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深化全球倫理的理據。在此,我們融合並承續各家研究,從自性清淨心的角度出發,回應並深化全球倫理的理論實質。
首先,關于全球倫理“金科玉律”的根源問題。自性清淨心與代表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著怎樣的會通呢?或者,自性清淨心如何能爲金律奠定更深層的基礎?以《央掘魔羅經》的經文爲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一切衆生界是一界故,諸佛離殺生耶?佛言如是,世間殺生,如人自殺,殺自界故。……一切衆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複次文殊師利!一切衆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22]
此段主旨說明依據“一界”理論之故,而有“斷殺禁肉”之倫理實踐。重點在于,因爲一切衆生皆有自性清淨心,“以一切衆生界是一界故”,諸佛遠離殺生之業。從這個觀點看待世間殺業,就會發現凡夫的生命存在是相當荒謬的。因爲不如實知“一切衆生界即是一界”的道理,五濁惡世不斷發生大如戰爭、小到謀害屠宰等種種殺業;因爲不如實知一切衆生皆具自性清淨心的道理,世間衆生相互對立、仇恨排斥,進而彼此殘害。反之,如果體悟了自性清淨心的普遍性,世人必能領會出“世間殺業,如人自殺”的荒誕無理,進而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另外,不殺生的根本原因則在于“一切衆生界、我(佛)界,即是一界”。依于生佛不二、心性本具的理性思維,衆生界與如來界因著清淨心而呈現出同體之性,既然同體,便無任何理由作爲殺生食肉的可能依據,猶如鮮有人會割自身之肉,自煮、自食一般。由此論點看來,“衆生皆有佛性”之理豈不是深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金科玉律”最佳的理論依據嗎?
不只限于“金科玉律”,清淨心的特質更能擴而運用到全球倫理的四項准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的四戒)之中,使其獲得更深層的價值,這點藉由闡發禅宗“一心戒”的義理,表現得尤爲明顯。
所謂“一心戒”者,指“禅門所傳之戒律,又稱達磨一心戒、達磨一乘戒。……禅戒之由來,以《梵網經》爲開端,具體內容則系根據達磨之一心戒文”[23]。此“一心戒文”以菩薩十重禁戒爲本,在僧衆傳授叁壇大戒時的新戒手冊裏有所記載,其具體的內容是:
一、于自性靈覺常住法中,不生斷滅之見,名不殺生;
二、于自性靈覺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盜;
叁、于自性靈覺無著法中,不生愛著之見,名不淫欲;
四、于自性靈覺不可說法中,不說一字,名不妄語。[24]
此即“心地法門”,完全以心地爲基,開展出各種戒律法相。細而論之,則是以“體”、“相”、“用”、“名”等四方面呈顯者。首先,每一段之“自性靈覺”,即是自性清淨之心體,此心體一方面空無一物,寂然無爲,不過在另一方面,卻有著不空的清淨功德,有著無量的解脫性質,並化現成爲種種功德法相,例如此心具足“常住法相”、“不可得法相”、“無著法相”、“不可說法相”等等。其次,人人皆具有此心,且了解了此心的特質之後,就應該依循此心的特質而行事,作爲日常生活身口意叁業的指導原則,而既然此“自性靈覺”是以“常住法”爲其特征的,故而在實踐之用上,吾人便不應生起種種“斷滅之見”乃至發之于口,形之于身。至此,以心爲基,開展了戒法的“體、相、用”叁大層面之後,最終便以一稱號定義,名之爲“不殺生”。一戒如是,十重禁戒亦然,乃至無盡戒品亦皆如此流出。是可知,一切外在有相的戒法律則,其最根源的基礎必立于這念清淨心之上,歸納而言即六祖大師所說“心地無非自性戒”一句,“心地”爲體,“無非”爲相(本性無非)亦爲用(依相起用),“自性戒”則表名稱,此乃“一心戒”之根本大義。實際應用方面,再舉《央掘魔羅經》所說爲例:
佛告央掘魔羅:勿作是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一切男子皆爲兄弟,一切女人皆爲姊妹。……女有佛藏,男亦如是。雲何一性而自染著?以一性故,是故如來淨修梵行。[25]
不邪淫(或者保持男女正常關系)的戒律學有其深刻的基礎,從“女有佛藏,男亦如是”一語,我們不但了解不論男女皆具自性清淨心之理,更重要的,這句話其實意謂“佛性如來藏”非女非男,而僅是“一性”。就此自性清淨心之非男非女而言,便顯示出此心性之“不二中道”的特質。欲界衆生之中,非男即女,然而一切衆生卻又同具非男非女的清淨心,此二者交集之下,只能得出“雲何一性而自染著”的戒律學勸勉。此一段經文無疑是“于自性靈覺無著法中,不生愛著之見,名不淫欲”的最佳闡釋。
行文至此,以“一心戒”之理對比于孔漢思所主張的全球倫理“四項必要的准則”——“對于非暴力文化與尊重生命的許諾、對于團結文化與公正經濟秩序的許諾、對于包容文化和真誠生活的許諾、對于平等權利文化和男女夥伴關系的許諾”,我們能夠很清楚的了解以自性清淨心的“基礎性”深化全球倫理“四項准則”根源問題的成果了——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淨心,本質上沒有斷滅之性,故而能從根本上破除人們錯誤的斷滅觀念,後者是造成種種暴力殺害事件的潛在原因;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淨心,本質上無一法可得,皆自圓滿,故而能根本破除人們有所貪得的想法,後者是形成偷盜豪奪的不義淵薮;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淨心,本質上超越一切語言文字,而爲一切心靈溝通的起點,若有此認知和共識,對話者必能相互尊重、彼此信賴,進而開出包容的文化與真誠的生活;最後,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淨心,本質上沒有男女之分,若能以此作爲奠定兩性平等的基礎,不致因男女表象的差異産生種種歧視,便能從根本上建立男女平等的關系。總的來說,禅宗心性論思想對于全球倫理理論的基礎性深化,起到了相當明確、關鍵的作用,而回應方立天所提出的問題“佛教倫理的哲學基礎所包含的思想是否可以作爲構想世界倫理的重要思路?”我們可以說,以自性清淨心爲代表的禅宗思想是足以成爲當代全球倫理一項重要的思想資源的,可爲世界人類作出安定、和平的貢獻。至于如何將此資源發揮極致,以利于與當代思潮進行對話接軌,則相當值得教界與學界未來不斷地努力耕耘、持續探索下去。
【注釋】
[1]漢斯·昆著,周藝譯:《世界倫理構想》,〈前言〉第3頁,北京:叁聯書店,2002年。
[2]孔漢思、庫雪爾編,何麗霞譯:《全球倫理》,第80頁,臺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
[3]同[1]第4頁。
[4]詳細內容可參見孔漢思、庫雪爾編,何麗霞譯:《全球倫理》,第37—43頁,以及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第16—22頁,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1年。
[5]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15。
[6]同[2]第45—48頁。
[7]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p10。張禹東認爲宗教本身同時具有“倫理性特征”和“普世性特征”,這使得全球倫理以宗教爲基礎成爲可能,見其文《現代普世倫理籲求與多元宗教對話》,《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2期,第79頁。
[8]漢斯·昆著,周藝譯:《世界倫理構想》,第72—78頁。
[9]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p16.
[10]漢斯·昆:《世界倫理構想》,第76頁。與孔漢思一起大力推動全球倫理的史威德勒(L. Swidler)從14種不同宗教、哲學、文化領域中,列舉出了相類的金律條目出來,詳見L. Swidler ed., For All Life: Toward a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a Global Ethic, (Ashland: White Cloud Press, 1999), pp.19—21.
[11] 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pp.17—25.
[12]見劉述先之文《從當代新儒家觀點看世界倫理》,收錄于其著《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第55—85頁。
[13] 倪梁康 : 《全球倫理的基礎——儒家文化傳統問題與金規則》,《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第13—19頁。
[14]王月清:《論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普門學報》第7期,第13—27頁,2002年1月。
[15]李書有:《全球倫理與佛教倫理的趨同性》,《探索與爭鳴》,第27—29頁,2000年4月。
[16]萬俊人:《尋求普世倫理》,第10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1年。
[17] 賴賢宗 : 《佛教诠釋學》,第149—190頁,臺北:新文豐出版,2003年。
[18]黃偉雄:《佛教倫理與道德普遍律》,收錄于《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第467—478頁,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19]方立天:《中國佛教倫理及現代意義》,收錄于《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當代宗教的發展趨勢》,第175—224頁,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董群:《禅宗倫理》,第96—97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方立天:《佛教哲學與世界倫理構想》,《法音》,2002年第3期,第9頁。
[21]Chung Ok Lee,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a Global Ethic Declaration,” in L. Swidler ed., For All Life: Toward a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a Global Ethic, p182.
[22]《大正藏》冊2,頁540c。《央掘魔羅經》爲印度如來藏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23]《佛光大辭典》下冊,第6454頁。
[24]《如來叁壇大戒新戒手冊》,目次前頁,南投:中臺山佛教基金會,1998年。其余各條戒文是:五、于自性靈覺本來清淨法中,不生無明,名不飲酒。六、于自性靈覺無過患法中,不說過罪,名不說過。七、于自性靈覺平等法中,不說自他,名不自贊毀他。八、于自性靈覺真如周遍法中,不生一相悭執,名不悭貪。九、于自性靈覺無我法中,不計實我,名不瞋恚。十、于自性靈覺一如法中,不起生佛二見,名不謗叁寶。
[25]《大正藏》冊2 ,頁540ab。
《全球倫理與禅宗對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