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自他對立割裂,再要想認識法界“整體”,既如入海算沙,如古人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小結]
一、多分別是人心的設施,並非隨順實相之說。法界顯現生動而無法割裂,觀待爲各個諸法,則其相本無,非實有。
第二條 緣起的內容
第一款 正破法
第一項 出體總非
問:經中廣說緣起能有苦果,諸傳教者亦說一心中有及多心有。
答:緣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于一心多心,是皆不應理。(八)
經說十二緣起有苦果者,此即無生,以于一心中有、多心中有不應理故。何則?若一心者,則因果俱生;若多心者,則前支已滅,應非後支之因。俱非理故,緣起即無生也。
攝曰:十二有支苦不生, 一心、多心俱過故,一心因果應俱起,多心前支非後因。
本頌八: 緣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
于一心多心,是皆不應理。
[釋名]
十二支:又稱十二支緣起法,爲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緣:十二支中,緣爲引發,誘導,導致生起等義。
[分析]
十二支因緣是佛法講緣起的重要部分,與側重分析外境事物不同,十二支側重從心念活動的各個層面講述執著的集聚過程與相應的內心感受。
此處一心作一念解。當時,一般認爲思維感受等內心活動是由一念接一念的心念構成的,如同珠串。這種認識至今仍被廣泛接受,成例隨手可得,比如“念念不忘”。更有甚者,居然以“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中間是”爲究竟教法。這樣的認識背景下,十二支相互獨立,苦于愛取支後明顯現起。則此頌成爲頌六的特例——從通用的諸法因果關系,具體到心念上的苦因苦果。龍樹用類同頌六的方法提出質疑:如果苦的因跟苦的果是在同一念裏,那麼因果同時,因中已有完整的果,即同頌六所破斥;如果苦果與苦因是在不同念裏,則果在因後,也同頌六中所破斥。
有些近代西方作者不能理解龍樹所破的目標,無法理解龍樹這種破斥方式所隱含針對的錯見,居然認爲龍樹菩薩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詭辯家之一”。
從頌六的討論可知,苦的非獨立、無生,同樣可以很容易地由觀待緣起與割裂諸法執爲獨立加以說明,只是這裏觀待與割裂的對象是人自身的內心活動。
[小結]
于法界先觀待自我與外境爲二,繼而橫向(類似空間)觀待割裂外境爲各個獨立事物,同時縱向(類似時間)觀待割裂爲不相際之過去、現在、未來,內心觀待割裂爲相近而不相接的心念串,心念變異觀待割裂爲不同的十二支,于是法界本來之活力,少分被觀待爲自我之主動能力,其余則被觀待爲外境諸法之變異,進一步割裂爲生、住、滅。如此等等均是執著串習之扭曲,皆非正理。
第二項 明義別釋
第一目 緣起即相待
何故無生?以諸緣起因無明生,佛說無明緣顛倒起,而彼顛倒自性空故。何以故?
非常非無常,亦非我無我,淨不淨苦樂,是故無顛倒。(九)
言無常者,謂非有常;常若無者,即無能治之無常。余叁亦爾,故無顛倒。
本頌九: 非常非無常,亦非我無我,
淨不淨苦樂,是故無顛倒。
[分析]
在否定恒常的真實性而說緣起、無常、無有自性,在否定主宰之我的真實性而說無我之後,龍樹菩薩相當仔細地做了防護。因爲有的讀者在經過這些破斥後,會落到另一邊,認爲有個“無常”,有個“無我”;另一些讀者會誤以爲眼前的這些事物,都是完全無所依托的空幻,而試圖尋求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真空境界”;第叁類人會誤解爲“什麼都是沒有的,所以做什麼都無所謂”。這裏龍樹指出,作爲與常對立的無常,與我對立的無我,只是對治執著的需要,也都是緣起無性並非實有。只要離開“恒常”、“自我”這樣的錯誤,也就不需有“無常”、“無我”這樣的校正。
複次:
從倒生無明,倒無則不有,以無無明故,行無余亦無。(十)
若無四倒,則無從彼所生之無明;無明無故,則不起諸行;余支亦爾。
攝曰:緣起之首爲無明,無明之因是顛倒;四倒無故無明無,無明無故余亦滅。
本頌十: 從倒生無明,倒無則不有,
以無無明故,行無余亦無。
[釋名]
四倒:于生死之無常無樂無我不淨中,執常樂我淨。
[分析]
無明爲十二支因緣之首,也就是開始。頌文大意爲,如果無明斷了,則十二支後面的都無從升起。對“從倒生無明”一句,在技術上不同意采取這種說法。如果接受無明是從顛倒生,則又可問顛倒從哪裏生,這樣問下去無有窮盡,終究需要在某處截斷。因爲其他佛典都是截斷在無明支。此處不如與其他經論統一,也截斷在無明,而不以倒爲無明之因。
[小結]
無明非有,爲虛擬截斷無限心念之截斷點。繼生之十一支因緣亦非有。若破無明,則不爲十二支因緣流轉之幻相所迷惑。觀待與割裂是多數人誤以爲緣起法有自體有自性之根本處,正確了解觀待與割裂,對認識諸法緣起無自性有極大幫助。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導致不得不截斷無界問題,而對截斷的了解可大大減少對“無明”“無始”等問題的誤解。
第二目 相待即無性
複次:
離行無無明,離無明無行,彼二互爲因,是故無自性。(十一)
自若無自性,雲何能生他,以緣無性故,不能生于他。(十二)
若離諸行,無明則不生;若無無明,亦不生諸行。此二互爲因生故,皆無自性。若自無自性,雲何能生他?是故自體不成之諸緣,非能生他。
攝曰:無明與行互爲因,互因即是無自性,自性且無甯生他,是故諸緣不生法。
本頌十一: 離行無無明,離無明無行,
彼二互爲因,是故無自性。
本頌十二: 自若無自性,雲何能生他,
以緣無性故,不能生于他。
[釋名]
因:因在古語中,非僅“原因”一義,也作“相互作用”解。如用兩木塊互相磨擦叫做“兩木相因”。
[分析]
頌十一是從行與無明相依緣起的角度說明無自性。文義明顯。因如果只作“原因”解,則無明與行互相爲因的說法不合邏輯,說爲互相依賴意義會比較明確。若從觀待緣起的角度來看,一切法輾轉相依,誰離開誰都不行,說相互爲因也勉強能通,只是不符合一般習慣,于名言共許不太隨順。更適當的理解是無明與行相互作用,互相依賴,這是十二支因緣輾轉相生過程中的一部分。從內觀角度而言,無明只是能所對立下的虛擬截斷,本身沒法被觀察,而行是內心活動,理論上屬可觀察,盡管是否能觀察到取決于學人的內觀能力。然而初學禅觀人非常容易帶有自己未曾覺察的錯見,以爲將行止斷下來,則無明可離可破。然而止斷也是心行之一,本身恰是不離行不離無明的。故一般止禅雖然是禅觀訓練的重要基礎,卻不是超越二元對立、超越割裂能所的直接手段。故“離”字雖爲多人誤爲止、斷之意,實際卻並非以止、斷手段所能達成。
頌十二則是總括十二支因緣相生的關系中,並無任何一支有自性。從無明無自性開始,則由無明相生而來的其他十一支也都不可能有自性。如前討論過的,如果經過無量輾轉相生的關系,不能保證所集聚的事物無自性。而十二支因緣卻正是輾轉相生的,所以,要比較嚴謹地說明十二支都無自性,還是通過觀待緣起更通用,更合適。而若要在實踐中現量體會十二支都無自性,則還需要行人具備足夠靈敏與鋒利的自我觀察能力。
[小結]
自無明緣行起十二支,諸支均爲因緣所成,未離觀待割裂,無自性自體,非實有。諸支間相生之說,同理可知非實。
第二款 旁引喻
複次:
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離,亦複非同時;有支亦如是。(十叁)
父非是子,子亦非父,非相離而有,複非同時。如父子不成,十二緣起當知亦爾。
本頌十叁: 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離,
亦複非同時;有支亦如是。
[分析]
這是從相依緣起的角度,用父子之間關系爲例說明因果相續之間的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的特例)。父喻因,子喻果,“即”是一體的意思,離是二者分立的意思。頌十叁表明的,非常類似物理學上的“子彈位置問題”。子彈飛行,每一瞬間與緊鄰的下一瞬間既不可以是同一位置,也不可以是非零距離。若非零距離,子彈就成爲經過“蟲洞”跳出時空,中間有不經過的空間,成爲穿牆過壁的鬼影;若同一位置,則子彈不能移動。這個在千五百年前就爭論不休的著名佯謬“飛矢不動”,在現代科學中早已沒有疑問:瞬間不能緊鄰,也就是說,兩瞬間之間必有第叁瞬間。所以,緊鄰的“下一瞬間”是古時留下的錯誤概念。雖然瞬間不能緊鄰,時間卻是連續的。要比較嚴密地說明這個問題,需要了解數學裏稠密性和緊致性概念,多數人不具備這個知識基礎,故略去。其結論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數軸上沒有不是實數的“空點”存在,任何兩點之間必有第叁點。用到時間上,則是時間流逝沒有空隙,兩瞬間不能緊鄰。
此頌若用于禅修中,對應的問題則是自我感覺的能觀之心與隨心不時生起之心念關系,類同頌中父子。當知心與念非即非離,對滅境滅念或者滅心的追求,無法達成超越能所對立、超越割裂主客的目的。
[小結]
以有支爲例說明十二支之間都是不即不離,不可割裂的相續變化。
複次
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十四)
如夢中實無依境所生之苦、樂,亦無彼所依境。如是因緣所生諸法及所依之緣,悉皆非有。
攝曰:父子即、離與同時,非有有支亦如是;夢境及彼生苦樂,喻緣及法悉非有。
本頌十四: 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
如是…
《七十空性論今诠 第二章 即法破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