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善事業和生命關懷
李海波
雖然中國古來便有慈善觀念和慈善事業,但在當代中國社會的慈善意識近幾年來才在公衆心目中占據一席之地,慈善事業如火如荼地展開,並逐步邁上正規發展的道路。在中國的各種慈善活動中,佛教界每每有著不容忽視的突出貢獻, 佛教的慈悲意識與慈善事業一起得到了推廣和發展,佛教的社會角色由此而得到重新诠釋和彰顯。實際上,佛教的慈善事業並非新生事物,而是自其産生便與生俱來的一個特征。當代的佛教慈善事業不過是藉由新的社會組織形式而展現新的面貌,其中,佛教的生命關懷又是當前佛教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文茲結合曆史和現實對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和在生命關懷領域的實踐作一梳理和探討。
一、佛教的慈善理論
在進入近現代社會之前,中國的大量慈善事業都與佛教慈悲意識分不開。原因在于,佛教在世間踐行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慈悲”。在中國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釋初品·大慈大悲義〉中就有“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使一切生命體感到快樂, 稱爲“大慈”,使一切生命體脫離痛苦,稱爲“ 大悲”。因此,中國佛教把普度衆生、救苦救難、利益有情作爲其基本的行爲准則。從今天角度來認識,這實際上是一種自利利他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行事, 就會在客觀上做出有利于社會公德的事情。
佛教的慈善思想在原始佛教的經典《阿含經》等中就已經存在,在中國發展的重要理論根據是西晉沙門法立、法矩共譯的《佛說諸德福田經》。在這部經中,釋迦牟尼佛號召人們“廣施七法”。所謂七法就是:“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果園浴池,樹木清涼;叁者常施醫藥,療救衆病;四者作堅牢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這其實是要求世俗大衆多做公益善事, 以便得到福報。經文後面舉了若幹事例, 以證明福田報應之不虛。如波羅奈國的聽聰, 在大道旁做小精舍, 提供飲食;拘夷那竭國的波拘盧, 奉藥果給衆僧;維耶離國的須陀耶, 舉瓶酪享衆僧;羅閱祇國的阿難,爲僧人沐浴, 造作新井;還有一位貧女, 將乞求來的瓜果施舍給僧人;天帝前生以珠寶施舍僧人,佛陀也講述了前生自己在大道邊建造廁所的事情。
佛教的福田事業當然不限于《佛說諸德福田經》介紹的這幾種,《大智度論》對福田進行了高度概括,把福田分爲兩種:一、以受恭敬之佛法僧爲對象的“敬田”;二、以受憐憫之貧、病者爲對象的“悲田”。另有“叁福田”(悲田、敬田、恩田)、“八福田”、“看病福田”等多種分類,但都不出悲、敬二大福田。在悲敬二田中,佛教更關注以貧病、孤老爲對象的悲田。據《像法決疑經》所述:“我于經中處處說布施,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這種強調救助悲苦衆生的悲田思想,是啓發社會福利觀念的理論來源之一。
在後續的經典中,造福田以“布施”的提法而出現。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大乘義章》卷十二中記載道:“言布施者,以己財事分布于他,名之爲布;辍己惠人,目之爲施”。在大乘佛教菩薩“四攝”、“六度”中,布施者皆列爲第一。布施一般分爲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主要是對在家人而言,其中以金銀財物、飲食衣服等惠施衆生,謂之外在施;以自己的體力、腦力施舍于人,如助人挑水擔柴、參加公益勞動等,稱爲內在施。法施主要是對出家人而言,即順應人們請求,說法教化。無畏施是指急人所急、難人所難,隨時助人排憂解難。布施的極端即是舍身,如佛經中所說舍身飼虎、割肉貿鴿等故事即由此而生。布施的行爲完全出于憐憫心、同情心和慈悲心,而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具有利他的性質。
探討佛教的慈善思想離不開其哲學支撐,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念“因果業報”。“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不是未報, 時候未到”,這種業報觀念自佛教傳入不久,就融入中國人的深層意識之中。除《梵網經》等充滿倫理價值的經典之外,《六度集經》、《百喻經》、《賢愚經》、《雜寶積經》等搜集了一則則因緣故事, 說明因緣果報關系。它們從另外一方面強化了佛教戒律的、福田觀念的勸導作用。除去其中那些旨在弘揚佛教的一些內容外, 佛教的福田思想和因緣業報觀念與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相結合, 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思想, 人們至今仍在沿用的一個褒義詞“功德無量”, 就是蘊涵著深刻的佛教業報思想。實際上, 許許多多人正是爲了“功德無量”的慈善事業, 不惜獻出巨額財産、不惜獻出寶貴生命。
以上理論依據爲推動中國的佛教慈善事業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和理論背景。對于社會公益事業和民間的慈善救助事業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佛教慈善事業的踐行
綜觀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曆史, 佛教在社會慈善事業中充當著獨特的角色。在佛教史上, 無數佛門弟子遵循佛陀的教導, 本著“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精神, 開創了世界慈善史上的一系列新篇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會是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創建的“無盡藏”。套用現代說法,無盡藏是一種慈善性質的金融機構,專門用以救濟貧窮等。到隋唐時,叁階教所創的無盡藏規模空前,社會影響力巨大,以致于令統治階級眼紅到強行沒收的程度。然而,慈善基金會的形式卻仍然在寺院裏保存下來,在宋代被稱爲“長生庫”,在元代叫做“解典庫”,流傳到日本稱作“無盡會社”。
佛教僧人創建之“悲田院”是世界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這樣的慈善機構自北魏始創,依托佛教寺院而建立,最初叫“僧戶”,發展到唐代叫做“悲田養病坊”。在武則天政權的支持下,“悲田養病坊”在長安年間(701—704)成爲全國性的佛教慈善組織,社會影響非常深遠,在救助鳏寡老幼病殘等弱勢群體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宋朝的佛教慈善機構稱爲“福田院”。乃至近代,佛教慈善組織一直存在。悲田院的名稱雖有不同,但性質卻是一樣的,即有系統地進行社會慈善事業,其中包括養老院、孤兒院、養病院、救災、濟貧、爲無業人員傳授技藝以及難民收容等等。
世界上最爲古老的醫院也來自佛教,叫做養病坊、疫病坊。《南齊書》二十一卷載,南齊時佛教“設六疾館,以養貧民”;又有《梁書》卷叁寫到,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設孤獨園,令“孤獨有歸”;北齊文宣帝時,北天竺的那連提黎耶舍法師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叁寺,收容疠疾患者。這些留寺醫療的方式,被認爲是近代醫院之濫觞,也是我國創始傳染病專科醫院之最早記載。養病坊和疫病坊則始自隋唐,還流傳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醫院型態。
此外,佛教對公共設施的建設也功不可沒。如上所述,《佛說諸德福田經》開示了七種佛教徒的福田事業,其中的六項都屬于公共設施的建設。在佛教徒的實際行動中,佛門中人修建塔寺亭臺樓閣,公共浴池,造船義渡,修橋補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設公共廁所(古代稱爲圊園)等常見的公共事業。除此之外,佛教尚興辦義學、開設義冡(即免費存放屍骨的地方)等多種領域的慈善福利事業。
總之,佛教在曆史上作了大量服務人群,造福大衆的事,因而受到了大衆的歡迎與愛戴。在近代, 佛教徒更是把佛教的慈悲精神發揚光大, 他們在海內外許多地方都開辦了慈善事業, 各地的法師們不遺余力地把慈善事業推廣到全世界, 數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赈災濟貧、施藥治病、幫助弱勢群衆、扶孤助殘等善行之中。真實地體現了“不爲自己求安樂, 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乘菩薩精神。
叁、佛教的生命關懷
廣義而言,所有的慈善活動都可以歸結爲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狹義而言,生命關懷的對象可以具體到病患群體和臨終者群體。在這一慈善領域,佛教慈善理念的精髓尤爲彰顯,即在進行物質布施的過程中,貫穿著幫助對象在精神方面的提升,令所有參與慈善行爲的人員都在生命實相的認知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了悟。佛教的這一傳統同樣起自佛陀時代。
原始佛教將照顧生病比丘與供養佛的功德等同起來,有效地保證了對臨終者的照顧。釋迦佛曾強調:“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增一阿含經》)。身爲僧團領袖,釋迦佛親自服侍病僧,並就如何養病,如何安排照顧者,照顧者應該抱有的心態等方面專門做了指示,內容涉及衣食住行、求醫問藥、心態調理等諸多環節,如要求病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鹹起慈心向瞻病人”;要求照顧者“分別良醫,亦不懈怠,先起後臥,恒喜言談,少于睡眠,以法供養,不貪飲食,堪任與病人說法”。這些要求後來被納入佛教僧團所必須遵守的戒律中,以條文形式在言行、心理兩方面做出明晰規定。在此,同樣以唐代社會一窺佛教探病、養病製度在中國社會的踐行情況。
唐代佛教僧尼們所從事的主要醫事活動中,悲田養病坊是佛教參與公共醫療業的一個重要事例,所謂悲田,即以救濟貧窮者和貧病者爲目的的佛教社會福利事業的一種。悲田養病坊包括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叁院,相當于今日免費住宿診療所、養老院、孤兒院,是一種對貧困者、孤獨者、疾病者免費診視、收容助救的設施。悲田養病坊不僅收容療養病人,也以救濟貧困、慰托孤獨爲第一目的。貧困的病者、孤獨的老人、窮苦的流浪者,失去親人的孤兒,都是佛教中悲田思想的救濟對象。悲田養病坊就是收容這些人的場所,它是唐代寺院設置的半官半民的慈善機構。
唐代最初于都…
《佛教的慈善事業和生命關懷(李海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