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

  李海波

  虽然中国古来便有慈善观念和慈善事业,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慈善意识近几年来才在公众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慈善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并逐步迈上正规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的各种慈善活动中,佛教界每每有着不容忽视的突出贡献, 佛教的慈悲意识与慈善事业一起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佛教的社会角色由此而得到重新诠释和彰显。实际上,佛教的慈善事业并非新生事物,而是自其产生便与生俱来的一个特征。当代的佛教慈善事业不过是藉由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展现新的面貌,其中,佛教的生命关怀又是当前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兹结合历史和现实对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在生命关怀领域的实践作一梳理和探讨。

  一、佛教的慈善理论

  在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前,中国的大量慈善事业都与佛教慈悲意识分不开。原因在于,佛教在世间践行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慈悲”。在中国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中就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使一切生命体感到快乐, 称为“大慈”,使一切生命体脱离痛苦,称为“ 大悲”。因此,中国佛教把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利益有情作为其基本的行为准则。从今天角度来认识,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利他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行事, 就会在客观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公德的事情。

  佛教的慈善思想在原始佛教的经典《阿含经》等中就已经存在,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是西晋沙门法立、法矩共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在这部经中,释迦牟尼佛号召人们“广施七法”。所谓七法就是:“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果园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这其实是要求世俗大众多做公益善事, 以便得到福报。经文后面举了若干事例, 以证明福田报应之不虚。如波罗奈国的听聪, 在大道旁做小精舍, 提供饮食;拘夷那竭国的波拘卢, 奉药果给众僧;维耶离国的须陀耶, 举瓶酪享众僧;罗阅祇国的阿难,为僧人沐浴, 造作新井;还有一位贫女, 将乞求来的瓜果施舍给僧人;天帝前生以珠宝施舍僧人,佛陀也讲述了前生自己在大道边建造厕所的事情。

  佛教的福田事业当然不限于《佛说诸德福田经》介绍的这几种,《大智度论》对福田进行了高度概括,把福田分为两种:一、以受恭敬之佛法僧为对象的“敬田”;二、以受怜悯之贫、病者为对象的“悲田”。另有“三福田”(悲田、敬田、恩田)、“八福田”、“看病福田”等多种分类,但都不出悲、敬二大福田。在悲敬二田中,佛教更关注以贫病、孤老为对象的悲田。据《像法决疑经》所述:“我于经中处处说布施,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这种强调救助悲苦众生的悲田思想,是启发社会福利观念的理论来源之一。

  在后续的经典中,造福田以“布施”的提法而出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大乘义章》卷十二中记载道:“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在大乘佛教菩萨“四摄”、“六度”中,布施者皆列为第一。布施一般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主要是对在家人而言,其中以金银财物、饮食衣服等惠施众生,谓之外在施;以自己的体力、脑力施舍于人,如助人挑水担柴、参加公益劳动等,称为内在施。法施主要是对出家人而言,即顺应人们请求,说法教化。无畏施是指急人所急、难人所难,随时助人排忧解难。布施的极端即是舍身,如佛经中所说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故事即由此而生。布施的行为完全出于怜悯心、同情心和慈悲心,而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具有利他的性质。

  探讨佛教的慈善思想离不开其哲学支撑,这就是佛教的基本观念“因果业报”。“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未报, 时候未到”,这种业报观念自佛教传入不久,就融入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之中。除《梵网经》等充满伦理价值的经典之外,《六度集经》、《百喻经》、《贤愚经》、《杂宝积经》等搜集了一则则因缘故事, 说明因缘果报关系。它们从另外一方面强化了佛教戒律的、福田观念的劝导作用。除去其中那些旨在弘扬佛教的一些内容外, 佛教的福田思想和因缘业报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相结合, 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思想, 人们至今仍在沿用的一个褒义词“功德无量”, 就是蕴涵着深刻的佛教业报思想。实际上, 许许多多人正是为了“功德无量”的慈善事业, 不惜献出巨额财产、不惜献出宝贵生命。

  以上理论依据为推动中国的佛教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背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民间的慈善救助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佛教慈善事业的践行

  综观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 佛教在社会慈善事业中充当着独特的角色。在佛教史上, 无数佛门弟子遵循佛陀的教导, 本着“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的精神, 开创了世界慈善史上的一系列新篇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创建的“无尽藏”。套用现代说法,无尽藏是一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专门用以救济贫穷等。到隋唐时,三阶教所创的无尽藏规模空前,社会影响力巨大,以致于令统治阶级眼红到强行没收的程度。然而,慈善基金会的形式却仍然在寺院里保存下来,在宋代被称为“长生库”,在元代叫做“解典库”,流传到日本称作“无尽会社”。

  佛教僧人创建之“悲田院”是世界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这样的慈善机构自北魏始创,依托佛教寺院而建立,最初叫“僧户”,发展到唐代叫做“悲田养病坊”。在武则天政权的支持下,“悲田养病坊”在长安年间(701—704)成为全国性的佛教慈善组织,社会影响非常深远,在救助鳏寡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朝的佛教慈善机构称为“福田院”。乃至近代,佛教慈善组织一直存在。悲田院的名称虽有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即有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

  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医院也来自佛教,叫做养病坊、疫病坊。《南齐书》二十一卷载,南齐时佛教“设六疾馆,以养贫民”;又有《梁书》卷三写到,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疠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养病坊和疫病坊则始自隋唐,还流传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医院型态。

  此外,佛教对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功不可没。如上所述,《佛说诸德福田经》开示了七种佛教徒的福田事业,其中的六项都属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在佛教徒的实际行动中,佛门中人修建塔寺亭台楼阁,公共浴池,造船义渡,修桥补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设公共厕所(古代称为圊园)等常见的公共事业。除此之外,佛教尚兴办义学、开设义冡(即免费存放尸骨的地方)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

  总之,佛教在历史上作了大量服务人群,造福大众的事,因而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与爱戴。在近代, 佛教徒更是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发扬光大, 他们在海内外许多地方都开办了慈善事业, 各地的法师们不遗余力地把慈善事业推广到全世界, 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赈灾济贫、施药治病、帮助弱势群众、扶孤助残等善行之中。真实地体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

  三、佛教的生命关怀

  广义而言,所有的慈善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狭义而言,生命关怀的对象可以具体到病患群体和临终者群体。在这一慈善领域,佛教慈善理念的精髓尤为彰显,即在进行物质布施的过程中,贯穿着帮助对象在精神方面的提升,令所有参与慈善行为的人员都在生命实相的认知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了悟。佛教的这一传统同样起自佛陀时代。

  原始佛教将照顾生病比丘与供养佛的功德等同起来,有效地保证了对临终者的照顾。释迦佛曾强调:“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增一阿含经》)。身为僧团领袖,释迦佛亲自服侍病僧,并就如何养病,如何安排照顾者,照顾者应该抱有的心态等方面专门做了指示,内容涉及衣食住行、求医问药、心态调理等诸多环节,如要求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要求照顾者“分别良医,亦不懈怠,先起后卧,恒喜言谈,少于睡眠,以法供养,不贪饮食,堪任与病人说法”。这些要求后来被纳入佛教僧团所必须遵守的戒律中,以条文形式在言行、心理两方面做出明晰规定。在此,同样以唐代社会一窥佛教探病、养病制度在中国社会的践行情况。

  唐代佛教僧尼们所从事的主要医事活动中,悲田养病坊是佛教参与公共医疗业的一个重要事例,所谓悲田,即以救济贫穷者和贫病者为目的的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悲田养病坊包括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三院,相当于今日免费住宿诊疗所、养老院、孤儿院,是一种对贫困者、孤独者、疾病者免费诊视、收容助救的设施。悲田养病坊不仅收容疗养病人,也以救济贫困、慰托孤独为第一目的。贫困的病者、孤独的老人、穷苦的流浪者,失去亲人的孤儿,都是佛教中悲田思想的救济对象。悲田养病坊就是收容这些人的场所,它是唐代寺院设置的半官半民的慈善机构。

  唐代最初于都…

《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