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全球伦理与禅宗对话▪P2

  ..续本文上一页性深化全球伦理的理据。在此,我们融合并承续各家研究,从自性清净心的角度出发,回应并深化全球伦理的理论实质。

  首先,关于全球伦理“金科玉律”的根源问题。自性清净心与代表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怎样的会通呢?或者,自性清净心如何能为金律奠定更深层的基础?以《央掘魔罗经》的经文为例: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以一切众生界是一界故,诸佛离杀生耶?佛言如是,世间杀生,如人自杀,杀自界故。……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22]

  此段主旨说明依据“一界”理论之故,而有“断杀禁肉”之伦理实践。重点在于,因为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清净心,“以一切众生界是一界故”,诸佛远离杀生之业。从这个观点看待世间杀业,就会发现凡夫的生命存在是相当荒谬的。因为不如实知“一切众生界即是一界”的道理,五浊恶世不断发生大如战争、小到谋害屠宰等种种杀业;因为不如实知一切众生皆具自性清净心的道理,世间众生相互对立、仇恨排斥,进而彼此残害。反之,如果体悟了自性清净心的普遍性,世人必能领会出“世间杀业,如人自杀”的荒诞无理,进而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另外,不杀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一切众生界、我(佛)界,即是一界”。依于生佛不二、心性本具的理性思维,众生界与如来界因着清净心而呈现出同体之性,既然同体,便无任何理由作为杀生食肉的可能依据,犹如鲜有人会割自身之肉,自煮、自食一般。由此论点看来,“众生皆有佛性”之理岂不是深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金科玉律”最佳的理论依据吗?

  不只限于“金科玉律”,清净心的特质更能扩而运用到全球伦理的四项准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的四戒)之中,使其获得更深层的价值,这点藉由阐发禅宗“一心戒”的义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谓“一心戒”者,指“禅门所传之戒律,又称达磨一心戒、达磨一乘戒。……禅戒之由来,以《梵网经》为开端,具体内容则系根据达磨之一心戒文”[23]。此“一心戒文”以菩萨十重禁戒为本,在僧众传授三坛大戒时的新戒手册里有所记载,其具体的内容是:

  一、于自性灵觉常住法中,不生断灭之见,名不杀生;

  二、于自性灵觉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盗;

  三、于自性灵觉无着法中,不生爱着之见,名不淫欲;

  四、于自性灵觉不可说法中,不说一字,名不妄语。[24]

  此即“心地法门”,完全以心地为基,开展出各种戒律法相。细而论之,则是以“体”、“相”、“用”、“名”等四方面呈显者。首先,每一段之“自性灵觉”,即是自性清净之心体,此心体一方面空无一物,寂然无为,不过在另一方面,却有着不空的清净功德,有着无量的解脱性质,并化现成为种种功德法相,例如此心具足“常住法相”、“不可得法相”、“无着法相”、“不可说法相”等等。其次,人人皆具有此心,且了解了此心的特质之后,就应该依循此心的特质而行事,作为日常生活身口意三业的指导原则,而既然此“自性灵觉”是以“常住法”为其特征的,故而在实践之用上,吾人便不应生起种种“断灭之见”乃至发之于口,形之于身。至此,以心为基,开展了戒法的“体、相、用”三大层面之后,最终便以一称号定义,名之为“不杀生”。一戒如是,十重禁戒亦然,乃至无尽戒品亦皆如此流出。是可知,一切外在有相的戒法律则,其最根源的基础必立于这念清净心之上,归纳而言即六祖大师所说“心地无非自性戒”一句,“心地”为体,“无非”为相(本性无非)亦为用(依相起用),“自性戒”则表名称,此乃“一心戒”之根本大义。实际应用方面,再举《央掘魔罗经》所说为例:

  佛告央掘魔罗:勿作是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一切男子皆为兄弟,一切女人皆为姊妹。……女有佛藏,男亦如是。云何一性而自染着?以一性故,是故如来净修梵行。[25]

  不邪淫(或者保持男女正常关系)的戒律学有其深刻的基础,从“女有佛藏,男亦如是”一语,我们不但了解不论男女皆具自性清净心之理,更重要的,这句话其实意谓“佛性如来藏”非女非男,而仅是“一性”。就此自性清净心之非男非女而言,便显示出此心性之“不二中道”的特质。欲界众生之中,非男即女,然而一切众生却又同具非男非女的清净心,此二者交集之下,只能得出“云何一性而自染着”的戒律学劝勉。此一段经文无疑是“于自性灵觉无着法中,不生爱着之见,名不淫欲”的最佳阐释。

  行文至此,以“一心戒”之理对比于孔汉思所主张的全球伦理“四项必要的准则”——“对于非暴力文化与尊重生命的许诺、对于团结文化与公正经济秩序的许诺、对于包容文化和真诚生活的许诺、对于平等权利文化和男女伙伴关系的许诺”,我们能够很清楚的了解以自性清净心的“基础性”深化全球伦理“四项准则”根源问题的成果了——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净心,本质上没有断灭之性,故而能从根本上破除人们错误的断灭观念,后者是造成种种暴力杀害事件的潜在原因;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净心,本质上无一法可得,皆自圆满,故而能根本破除人们有所贪得的想法,后者是形成偷盗豪夺的不义渊薮;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净心,本质上超越一切语言文字,而为一切心灵沟通的起点,若有此认知和共识,对话者必能相互尊重、彼此信赖,进而开出包容的文化与真诚的生活;最后,由于人人同具的自性清净心,本质上没有男女之分,若能以此作为奠定两性平等的基础,不致因男女表象的差异产生种种歧视,便能从根本上建立男女平等的关系。总的来说,禅宗心性论思想对于全球伦理理论的基础性深化,起到了相当明确、关键的作用,而回应方立天所提出的问题“佛教伦理的哲学基础所包含的思想是否可以作为构想世界伦理的重要思路?”我们可以说,以自性清净心为代表的禅宗思想是足以成为当代全球伦理一项重要的思想资源的,可为世界人类作出安定、和平的贡献。至于如何将此资源发挥极致,以利于与当代思潮进行对话接轨,则相当值得教界与学界未来不断地努力耕耘、持续探索下去。

  【注释】

  [1]汉斯·昆著,周艺译:《世界伦理构想》,〈前言〉第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2]孔汉思、库雪尔编,何丽霞译:《全球伦理》,第80页,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

  [3]同[1]第4页。

  [4]详细内容可参见孔汉思、库雪尔编,何丽霞译:《全球伦理》,第37—43页,以及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第16—22页,台北:立绪文化事业,2001年。

  [5]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15。

  [6]同[2]第45—48页。

  [7]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p10。张禹东认为宗教本身同时具有“伦理性特征”和“普世性特征”,这使得全球伦理以宗教为基础成为可能,见其文《现代普世伦理吁求与多元宗教对话》,《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79页。

  [8]汉斯·昆著,周艺译:《世界伦理构想》,第72—78页。

  [9]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p16.

  [10]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第76页。与孔汉思一起大力推动全球伦理的史威德勒(L. Swidler)从14种不同宗教、哲学、文化领域中,列举出了相类的金律条目出来,详见L. Swidler ed., For All Life: Toward a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a Global Ethic, (Ashland: White Cloud Press, 1999), pp.19—21.

  [11] Hans Küng, ed., Yes to a Global Ethic, pp.17—25.

  [12]见刘述先之文《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收录于其著《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第55—85页。

  [13] 倪梁康 : 《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3—19页。

  [14]王月清:《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普门学报》第7期,第13—27页,2002年1月。

  [15]李书有:《全球伦理与佛教伦理的趋同性》,《探索与争鸣》,第27—29页,2000年4月。

  [16]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第10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

  [17] 赖贤宗 : 《佛教诠释学》,第149—190页,台北:新文丰出版,2003年。

  [18]黄伟雄:《佛教伦理与道德普遍律》,收录于《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第467—478页,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19]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及现代意义》,收录于《199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当代宗教的发展趋势》,第175—224页,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董群:《禅宗伦理》,第96—97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方立天:《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法音》,2002年第3期,第9页。

  [21]Chung Ok Lee,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a Global Ethic Declaration,” in L. Swidler ed., For All Life: Toward a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a Global Ethic, p182.

  [22]《大正藏》册2,页540c。《央掘魔罗经》为印度如来藏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23]《佛光大辞典》下册,第6454页。

  [24]《如来三坛大戒新戒手册》,目次前页,南投:中台山佛教基金会,1998年。其余各条戒文是:五、于自性灵觉本来清净法中,不生无明,名不饮酒。六、于自性灵觉无过患法中,不说过罪,名不说过。七、于自性灵觉平等法中,不说自他,名不自赞毁他。八、于自性灵觉真如周遍法中,不生一相悭执,名不悭贪。九、于自性灵觉无我法中,不计实我,名不瞋恚。十、于自性灵觉一如法中,不起生佛二见,名不谤三宝。

  [25]《大正藏》册2 ,页540ab。

  

  

《全球伦理与禅宗对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