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至于說以光速來作爲一種最快的,世界上有一種最快的東西比光速更快,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那愛因斯坦不懂的。在相上來講,釋迦牟尼佛講的緣起論,比他相對論高超了多少。在心法來講,愛因斯坦他根本不懂,釋迦牟尼佛講的絕對唯心論愛因斯坦連門都沒摸上,因此科學家是絕對遠遠沒有辦法比不上佛陀的一根汗毛,,所以諸法唯心所變因緣所起,這個因緣所起是離不開心識還是離不開心,唯心所造,這個因緣起我們了解這個就了解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六親,我們的朋友都是緣起的,一個環節扣一個環節,簡單講都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處理這種公關好好的結這個善緣,儒家的思想常講多行不義必自斃,爲什麼,你在緣起法裏面爲惡,跟這個人得罪跟那個人傷害,你一天到晚就想占人家的便宜,到最後大家統統遠離你,唾棄你,就是你自己把所有好的因緣全部斷掉,你當然多行不義必自斃,對不對?爲什麼?你到處都是惡緣,你怎麼會好下場呢?對不對,你都不把它控製一個好的因緣,都不結好的因緣,我要這樣就這樣子,我講的統統對,我就是皇帝,對不對?你覺得你這樣好嗎?不,大家好才算好,這個團體好才算好,整個佛教好這才算好,整個國家好才算好,自己一個人好,那你哪裏算好呢?大家都討厭你,自私自利,所以施比受有福,就是這個道理,施,我們這個緣起法裏面多結善緣,肯布施的人,德不孤,必有鄰。那你就不怕別人傷害你了,平常你的表現就是在緣起法裏面跟人家結這麼大的善緣,所以以前的一些法師們高僧大德,事實上只要有錢,他就拿出來打齋,他絕對不存錢,不存錢的,這些挂單的老參,他的身上不存錢的,拿起來建道場,做佛像,印經典,他出家人留那些錢幹什麼?他沒有用,對不對?他不是說等到死的時候我才布施出去,在家居士當然需要錢了,所以有很多的高僧大德他有清淨的風範,他身上絕對不留錢,一毛錢都把它打死的,他心裏面,臨命終他一點都不會貪。我是代表常住,住持,我不能這樣子的,我錢全部打死那叁十個工作人員怎麼辦?下個月薪水怎麼辦,不可以的,我的立場跟你們不一樣,我要保護它,但是我不能占有它,我要保護常住的財産。這我也是無貪,對不對?他們可以這樣做,他們有錢就可以拿出來打齋,對不對,可以分給大家,我的錢拿出來分給他們大家,這些法師來跟我分財産就好了,不用修行了,對不對?開玩笑,對不對?不可以這樣子,所以立場不同,不過不貪的心境是一樣的。你們拿出來布施也是一樣,我不拿出來不是也是一樣,還笑!我講的都是實在的,我只想保護它,我沒有意思要占有它,你看,講得多好聽,你們有辦法這樣講嗎?沒有辦法,你們的心境就沒有辦法這樣子,拿捏的很准確的,是不是?好了,唯因緣起,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緣起法,多結善緣,你不怕犧牲,我們不怕比別人更辛苦,不必計較,“依智而成就清淨莊嚴無爲法之種種賢聖差別,依智,依照智慧,而成就了清淨莊嚴無爲法,本來沒有什麼階級,沒有什麼賢聖差別的,可是就在空性,畢竟空性裏面建立種種的賢聖差別相。這是不得已的,爲了衆生,那麼悟道,頓悟的人,他就是直入佛心,即心即佛,他沒有什麼次第的東西,他萬法都是平等,“即菩提涅槃自在解脫的淨法也,”就是菩提涅槃自在解脫的清淨之法,“依識”就是分別心,依照分別心“而建立的一切世間有爲法之種種凡夫境界,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我們所建立的統統是一個執著,生滅的一個世界,凡夫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即無明煩惱,生死業系之染法也,”我們現在所建立的就是無名煩惱,一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業系,被這個業捆得死死的,業系之染法,不清淨之法,內在那種分別見沒辦法突破。叫他學忍辱一點,無诤,沒辦法,心情好的話無诤,心情不好的話,對不對?就很難講了,所以說我們看到什麼執著什麼,看到什麼分別什麼,被我們自己的念頭捆得死死的打不開那個結。“此所以爲宇宙萬法之大本也明矣。”這個是宇宙萬法之大本,意思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都離不開佛法的理論,也只有佛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也只有佛法,所以說這些世間的大官世間的企業家,到最後如果沒有找到宗教的依靠今生今世也是白活了,白白的來一趟,“夫清淨心者,即第一義谛,”“乃一代聖教之核心思想,”所以說說法離開第一義谛不名說法,離開了緣起因果也不名說法,所以佛法一定離不開體相用,因緣果,事理。法有八個角度,一個人他會說法,剖析一件事情一定不能離開這八個角度說法,體相用,不能離開因緣果,不能離開理事,理事是一對,體相用是一體叁面的,因緣果是即因,即緣,即果,因就是緣就是果一體叁面的,底下,第一義谛,乃一代聖教之核心思想,“離染還淨”離開了汙染回到原來的清淨,“明徹自心之最上乘法,”離開一切雜染回複到清淨明徹自心最上乘法,“亦即般若真智”“爲究竟了義之道,”了義是對不了義說的,了義是實教不是權教,不了義是權教,方便。所以了義叫做究竟,究竟就是了義,了義就是究竟。不是善巧方便的,善巧方便叫做不了義不究竟,“顯密宗教一切法門,”顯教,密教的一切法門,“皆入第一義”說法離第一義谛不名說法。“蓋同以見性爲歸,”因爲見性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見性,“離第一義谛,即非究竟,茲爲聖智的自證,”自證的中間寫一個內,自內證,茲爲聖人的智慧這是自己內在證悟的境界,自證就是自內證的功夫,我們所謂的開悟只有自己知道,這個聖智的自內證“與宏願攝持的他力,”就是諸佛菩薩的加被,大家要法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諸佛菩薩都發那麼大的宏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藥師佛發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也發了十六個大願,所以說人家都發了那麼大願,有時候我們想一想人家地藏菩薩都發那麼大的願,有時候想一想我們同學講的,我們在南普陀的時候有時侯法師會開玩笑,地獄,地獄有地藏王菩薩我們要發什麼願,我們又不比他行,地獄我們不用去, 如果救苦救難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都要靠他了,我們還發這個願,笑死人了,極樂世界宇宙當中最好的科學最發達的國家,阿彌陀佛願力弘深,我們也無須再造個極樂世界,這樣也不用了,算一算都不需要我們了,算一算都被人家包走了,我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所以說我們照念就好,照念就好,看你要發什麼樣的願,發觀世音菩薩的願,照觀世音菩薩的願照念就好,師父,你發什麼願,不曉得,到現在還沒有,我沒有發什麼願那,我南普陀也受那個法師影響,真的,地獄地藏王菩薩去,救苦救難觀世音,消災藥師佛,說法釋迦牟尼佛,密宗大日如來,大家都把願發光了,講起來我們好象是多余的也不曉得要做什麼,我們一天沒睡覺就牙齒痛了,還有辦法下地獄救度衆生,愛說笑,所以盡心盡力的去做就好了,我們看到那種佛菩薩發的那個大願實在是不得了,真的是嚇死人了,對不對?象我們去打佛七,那個陳文宗說:我來這裏發願,我發願七天不洗澡,睡在他身邊臭得要死。我說:文宗,你發這個願很臭,又不能講話,打佛七又拜佛一天拜一千拜,煮雲法師的佛七又是無比的嚴格,都流汗,發願七天不洗澡,這也很不簡單。。所以佛菩薩的願力實在不可思議,“應具的認識及理路,”我們要有的認識及理路,“作簡略而具體的闡明起見,”具體的闡明起見,“爰”于是乎“集經教要妙,”要就是重點,妙,不可思議的教理,教法,于是就集合了經教的要妙,“及古今賢哲法語,”“撮其樞要,”樞紐,最重要的樞紐,撮就是撿擇,最重要的“以說明一般原則,”撿擇這個最重要的一般原則,否則叁藏十二部經典那麼多,你沒有把這個重要的原則擬出來你怎麼修持。所以它這後面就等于修行的公式,按照這樣公式去用功就一定成就。
“首節總說般若的義趣,般若是諸佛之母,所以第一個首重智慧,學佛第一個要學智慧,有智慧的人不可能受到任何外在的影響,有智慧的人他心靜到了極點了,他才不會這麼簡單就被人家洗腦退道心了,沒那麼容易的,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什麼境界來都是唯心所造,依法不依人,法在內心生根你動不了他,他堅持的原則一直到他成佛不改變的,“于爲分說一般原則,”般若是一切修行的根本,義趣就是義理跟趣向,第一節總說般若智慧,他的義理跟趣向,般若說完了其他講一般的原則,“亦是見性要義,”見到不生不滅重要的義理。“亦爲構成離言妙旨的公式,”因爲語言那是假相是符號,佛陀的內心的深處就叫做妙旨,妙旨就是佛心,我們要體悟是體悟到佛的那顆心。而並不是在語言裏面打轉,所以透過語言讓我們慢慢去體會那種佛法的妙,所以構成離言妙旨的公式,不可以在語言裏面打轉,要深深去體會那種不可思議的佛教的義理,佛的心是什麼。“亦爲各宗通途。”哪一宗統統要見性,哪一宗統統要離言,哪一宗都這樣子,“蓋融貫多義,方能通達一義,”多義就是多個角度,你要融通貫攝種種的角度,才能夠通達一個法,所以法是圓融的,各個角度都可以解釋,可以存在的,“既深入一義,亦就統攝多義,”譬如說空義,那就什麼法統統存在,譬如說緣起義,那什麼法統統不離開緣起,講到理離不開種種的事,講到事離不開種種的理,你講到體相用,體的道理,相用就義就跑出來,講到因,緣跟果一定存在,所以一義就攝多義,末節說穩當的保險的具異,具異就是特別,義就是特別,特別的“方便的速疾成就的淨土法門,”最後一節就是穩當的保險,人家現在投保險,投保險,我告訴你修行你要投個保險,投什麼保險呢?投淨土法門,這個叫做保險,來買一個保險,人壽保險公司,是不是,我這裏是淨土保險公司。你只要按照淨土法門,信願行叁資糧具足,個個往生,一…
《宇宙萬有本體論(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