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障系縛”捆住了,“沈淪五趣”就是六道,“迷此本體也,”迷了這一顆覺悟的自性,“是故本論在闡明迷悟之所以然,”迷了把清淨的變做汙染的,悟了把汙染的變做清淨,悟到究竟的就是沒有什麼染跟淨的名詞,“與歸元之一般根本原則爾。”“二,欲窮究宇宙人生,”“乃至無盡的時間,空間,塵塵刹刹,”“萬有本體真實之相,”“非是世智,”世間的智慧,世智就是世間的聰明,世智“辯聰”,很會辯論的人叫做辯聰,很有世間智慧的人或者是很會辯論的人,這個都是世智辯聰,離不開五蘊法的一個顯示,五蘊法就是色受想行識,所想象出來的一個妄想,“度量:也是妄想,“推理”也是妄想,所以不是這些妄想的世間智慧,世間妄想的聰明,也不是世間的種種執著的度量,或者是世間種種妄想顛倒,不正知見的推理,“之所能知,”這些沒辦法了解,“亦非意識,”意識就是一般人六根攀緣六塵所産生的分別心叫做意識,“思想”思想就是接受外來的語言文字或者曆史的背景叫做思想,“遍計”遍計叫做周遍計度無一處,遍計這個遍叫做處處,處處執著,處處分別叫做遍計,叫做周遍計度,計就是計算的計,度就是六度的度。周遍計度就是我們生長在這個世間,是無一時無一刻沒有一個地方不執著,沒有,包括晚上睡覺都是執著,可見這個執著有多困難突破。非常困難,“分別心之所能到”,“乃絕諸動念” 絕諸一切的動念,因爲我們都有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都是因爲境界而有,離開境界無體,這個當然就是妄想,如果離開一切境界,而有體可以做得主宰,那麼這個就是自性,所以離境無體這個叫做妄想,離境有體這個叫做自性。我們一切起心動念都是因爲境界而有,離開了這些境界就沒有這些妄想。譬如這些花,建立了花的觀念,牆壁,建立了牆壁的觀念,離開這些種種千差萬別的東西我們卻沒辦法建立的觀念,這個叫做離境無體,是因爲境界才建立種種的觀念叫做動念,自性清淨心就不是這樣子了。你不需要這些境界本自具足,擁有這些觀念變成一種工具,你能夠化這些工具爲力量去普度衆生,變成依體起用,攝用歸體,所以離境有體,這個就是清淨自性,離開一切境界無法可說,這個就是妄想,離開這些境界,意思一定要仰仗境界才有辦法去說,這個就是緣起的假相,放下緣起的假相就是自性,“名言”我們安排種種的語言,“攀緣”能所不斷叫做攀緣,能所不滅不斷叫做攀緣,“離諸對待,對待就是能所對立的東西,對立的東西,“戲論”無意義的言論,于清淨自性或者于生死完全沒有幫忙,這個統統叫做戲論,外道統統叫做戲論,“能所”,能攀緣的心,所攀緣的境,也不是我們自性清淨心,絕對不是這一些“非見聞覺知,”爲什麼,見就是眼睛看到,聞就是耳朵,鼻舌身叫做覺,知就是意識,六根也可以用四種覺性,見聞覺知來代表,見聞覺知就是六根,六根就是見聞覺知,非見聞覺知,不是見聞覺知,爲什麼,因爲這個見聞覺知都是一種錯覺,你的感覺跟我的感覺不一樣,對不對?他的感覺跟他的感覺不一樣,見聞覺知感覺不一樣,所以一個真正很有素養的人一個修學佛道的人,他就是很平常心,很平常心,我們生長在這個大環境,我們變成。。。我們要關心政治,但是我們不參與政治,生長在這個大環境,這個跟我們息息相關,我們關心他,但是我們不參與政治,所以這個就是你怎麼講都是對立的東西,怎麼講都是這樣子的,我們出家修行人就不可以這樣子,信徒也不可以這樣子,師父教化出來的徒弟一律平等,一視同仁。不要去嫉妒任何道場,不要去攻擊,傷害任何的叁寶,只要是叁寶都應當歡喜的護持,內心畢竟空寂,平等。底下,“非貪嗔癡愛,而言語道斷,”說,說不來,“心行處滅者也,”要思維,思維不到,所以言語道斷就是不可議,心行處滅叫做不可滅,這兩句話加起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叫做不可思議。兩句加起來叫做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思就是心行處滅,不可議就是言語道斷,這兩句叫不可思議,非思非議。“唯有甚深般若,方能照了,”只有般若智慧才能夠照了,“惟有智證,”唯證相應叫做自內證的工夫,“方能相應,”所以師父再告訴大家,開悟的人他就是悟,不悟他就是不悟。不能差零點一,也沒辦法裝,虛僞不來,“所謂以如如之智,契如如之理,”這個智就是本自具足的覺性,理就是空性的理。所以如如之智,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如如之理就是空性的理,在前面那個如如是不動念,在後面這個如如是畢竟空。完全不一樣的形容。如如之智就是覺性如如之智,如如之理是空,畢竟空,平等之理。“理智一如,體用不二,則理無不盡,鑒無不窮,”鑒就是照的意思,寂而常照,照而長寂的那個照,照無不窮。所有一觀照沒有不窮盡的。“心言絕處,”就是不可思議,“圓明朗照,”,心言絕處,圓明朗照,朗照,高挂天空,以不二相,理事不二,色空不二,迷悟不二,性相不二,境智不二,就是這些不二。體用不二,以不二相,“洞徹無遺,”“蓋有分別是識,”有分別心的就是識,“無分別是智,”我們要用無分別心的智慧,“依識爲染,”你如果依著分別心你就染汙了,“依智爲淨,”依沒有分別心,這個就是清淨的智慧,“若起見解,即落意識,”見解就是把假相空性的東西硬要把它安排一種觀念,這個叫做落入意識。衆生就是這樣,看到這個,哦,這個比較大,這個比較小,佛法裏面大是緣起,小也是緣起,這個比較漂亮這個比較醜,漂亮是緣起,醜他還是緣起,就是說若起見解,爲什麼會有見解呢?因爲見到的是假相,不是見到了本體,你見到了畢竟空的本體,實在是沒有這種東西,你就不會落入意識,不著一塵,若起見解就落入分別心,“不見真實,”真實就是沒有分別心,見到了真相就是無相,諸法的實相就是畢竟空,所以“諸法”畢竟空的“實性”“真如一體。”“此萬法一體,凡聖不異如如之性。”如如之性,“離念境界”離這個妄想,顛倒,執著叫做念,離念的境界,無可名,清淨自性安排不出名,無可言,講不出所以然,講不出所以然,“假名之第一義谛也。”沒辦法說還是用一個假名,自性清淨是假名,第一義谛也是假名,中庸也是假名,畢竟空還是假名,實相還是假名,不生不滅還是假名,統統是假的名字,何以故,本體沒有名相可說,“大智度論雲:第一義空者,諸法實相也,”第一空就是畢竟空,畢竟空就是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際之相就是無相,“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歸于如,”這個如的涵義很深,無有一法不歸于如,如就是空,不動的意思,我們從小一直汲汲營營的追求,忙忙碌碌的過一生,到最後化歸塵土,化歸塵土就是這樣子,最多也活七八十歲,世間人就是這樣子,孝子賢孫光耀門庭這樣就夠了,我以前也是一直在探討,生命到底是什麼?我人生的終點是什麼?生命這樣子也沒什麼意義,對不對?那一天一個觀測天文的人,講了一句話非常的欣賞他,是一個男孩子,我不曉得他是什麼名字,他說你觀賞這個流星雨,觀想這個宇宙的天文,是中國人,臺灣人,電視出來我不曉得他什麼名字,他說你能不能發表你的感想,他說我觀想了這些天文,觀想了十幾年,我覺得很好玩也有感觸,好玩就是覺得神秘,可以把胸量放寬,這樣子好玩,覺得很神秘不可思議但是也有感觸,他說我們這個生命,他說我們這個肉體,就是外太空帶來的元素,外太空的星球互相的撞擊構成了這個星球,我們這個星球從大海裏面藻類慢慢的演變,一直到魚類到兩棲類,一直到猿猴類,一直到可以獨立站起來變成人類,其實這些都離不開星球的元素,外太空的元素就是我們這個色身的元素,我們這個色身的元素就是外太空的元素,人來自于光音天,所以有光跟聲音撞擊就有聲音,光音天這樣而來的,我一直在思維這個道理,佛陀是不是這個意思,然後他就說,他那個人沒有學佛,他說其實我們色身的元素就是整個宇宙大自然,那麼我們就要珍惜,在生命裏面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感動他能夠觀察了天文觀察了十幾年講這樣子的話,也很感動,也非常的認同,一個觀測天文的人,他久了有所覺悟,開始有所覺悟,真的,我們色身元素,就是外太空帶來的,碳,氫,對不對?碳化物,碳水化合物,對不對?都是物理,化學的東西,哪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的?色身是一個化學工廠,只是一個物理作用,對不對?執著這個色身不是大愚癡嗎?所以我們體會要深刻一點,深刻一點,萬法它就是這樣,早死跟晚死沒有什麼兩樣,這個都是色身,只是大地的元素而已,大地的元素多,色身的元素少,象《楞嚴經》講的,湊合宇宙間的一點點四大執爲自身,《楞嚴經》講得多好,比天文學講得更精簡,湊合,我們只是吸取宇宙當中的湊合的一點點四大妄執爲色身。還是釋迦牟尼講的話比較好,所以無有一法不歸于如,沒有一法不歸于畢竟空。“如者,即是不動本體,”“亦名諸法實相,一真法界,”一真就是沒有虛假,就是絕對的本體叫做一真。絕對平等叫做一真法界,“平等法身“就是無相,”“不二法門,真如法性,”“清淨覺海,真如本性,”真如本際,“一切色心萬法,虛妄幻化之相,”“皆是本體所起之用,”一切的色法,心法,萬法虛妄幻化之相,都是本體所起的作用。“即是大光明藏一念初動,”大光明藏就是我們自性清淨心,一念初動就是微細的分別執著,叫做一念初動,微細的,到後來就變成粗糙的“分別心識所現幻影。”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些相都是如來藏心的幻影,幻化的影相,因爲都是緣起的,我們在這個地方拼命的一直研究一直執著,只是爲了一個生存,只是爲了一個後代的延續。就搞得我們昏頭轉向的,“是故逐相則昧體,”如果我們追逐了外相,我們就迷昧了我們的本體。“取境則遺真,”遺就是掉了,我們如果一直拼死…
《宇宙萬有本體論(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