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

  胡曉光

  佛法以緣起論爲思想理論基礎,而緣起論的具體內容則是從“四緣”義展開引申的。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區別于一切外道異執的根本標志。它是佛法的諸法實相觀,在佛法中是最勝義。龍樹菩薩在《回诤論》中雲:“佛說空緣起,中道爲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作爲最勝說的緣起論,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則,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質,佛法就是以此作爲立說大本。如《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雲:“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又如《了本生死經》雲:“佛說是:若比丘見緣起爲見法,已見法爲見我。”又如《佛說稻竿經》雲:“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佛在世時,有人問佛依何說法,佛陀回答:“我說緣起”、“論因說因”。佛陀所說法不離緣起義。佛陀在《雜阿含經》中給緣起下過定義,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有與無屬緣起義,生與滅屬緣生義。緣起義約因說,緣生義約果說。緣起與緣生理同而角度有異。佛陀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對緣起的定義進行了系統概括,雲:“諸緣起義略有十一,如是應知:謂無作者義是緣起義,有因生義是緣起義,離有情義是緣起義,依他起義是緣起義,無動作義是緣起義,性無常義是緣起義,刹那滅義是緣起義,因果相續無間絕義是緣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是緣起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是緣起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是緣起義。”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對緣起的定義也有十分精辟的闡釋:“簡單的,可解說爲“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爲此,彼此間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系,即成爲因果系。此爲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系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我認爲緣起論所講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對相關性,是對實體存在論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緣起論就是關系網絡存在論。緣起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與無我。實相就是真實法相,法相即諸法之相狀、義相、體相也。《阿毗昙心論》雲:“能知諸法自相、共相名爲佛。”佛法以緣起爲宗,以實相爲本,特別是大乘佛法是以開演諸法緣起實相宗本爲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認爲衆生由于執迷二邊、生滅斷常之見,而作無明業,故有生死流轉,不知有離二邊的緣起中道存在,爲此因緣佛出現于世,廣開緣起中道實相法門,顯示微妙真理,令衆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是大智慧,由此可破無明異執邊見。解脫生死以正見爲因。《妙法蓮華經》對此義有詳細說明,經雲:“爾時世尊從叁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叁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複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勘梵藏本,最後“十如是”段雲:“如來所知法,唯有如來能相互說,此一切法唯彼自知。所謂諸法是何?諸法如何?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此等諸法是何、如何、何似、何相、何性,一切能知。”此以五門分合而說,無“十如是”句。晉本及論牒文均同,此譯句是以《大智度論》卷叁十二說意改文。)又雲:“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佛法就是以智慧破無明,以真理駁謬誤,以諸法緣起實相道理爲善巧方便來盡除一切異執戲論,這就是一大事因緣的所在。衆生執迷不過兩邊,開示中道能破兩邊之執,如《大智度論》卷四叁雲:“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爲般若波羅蜜……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爲般若波羅蜜。”《中觀論·觀因緣品》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中道就是緣起實相。佛陀在《雜阿含經》卷十二中雲:“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對緣起論的一套解釋,其觀點與方法産生差異的原因,則在于對緣起法與緣生法具體內容“四緣”的分析理解上。緣起法與緣生法的方法論,在印度佛教中,有叁大派“四緣”觀。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稱善說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觀派,叁是瑜伽唯識派。一切有部主張“叁世實有,法體恒存”,這種觀點明顯地偏離了緣起論的基本法則。所以般若中觀派對一切有部派的緣起觀進行了徹底批判與否定。般若中觀派雖然講緣起真谛徹底究竟,但是它以破爲立的方法,則使人無所適從,且易誤落斷見,成惡取空者。爲此瑜伽唯識派在方法上建立表诠,對一切法的根本依做了詳細的解釋,提出了阿賴耶識緣起論。它是對十二有支的補充與拓展,使緣起論及四緣法義都納入到唯識學的範疇中,這是極善巧且又契佛本懷的緣起論。唯識學有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唯識義,二是法相義。唯識學诠緣起義,而法相學則诠緣生義,從而圓滿闡釋了緣起法。

  在解釋唯識學“四緣”義之前,先將一切有部與中觀學的“四緣”義做一下引述。

  《入阿毗達磨論》卷下雲:“緣有四種,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除能作,余五因名因緣;過去、現在心心所法,除阿羅漢最後心等,名等無間緣;一切法名所緣緣;能作因性名增上緣。”又《阿毗達磨俱舍論頌疏》雲:“說有四種緣者,說謂契經中,說有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間緣性、所緣緣性、增上緣性。言因緣者,因即是緣,持業釋也。等無間者,前後心心所,體各一故,名之爲等,如心心所中,受體是一,余想等亦爾。故論雲:謂無少受無間生多,或複從多無間生少,想等亦爾。于自類中,無非等義。又解,前心心所齊等,與後心心所爲緣,非是前受生後受、前想生後想,自類中等也。又解,後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爲緣。故此等字,通緣及果。言無間者,前心心所,生後心心所,中間無有余心間隔,名爲無間。故此無間,通緣及果。或等無間即緣,是持業釋也;或等無間之緣,是依主釋。所緣緣者,謂所緣境爲緣,能牽生心心所法。所緣即緣,持業釋也。增上緣者,增上即緣,是持業釋也。”又《俱舍論·分別根品》雲:“如契經中說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間緣性、所緣緣性、增上緣性,此中性者,是緣種類。”

  如上引文是一切有部的“四緣”義解釋,下面我們繼續引述中觀學對“四緣”義的解釋。《大智度論》卷叁二雲:“一切有爲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爲因緣。複次,一切有爲法,亦名因緣。次第緣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法,諸余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第,是名次第緣。緣緣、增上緣者,一切法。複次,菩薩欲知四緣自相、共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如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無亦不然。若先有則無因,若先無,以何爲因?若先無而有者,亦可從無因而生。複次,見果從因生,故名爲因。若先無果,雲何名因?複次,若果從因生,果則屬因,因不自在,更屬余因,若因不自在者,雲何言果但從此因生?如是種種,則知無因緣。又過去心心數法都滅,無所能作,雲何能爲次第緣?現在有心則無次第,若與未來欲生心次第者,未來則未有,雲何與次第?如是等則無次第緣。如一切法無相無緣,雲何言緣緣?若一切法無所屬,無所依,皆平等,雲何言增上緣?如是四緣不可得,雲何說欲知四緣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汝不知般若波羅蜜相,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于一切法無所舍、無所破,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如佛說有四緣,但以少智之人著于四緣而生邪論,爲破著故,說言諸法實空無所破。如心法從內外處因緣和合生,是心如幻,如夢虛诳,無有定性。心數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數法,所謂受、想、思等,是心數法同相、同緣故,名爲相應。心以心數法相應爲因,心數法以心相應爲因,是名相應因。相應因者,譬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共生因者,一切有爲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濟。自種因者,過去善種,現在、未來善法因;過去現在善種,未來善法因;不…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