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唯識宗的色心關系▪P3

  ..續本文上一頁今乃至盡未來際都存在著,這是因爲除此界有情余報未盡而攝持此界的存在外,同時仍還有更多相續不斷的同業有情從它趣感生到此界來,成爲做此界之相續存在的補充,因而此界能相續存在(例如,據世界人口生死普查統計表明,在世界人口範圍內,每一秒鍾就有千萬人去世,同時又有千萬人的生命誕生,這可算是一個例證)。如此,一批批有情在此界報盡時,隨業趣入它趣(或還趣此界),同時又有一批批它趣有情報盡時,以同業感生此界。如《唯識叁十頌》雲:“由諸業習氣俱,二趣習氣俱,前異熟已盡,複生佘異熱。”由于衆生無盡,生死流轉的不斷循環往複,因而諸趣界皆如此界一樣,就都不會從根本上消滅而會相續存在了。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由此也可見一班。複次,此界由于是有情的共業和別業所感現,前一期有情共(別)業與後一批有情的共(別)業的不同及不斷的交替,因而前一期有情的根身器界與後一期有情的根身器報等諸方面皆是不盡相同的。諸如各自的境遇及壽命不同,所處的社會形態、國土的優劣和社會環境的染淨,氣候條件乃至滄海桑田的變化等等諸方面皆是不相同的。但以唯識觀來看,其皆爲有情業報即業種子現行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如果說其是外在事物自身的變化,也僅僅是相對的隨順世法而言罷了。正如《唯識叁十頌》所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但歸根結底還是“彼依識所變”。現代科學,無論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或宇宙飛船對宏觀宇宙進行探測,還是利用先進的精密儀器對微觀世界的分析,乃至進行科學實驗等等,以唯識學看來,無非是對自己的“既以所變爲自所緣”範圍內的活動。其獲得的真理也只能是相對真理即世俗谛而已。這裏並不否認科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只是從認識角度來看待由兩種不同世界觀而得出兩種不同認識結果的根本所在。

  有情及外界既然是受業力的引發和心的影響,那麼它就必然要受業力即第八阿賴耶識的攝持和製約。因而,阿賴耶識就有了“執持色根”和“執取自體”的意義。所謂執受色根,即是能執受(執持)有情的五色根,仗之無有壞失和一生生存,並且有知覺感受。如果此識不執持諸根,有情生命即告結束和解體。所謂執持白體,即是此阿賴耶識是前一生命與後一生命的相續主體。在結生相續時如此,就是在一期生命中的每一刹那,直到命終,無不執受這名色自體。因爲阿賴耶識中攝受著一期自體的熏習,直到命終,所以也就必然能攝受這一期的名色自體。因此,在有情界的分段生死中,由于一切有情及所依的器報世界,它的成住壞空是受業力限製的,所以有情不得自我主宰。表現在空間上有一定的分量及環境優劣的製約,在時間上有一定階段的存亡。如叁界的欲界、色界的有情衆生,其在空間是有形量的,在時間是有壽量的。無色界的有情是純精神的存在,雖沒有色身與世間的拘礙,而仍然有時間上的限定。如說:無色有頂處,壽命八萬劫。過了八萬劫,仍然要隨業而受生。人類有情如此,而所依的器世間的成住壞空也莫不如此。因其本來就是隨業而産生的。

  由此,來討論阿賴耶識是否是宇宙萬法本原的問題。阿賴耶識雖然能親生諸法,但其並非是宇宙萬法的本原。觀在有許多人認爲此間阿賴耶識是生起宇宙萬法的本原,我認爲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所謂本原,是指産生萬法的根源。在哲學中,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被劃爲唯心主義,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被劃爲唯物主義。主張世界只有一種本原的,叫做一元論。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義的一元論。主張世界上有兩種互不依賴的本原,即精神本原和物質本原的,叫做二元論。

  佛法曆來否認和批判諸法由一因生或無因生,建立了諸法由因緣生的正理。因此,唯識學既不是一元論者,更不屬二元論者,而是佛法的緣起論者。唯識宗賴耶緣起說,就是建立在此緣起理論基礎上的。從前面的論述中已知,阿賴耶識在叁界流轉的大輪回中,只不過起到樞紐承接的作用。正如《唯識叁十頌》所雲:“由諸業習氣俱,二取習氣俱,前異熟已盡,複生余異熟。”在這樣一個無盡的流轉中,阿賴耶識並非是生起宇宙萬法的開端。因此,不屬一因生萬法。今生的異熟識雖能親生諸法,但它還是要依靠前一異熟現行的諸法爲種子來充實自體,即攝持種子,方有今生諸法現行之可能。因此,阿賴耶識並非是無源之水。更進一步說,今生的異熟識其本身都是前業種的産物。所以,阿賴耶識與萬法是有相互依存又相互統一的緣起關系的。此如《攝大乘論》所說:“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更互爲因。雲何可見

  譬如明燈,焰柱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爲因道理亦爾。”⒃象如此互爲因果方能並存的事物,如果人爲地把兩者即把阿賴耶識與所現之外境渚法強硬地割裂開來,強調任何一方爲宇宙萬法的本原都將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因爲這不符合賴耶緣起的道理,緣起之法本來就是無自性的。在“無始進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⒄的這首偈頌中,阿賴耶識雖然說是無始以來的一切諸法所依之因,但是此頌說的是“無始”。無始即是沒有初際,因此阿賴耶識就不是生起宇宙萬法的開端,所以不屬第一因,其所攝持的法爾木有之種子亦隨之不爲第一因了。其次,如果說阿賴耶識爲萬法的本原,那麼宇宙萬法將有無數本原,因爲每一有情皆有一阿賴耶識。這樣,唯識學不僅成爲多元論者,還將犯無窮之過失。可見,阿賴耶識爲宇宙本原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因此,諸法皆由八識變現,但又不等同說是萬法的本原,這是不相矛盾的。

  進而,再來論色(物質)與心(精神)誰爲第一性的問題。這本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曾是用來劃分唯物與唯心哲學的尺碼。早在我國南朝時期,這個問題曾是當時學術界爭論的熱題。範缜的《神滅論》即于此時産生。他認爲,人的精神是依賴于肉體的。人的肉休與精神的關系,就如同刀與刃的關系,無刀則無刃。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觀點。這裏並不想評其是非,只是以唯識學思想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此問題可分兩方面來講:一、器世間的情況,二、非器世間的情況。

  先說第一種情況。我們現在的正、依二報皆是酬于前世業力的異熟果報。當我們從出生的那天起,自己的根身及依持的器界是同時俱足的,在此大前提下,同時才有識的了別作用。此如論雲,“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種及根身,外變爲器,即以所變爲自所緣,行相杖之而得起故。”⒅可見,在器世間中,有情的精神(心識)與物質(色法)是同時並存門,決無先後之分。由此向前追溯至無始是如此,向後推至未來也莫不如此。阿賴耶識與諸法如同蘆束互依不倒的互力因果關系,就決定了物質(色法)與精神(心法),誰爲第一性的問題是不可劃分的。現在世間哲學一般只講到第六意與外界的關系,並且認定外界是客觀實在的。如此認識二者的關系,就失去了象上述第八識親生諸法的這樣一個大前提,這就必然會産生誰爲第一性的或更多性的問題。而唯識學則談到了七、八兩識,認識到八識與外境的關系爲能變與所變的關系,能變與所變同時共存,因而就不會産生誰爲第一性的問題。由此可兄,産生兩者不同見解的根源,在于世界觀的不同。因而,二者在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及所得出的結論等等也必不相同。這是不可調和的原則問題,只能是分道揚镳各倡其說。

  非器世間的情況,是指一類有情由業力而感現的特殊境界。加五色界的有情便屬這種情形。此界有情沒有色身與器界,屬純精神勢能的存在,是修無色定而感得的果報。其壽命很長。加說:無色有頂處,壽命八萬劫。在此段時間內,其精神與所依的無色界同時共存,待業報盡寸,仍隨業趣生。在這裏,精神確實可以顯出不依賴物質的根身而存在的特性。但是,不能就此而說精神是第一性的。因爲此界有情的精神雖不依根身而存,但畢竟還有無色之依報隨從。我們可以將此看做爲無色種子的現行。因爲此界有情在因地修無色定時就種下了種子,並由此而感現了這種境界。因此,二者仍是前世業報的産物。無色界雖無質礙,但非同聖境之真如寂滅。不是解脫境界,因此,佛法才把無色界連同其它兩界即欲界和色界都定爲有情生死的流轉範圍。因而,此如同器世界的道理一樣,也是不能劃分物質(色法)與精神(心法)誰爲第一性的。

  從上述的兩種情況來看,在叁界範圍內,有情的正依二報總是同時共存的,也是相互依賴的。阿賴耶識與宇宙萬法的關系則表現爲“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⑩的關系。這就決定了不能劃分誰爲第一性的性質。這也充分體現了緣起法無自性的特色。在叁界內不能劃分,在聖境是離言絕相的絕待真如,更無虛妄劃分之必要。在叁界中,既然色心共存,那麼唯識學爲什麼強調“唯心”而不“唯色”呢

  

  唯識學強調唯識而不唯色的本質義,即宗旨在于顯“唯識性”而不在于“唯識相”。外境皆是唯識所變,即是叁能變的變現。其所變的萬法是虛幻不實的。從上述可知,宇宙諸法雖然在整體及時間上來說似乎長期存在,其實際上只不過是相對于衆生的業力分段相續而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是由于衆生的虛妄心而産生以外的虛幻境。從因地上講,有情衆生從無始以來,心識上就橫執著所謂實我和實法的東西。由此,便從無始以來,心識中就熏習成我法計執的潛勢力,由此潛勢力,到了果地諸法現起的時候,那些似我似法的相見也就現起。但是,由于無始俱,生而來的我法計執勢力,不容心識有自覺的力,來認清似我似法的見相是自識所變,固執地執爲實我實法。正因如此,在叁界內,有情的心識與所緣的非外似外,非色似色的虛幻之境總是相互依存形影…

《論唯識宗的色心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