虎吃掉了,對不對,你造的業太多了,那麼,你變成畜生,你也沒辦法抗議,雖然你本性具足,一頭鹿一只老虎,雖然本性具足,但是你相一轉變心性就變了,就沒有智慧了。執著太深了變成一只螞蟻,相轉變了心性雖然在,作用不了,起不了作用,因此事相上的因果必須守得住,事相上的因果一定要守得住。這樣子你才有延續修佛道的本錢。至少你要保證生生世世是做人身,持五戒十善,對不對?發願生生世世能夠碰到正法,否則的話沒有辦法,所以你在因果的生滅法裏面你必須要事相上的修持。因此我們要守戒,我們不能做違背因果的事情,何以故?如果你不保有這個色身,生滅的色身你怎麼修行呢?雖又心性有什麼作用。再來,所有的用功統統念念消歸自性,所有的用功包括你念佛統統記住這是聲音,這只是方便而已,是用這個生滅以毒攻毒,念佛攝心,是因爲你的內心裏面生滅無常,叫你一句佛號念到死就是以毒攻毒的方法,你要念那個妄想,不如念這個阿彌陀佛,念到久了就是專一,專一就是無相。你達到了目的,專一就是無相。雖然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陀的無量光無量壽你感應道交難思議,你的心性就是影現佛,佛的心就影現到你,感應道交難思議,對不對,衆生心,佛心感應了,你臨命終佛來接引很自然的接引,所以我們在生滅法的事相上修一定要下功夫,還有如果說我們不開悟,甯可放棄理上的悟,也要事相上修行,甯可放棄理上的悟,我們不開悟又裝做知道,亂做,亂違背因果,你慘了,動不動就說我開悟了,我什麼都不要管了。造盡一切的惡業,殺,盜,淫統統來,你完了,你完蛋了,你在次第的因果法裏面違背了,麻煩大了。我們甯可不悟,不可斷滅空,甯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無如芥子許,爲什麼,因爲這個因果它是對衆生來講一直到成佛它一直存在,整部《華嚴經》都是講什麼講因果兩個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包括我們的身口意都是輸進我們的電腦,因果絕對逃不掉的,因此不可以廢這個修德,修德就是次第而成,但是因爲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悟到本自具足的佛性,這個就是修這個就是性德,所以這個禅宗直截了當的想盡辦法讓你開悟。就是說在什麼時間,空間讓你顯現你的性德出來,在什麼時間,空間讓你顯現性德出來,對不對,也不是說我這樣子就不要修行了沒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爲什麼?禅宗有句話說,若論修行本來易,欲除妄想真的難,若論修行本來易,如果說開悟那很簡單的,要開悟其實已經很難了,如果要悟到不生不滅的本體這個很簡單,只要稍微下點功夫,若論修行本來易,若要論修行本來易,欲除妄想真的難,要除掉這個妄想倒是很困難,爲什麼會這樣子呢?你的習氣太重了,叫我們不要貪我們就是要貪,叫我們不要貪,嗔,癡我們還是一樣,叫我們不要執著,我們還是要執著,業力推著我們,習慣性推著我們,我們的慣性意識使我們沒有辦法不得不執著有,要不然就不得不執著空。我們活得很無奈,我們不能自主,我們沒有辦法做習慣的主人,習慣造就了我們,後來我們變成習慣的奴隸。習慣的奴隸就是就是這樣子,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的佛性是因次第而成,也是頓悟而成,也是頓悟而成,任何一個次第都是空,就是這個意思,任何一個因果的刹那生滅統統是空性的極致,絕對的空性,任何一個空性不壞事相的因果生滅,所以精進是一定要的,般若的智慧你不可缺少,般若的智慧就是性德,精進就是修德,這兩種不可廢缺。不可廢缺,底下,“最後乃以提倡淨土爲歸結,”爲什麼呢,因爲上根利智的乃至下根下智的叁根普被的法門就是淨土法門,不能離開念佛法門,提倡淨土爲歸結,“妙哉,可謂得清淨法眼矣。”太不可思議了,可以說是得到清淨法眼矣。清淨的法眼就是有正知正見,清淨的法眼,就是看東西再也沒有障礙了,我們沒有執著當然沒有障礙了,沒有分別見當然沒有障礙了,不顛倒當然是沒有障礙了,沒煩惱當然是清淨了,所以清淨法眼,這指證入的境界,可謂得清淨法眼矣,“學人方倫敬題”這個方倫居士我也讀過他的書,“大乘起信論”這個居士好象住在左營,但已經往生了,方倫居士非常有學問的非常有修行的一個在家居士。
好,這個叫做今天輕松的課程,天文,地理無所不談,這個內容好又豐富,“宇宙萬有本體論”“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白衣”就是指居士,在南京的一位居士叫做“定熙”“集”就是不是自己寫的,集合這些高僧大德,先聖前賢所有的理論,把他用最巧妙直截了當的把他講出一個佛法大綱跟原則,所以這個叫做集,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編撰,就是孔子所講的述而不作,就是只是前人所講的把他描述一下不是自己的東西,當然這個是很謙虛了,“十方無邊際的空間爲宇,”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沒有人知道。如果問你說這個宇宙有多大呢?你怎麼回答,你只能講無量無邊沒有止盡,對不對,可是這個不夠圓滿,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單刀直入的跟他說,你的心有多大,這個宇宙就有多大。譬如一只螞蟻他的胸量很小,他的宇宙就是那麼一棵樹。譬如說蟒蛇,他的胸量就是那麼一點點,就是亞馬遜河的流域,就是這麼大,猴子他不能離開樹,那有食物,他的空間就是這麼大,就是這麼大,凡夫,煩惱的衆生每天這樣子,對立,執著,煩惱,計較,他的宇宙生命觀就是那麼一點點,要是聖人在閉關他的空間雖然那麼小。可是他的胸量是沒有止境的,大慈悲,大平等,大般若,充滿著心中,你說他的宇宙有多大,是無量無邊,所以簡單講,你的胸量有多大,你的宇宙就會有多大,用這樣來形容的更貼切了,所以單單外面的空間大沒有用,你內心裏面要擁有真…
《宇宙萬有本體論(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