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叁性

  略論叁性

  達義

  閩南佛學

  叁自性的理論是法相唯識學要旨之一。在唯識學的典籍中隨處可見,無論是《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還是《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都廣談斯旨。作爲一位初學法相唯識學的人來說,首先必須對叁自性的概念有明確的認識。它是佛法的全體,反映了宇宙萬有的諸法實相,闡明了世間的一切萬法是有爲是無爲,是雜染是清淨,是心法是色法都分析得十分詳細。我們修持佛法的人哪些該修、該斷、該證都要通過叁自性的理論來加以抉擇。

  叁自性不但是唯識宗的要旨,同時也是釋尊一代時教的基本理論。它可以來抉擇大乘叁宗的佛法。空宗偏于遍計執的遣除,有宗重于明依他起,性宗特別強調圓成實的理智。叁宗重點雖有差異,但都合乎叁自性的原則,所以佛法畢竟還是佛法。叁自性是在一法上的叁種看法。它與叁法印也可以相融,清行無常類似依他起,諸法無我類似遍計執,涅槃寂靜類似圓成實,不過唯識學是以依他起而貫掇遍計、圓成的。在依他起上執就是偏計,若悟到我法二空便是圓成。性、空宗是以諸法無常爲中心,因爲它重要在于明空。故此修學佛法的人應細心體察叁自性。本文將略述叁白性叁無性,最後顯示叁性的中道義。

  叁自性在唯識學的典籍中,雖然說隨處可見,但限于當時諸譯師的風格不同,譯出來就有其不同的含義。梁朝真谛所譯的《叁無性論》雲:

  “一切諸法,不出叁性,一分別性,二依他性,叁真實性。分別性

  者,謂名言所顯自性,即是塵識分,依他起者,渭依因依緣顯法自性,即亂識分,依因內根緣內塵起故;真實性者,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別依他兩

  性,如如者即是兩性無所有。分別性以無體相故無所有,依他性以無生故

  爲無所有,此一無所有,皆無變異,故言如如”。

  然而,玄奘法師所譯的《顯揚聖教論》則雲:

  “叁自性者,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

  者,所謂諸法依因言說所計自體。依他起者,所謂諸法依諸因緣所生諸

  體。圓成實者,所謂諸法真如。”

  按以上二家不同之處,主要在真谛則說分別性與依他性都是空的,只有真如實性是有。而玄奘法師則說,遍汁所執是空的,而依圓二性則都是有的。本文依據玄奘法師的論點,把叁自性名義分別解釋。

  一、叁性名義

  (一)遍計執自性。關于遍計執自性與依他圓成的排列次第問題,在《成唯識論》與《攝大乘論》對于叁性的先後排列各不相同。《攝大乘》論先說依他起,其飲談遍計執,最後講圓成實。而《成唯識論》則不然,它把遍計所執居于叁性中之首位,這當然有它的深刻的含義。遍計執者,就是凡夫對因緣所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我法的自性差別,周遍計度,妄執爲實我實法,從而生起種種的雜染。因爲有此周遍計度執著,有情才造種種業,由此可見,遍計執自性是一切有情生死輪回的總根源。

  遍計所執性者,遍是周遍、遍及一切事物。計是計度,即是主觀的分別。所執是指有情對一切法,即衆緣所生的一切性相,執著爲實有自性,而不能看到它的本來面目,憑著主觀的虛妄分別。由于虛妄分別出來的實我實法,計執種種事物的實在性,這就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在自性可分爲叁門來加以說明。

  l、能遍計,這指第六第七兩個識,因爲此二識具有計度分別的條件。《瑜伽師地論》五十一卷說:“意及意故”意識作爲能遍計者有二個條件,一用自己的名言熏習種子。就是說意識能分別時,由此分別而熏成能分別的見識種子;二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種子,指第六意識緣眼等見識及色聲等相識時,因此分別而熏成意識的相識種子。由此二類種子,意識現起的時候,起無邊的行相,對于所緣的諸法,進行分別計度。

  2、所遍計,依《攝大乘論》(所知相分)說,所遍計的自性,就是叁自性中的依他起,因爲這是遍計心等的所緣之境,而此所緣之境必是仗因托緣所生的法。依他起正是遍計心所遍計的所緣法,如《攝大乘論》又說:“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攝論講記》說:“這個所遍計是什麼,能遍計的所緣,都是從種子生起的依他起,因此立依他起爲所遍計。叁性中除依他起外, 其余的遍計執。 圓成實都不能做所遍計。原因是遍計執既不是所緣也不是實法。圓成實是真如實性,爲根本智所緣境而不是遍計心妄執所緣境。

  3、遍計所執,由能遍計之心緣于所遍計的妄境,而這種妄計我法等類,畢竟是迷情所說的幻相,但有假名皆無實義。遍計所執依《攝大乘論》所說有二種,一自性遍計所執,就是遍計諸法的一一自性,如色聲等。二差別遍計所執,就是編計色聲諸法的差別不同的義用。如色聲等的無常義、苦義、空義等。自性遍計,執諸法的自相,差別遍計,執諸法的共相。由遍計諸法的自性及差別,所以有二種遍計所執自性。

  4、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的核心。唯識立宗的主要依據就是以依他起性爲基礎的。因此闡明宇宙諸有爲現象的生起,都依種子識待因緣成熟而變現,建立唯識無境的道理,依他起性與其他宗所說的緣起。從表面上來看,二者好象是一致的,無論是依他起還是緣起都是說明一切法的生起,皆是仗因托緣而有。但是從本質觀之卻大不相同,唯識宗所說的依他起,是說世間的一切客觀事物,都是每個有情的種子識待因緣成熟而變觀,是一切法的主因。而中觀宗的緣起說則不以爲然,認爲世間的一切客觀物質不一定都是唯識所變,只要能産生諸法的條件成熟就可以了。如說一只茶杯,只要有泥土做它的主要條件,再加上人工等做爲它的增上緣就可以産生茶杯出來。由此看來,二者是似同非同的關系。

  依他起性就是依因托緣而生起的一切法。依是依托,他是指衆緣(條件),起是生起。無論是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都是仗因托緣和合而生起的。衆緣有四種,一、因緣,是種子與現行,互相熏習的意思,作爲生果的重要條件。二,增上緣,就是在這一法,增強它的力用,使它生起,沒有障礙。叁、所緣緣,指攀緣的意思oJL,識爲能緣、境界爲所緣,心心所法仗境才能生起,即見相二分,同時起來作爲緣。四、等無間緣,是指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相等,而無間斷。

  世間的一切有爲色法的生起只須因緣和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即須四緣具足。《百法明門論》中衆緣所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還有色心上所設立的不相應行法四位共九十四法都屬于依他起性。這些一切有爲的心,色等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存在,因此皆非固定實有,而是如幻的假有。

  唯識宗的依他起,主要是說明一切法皆不離識。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相續,都是由種子生現行而顯現有爲諸法。反過來說,現行又熏習種子,因此使有情生死輪回無有終期。這主要由二種緣起來顯現,一、分別自性緣起,指由名言種子顯現有爲諸法。名言種子有二種:(一)表義名言,就是能诠表義理的名句文的音聲差別,名句文的聲音本不能夠熏成色心等種,但是因名起種故叫名言種。(二)顯境名言,就是能了別境界的心心所法,即一切七識見分等心。隨著這二種名言所熏的種子,作有爲法生起的各別親因緣,顯有爲諸法。二、分別愛非愛緣起,即是顯示一切有情在叁界六道中,生死死生,如環無端,相續不斷,是由十二因緣因果循環。所謂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按《成唯識論》可以分爲四部分,叁世二重來說明, (一)能引支(過去世)無明、行二支能招引識、名色、六八、觸,受五種果。 (二)所引支(現在世),指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就是本識.內親生來世異熟果攝識等五果,即名言種子。(叁)能生支(現在因),指愛取、有叁支。以上的行業種子和識等名言種子,在八識中要受到潤澤才能現行,如谷子等種子,雖在地中也要受到日光雨露的增上緣,才能生起芽莖,以愛取去刺激六識種子,使得現行,決定有感後世苦果。(四)所生支(未來果),指生、老死二支。這十二因緣由惑起業,又業感苦,展轉循環,無有窮盡。

  依他起性,能被遍計所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所依。若在依他起性上,虛妄分別計度,就名爲遍計所執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了知能所二取是空,由二空所顯的就叫圓成實。如夜間見到一條繩子,若沒有正確的認識清楚,就會誤解成爲一條蛇,這就叫它遍計執,若正確辨認出它是繩子,再進一步推論其繩子是山麻和人工等衆緣和合成的,沒有自性,這就叫它圓成實。故此圓成實和遍計執二者不是離開依他起之外另有自性可得,而是在依他起上,由于正誤的二種分別,故産生迫圓二性。依他起性又被我法二執所依。由于依他起顯現的能取所取境相,而衆生執迷不悟,偏在此二取境上虛妄分別計度,生起了我執法執二種錯誤的執著。

  (叁)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二空所顯的真如而得名的。因爲真如具有圓滿、成就、真實的叁種含義,所以叫做圓戍實。圓滿的意思是顯示此真如體的周追之義,此所以簡別諸法的自相,因爲自相只有限于其法體,真如卻是周遍一切諸法而無所不在,成就是顯示此真如體的離生滅而常住的意思,這是簡別苦及無常的共相。因爲諸法的共相,是無常的演化,不是常住的。真如卻是常住的,沒有生滅變化;真實就是顯示此真如體不是虛謬。這是簡別小乘所說的虛空及外道所計執的我等。因爲他們所計執的,不論是虛空還是我等,都是虛妄錯誤的,不是諸法的實性。真如卻是不虛謬而爲諸法的真實體性。由此叁義、所以稱爲圓成實。又就此圓成實來說,有常無常門及漏無漏門的分別。就常無常門說,則不變常住爲圓成實,生滅無常依他起。就漏無漏門說,則無漏有爲爲圓成實,屬于有漏者則爲雜染依他起…

《略論叁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