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方世界继续普度众生,行布施之道,头目脑髓继续去布施,然后取得三十二相,一直继续去布施,譬如说布施给众生,拿这个手一直布施给众生钱,手就会变的很漂亮,然后燃香供佛,皮肤就愈来愈漂亮,生生世世的果报就一直变化一直变化,他内心已经悟道了,他生生世世在哪一个世示现,那个地方统统是开悟的圣人,可是他相一直变,站在事相的角度,只有释迦牟尼悟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站在心的体性角度,有无量无边的圣人统统悟道,统统悟道。就是中国的禅宗也非常多的禅师的心性统统跟佛一样,可是究竟的神通跟究竟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一样,因为他必须要经过百千万劫的修这个事相,才能够一直圆满清净的色身,在生灭法里面影现这么庄严的面相给你看,否则没有办法,所以若论佛无量无边,若论究竟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个,因此我们要记住用镜子来比喻是不恰当的可是是不得已的,因为镜子有一个有形象的体,有形象,它打破了它有能照有所照,可是没办法,用相来影现在这个镜子的体上,是不得已的比喻,好,我们现在回归到心性上的讨论,我们心性上的讨论,比如说我的心跟诸位在讲话,有没有照,能照所照,你看不出来,对不对?什么,我的心性是无形相的东西,我现在讲法是大用现前,虽然是大用现前本性本空,体就显现出来,体用一如,我现在所有的都是透过自性,如如不动的心性,透过我们清净心讲出来的智慧的语言,虽然说这些生灭的法,可是当体即空。我的心性都随着相上的展现统统展现在作用上,所以心性是看不到的,只能在相跟用的作用,起作用的时候才显现出本性的地方,所以静则万法无生,动则万善具足,禅宗有一句话,当本性静的时候,站在体来讲,静万法无生,一切法无生,站在动的角度万善具足,一个开大智慧的人他不可能内心里面有烦恼,所有的语言行为都是为众生而设的不是为他自己,他可以不要谈话也不会烦恼,他就是谈话他也不烦恼。所以我们内心里面再来看,我们现在讲不生不灭就讲现在当下这一念心性的大智慧 ,如如不动的心性,我们讲相,就是心性的显现,你看师父这样色相,六根,对不对?六尘,六识统统具足,我们讲作用,现在我在讲话你在听,你在听如果用本性在听你也是不生不灭,所以说法者无法可说毕竟空寂,短暂的刹那的声音,刹那生刹那灭,你找不到自性可言,起了又落,落了又起,可是我们的心性永远是存在的,譬如说声音,声音有起落,可是我们的心性没有起落,我们的心性如果有起落,声音一打我们的心性就有,不打我们的心性说没有,下次再打的时候,你的心性就跑掉了。你就听不到了,因为我们不会随着声音而跑掉,所以你打了声音尘自生灭,心性自性不动,你怎么打声音是生灭的,可是心不动。眼睛看也是一样的,眼睛的助缘是明跟暗,耳朵的助缘就是动跟静,明跟暗是生灭法,动跟静是生灭法,在明暗当中做得了主人,就是自己的清净自性,在动跟静当中做得了主人,就是自己的清净自性,所以,再来,我们为什么说我们的心性是因次第而成,释迦牟尼佛说譬如种树,我们一定要种树,种树以后施肥,慢慢地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果,你看一棵树就可以告诉我们天地万物任何的法,统统必须因次第而成,释迦牟尼佛又比喻譬如镜子,同时影现,万法,我们的心性就像镜子同时影现,好,释迦牟尼又比喻,就像虚空,虚空没有切割的面,虚空没有来去相。虚空没有生灭相,虚空没有增减相,我们的虚空就像虚空同时影现,顿现,所以若论我们的本性说次第而成是指断习气,若论同时影现是本自具足的心性圆满无缺,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法无来去相,法无生灭相不可得。这是站在我们的心性毕竟空寂的角度来说,所以《楞伽经》讲万法唯心所造,万法皆是唯心现量,所以因此我们必须在生灭法里面下功夫,因为如果我们不下功夫,哪一辈子你会变牛变马,虽然说你本性具足,可是你用不着,你违反了因果。你会把这个有智慧有福报的色身,变做业障的一种动物,譬如说变做一头牛,或者是一头鹿,那么,你就是被老虎吃掉了,对不对,你造的业太多了,那么,你变成畜生,你也没办法抗议,虽然你本性具足,一头鹿一只老虎,虽然本性具足,但是你相一转变心性就变了,就没有智慧了。执著太深了变成一只蚂蚁,相转变了心性虽然在,作用不了,起不了作用,因此事相上的因果必须守得住,事相上的因果一定要守得住。这样子你才有延续修佛道的本钱。至少你要保证生生世世是做人身,持五戒十善,对不对?发愿生生世世能够碰到正法,否则的话没有办法,所以你在因果的生灭法里面你必须要事相上的修持。因此我们要守戒,我们不能做违背因果的事情,何以故?如果你不保有这个色身,生灭的色身你怎么修行呢?虽又心性有什么作用。再来,所有的用功统统念念消归自性,所有的用功包括你念佛统统记住这是声音,这只是方便而已,是用这个生灭以毒攻毒,念佛摄心,是因为你的内心里面生灭无常,叫你一句佛号念到死就是以毒攻毒的方法,你要念那个妄想,不如念这个阿弥陀佛,念到久了就是专一,专一就是无相。你达到了目的,专一就是无相。虽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陀的无量光无量寿你感应道交难思议,你的心性就是影现佛,佛的心就影现到你,感应道交难思议,对不对,众生心,佛心感应了,你临命终佛来接引很自然的接引,所以我们在生灭法的事相上修一定要下功夫,还有如果说我们不开悟,宁可放弃理上的悟,也要事相上修行,宁可放弃理上的悟,我们不开悟又装做知道,乱做,乱违背因果,你惨了,动不动就说我开悟了,我什么都不要管了。造尽一切的恶业,杀,盗,淫统统来,你完了,你完蛋了,你在次第的因果法里面违背了,麻烦大了。我们宁可不悟,不可断灭空,宁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无如芥子许,为什么,因为这个因果它是对众生来讲一直到成佛它一直存在,整部《华严经》都是讲什么讲因果两个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包括我们的身口意都是输进我们的电脑,因果绝对逃不掉的,因此不可以废这个修德,修德就是次第而成,但是因为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悟到本自具足的佛性,这个就是修这个就是性德,所以这个禅宗直截了当的想尽办法让你开悟。就是说在什么时间,空间让你显现你的性德出来,在什么时间,空间让你显现性德出来,对不对,也不是说我这样子就不要修行了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禅宗有句话说,若论修行本来易,欲除妄想真的难,若论修行本来易,如果说开悟那很简单的,要开悟其实已经很难了,如果要悟到不生不灭的本体这个很简单,只要稍微下点功夫,若论修行本来易,若要论修行本来易,欲除妄想真的难,要除掉这个妄想倒是很困难,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的习气太重了,叫我们不要贪我们就是要贪,叫我们不要贪,嗔,痴我们还是一样,叫我们不要执著,我们还是要执著,业力推着我们,习惯性推着我们,我们的惯性意识使我们没有办法不得不执著有,要不然就不得不执著空。我们活得很无奈,我们不能自主,我们没有办法做习惯的主人,习惯造就了我们,后来我们变成习惯的奴隶。习惯的奴隶就是就是这样子,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的佛性是因次第而成,也是顿悟而成,也是顿悟而成,任何一个次第都是空,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一个因果的刹那生灭统统是空性的极致,绝对的空性,任何一个空性不坏事相的因果生灭,所以精进是一定要的,般若的智慧你不可缺少,般若的智慧就是性德,精进就是修德,这两种不可废缺。不可废缺,底下,“最后乃以提倡净土为归结,”为什么呢,因为上根利智的乃至下根下智的三根普被的法门就是净土法门,不能离开念佛法门,提倡净土为归结,“妙哉,可谓得清净法眼矣。”太不可思议了,可以说是得到清净法眼矣。清净的法眼就是有正知正见,清净的法眼,就是看东西再也没有障碍了,我们没有执著当然没有障碍了,没有分别见当然没有障碍了,不颠倒当然是没有障碍了,没烦恼当然是清净了,所以清净法眼,这指证入的境界,可谓得清净法眼矣,“学人方伦敬题”这个方伦居士我也读过他的书,“大乘起信论”这个居士好象住在左营,但已经往生了,方伦居士非常有学问的非常有修行的一个在家居士。
好,这个叫做今天轻松的课程,天文,地理无所不谈,这个内容好又丰富,“宇宙万有本体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白衣”就是指居士,在南京的一位居士叫做“定熙”“集”就是不是自己写的,集合这些高僧大德,先圣前贤所有的理论,把他用最巧妙直截了当的把他讲出一个佛法大纲跟原则,所以这个叫做集,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编撰,就是孔子所讲的述而不作,就是只是前人所讲的把他描述一下不是自己的东西,当然这个是很谦虚了,“十方无边际的空间为宇,”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没有人知道。如果问你说这个宇宙有多大呢?你怎么回答,你只能讲无量无边没有止尽,对不对,可是这个不够圆满,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单刀直入的跟他说,你的心有多大,这个宇宙就有多大。譬如一只蚂蚁他的胸量很小,他的宇宙就是那么一棵树。譬如说蟒蛇,他的胸量就是那么一点点,就是亚马逊河的流域,就是这么大,猴子他不能离开树,那有食物,他的空间就是这么大,就是这么大,凡夫,烦恼的众生每天这样子,对立,执著,烦恼,计较,他的宇宙生命观就是那么一点点,要是圣人在闭关他的空间虽然那么小。可是他的胸量是没有止境的,大慈悲,大平等,大般若,充满着心中,你说他的宇宙有多大,是无量无边,所以简单讲,你的胸量有多大,你的宇宙就会有多大,用这样来形容的更贴切了,所以单单外面的空间大没有用,你内心里面要拥有真…
《宇宙万有本体论(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