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叁性▪P2

  ..續本文上一頁。但無漏有爲主所以稱爲成實的原因,是因爲它的體不是雜染,離子顛倒,故稱真實。因爲它究竟斷染,故稱成就。因爲它遍斷諸染、遍緣諸境,遍緣其如,故稱圓滿,因此叫它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有什麼關系呢?二者是不即不離的關系。所謂的圓成實性,即是在依他起上,不論是在什麼地方,都是恒常的遠離遍計執性,沒有執著,而由我法二空所顯真如爲其自性,即圓成實的依他。二者完全沒有分離,因爲真如就是在依他起上有的,並不是離開依他起而有真如,二者關系非常密切。但是彼此之間也不是即一的。若是即一的話,那麼真如應如依他起一樣有生滅了,依他應象真如一樣是不生滅了。可是事實上,真如是不滅的,依他起是有生滅的,所以二者不是相即。釋迦牟尼佛在表示一切法中有廢诠門與依诠門的二門說法。從廢诠門觀之,這是超絕言慮,不可以言說,就是圓成實都不可說不可說。從依诠門看,如圓成實的內容,則可以用圓滿、成就、真實叁義和六無爲以及七真如等名來陳述其義。前者約真谛而說,後者約俗谛而言。

  二、叁無性名義

  大覺佛陀綜合說明世間的一切有爲無爲諸法,有如上所闡述的叁種自性。但是佛陀在對不同的根機衆生也說明一切諸法都無自性,而一切諸法都無自性的諸法,主要是針對著叁自性而說的。就是依遍計執性,建立相無自性、依依他起性,建立生無自性性、依圓成實性,建立勝義無自性性,故說佛以密意說一切無自性。並非叁性完全沒有。關于叁無性是否了義不了義,近代學者爭論不休。按我的看法,要明白叁性叁無性的真實相,首先應該追究佛陀的密意所在。不要以爲佛陀說一切法無自性,就認爲真的一切法都無自性。在《唯識叁十頌》中有說:“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于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從這幾句話中就可以證明佛陀所說世間一切諸法,都無自性的說教是密意而說,主要是針對叁自性而闡明叁無性的。我們可以從叁無性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叁無性所無的自性,並不是一樣的。在遍計執上說相無自性,在依他起上說生無自性,在圓成實上說勝義無自性。

  以下把叁無性各各所無的自性說明一下。

  (一)相無自性性,是依遍計所執性說的。但爲什麼說遍計執是相無自性呢

  原因在于此遍計執的體相,無論是從那方面來觀察,都是沒有的,譬喻眼中有病所見的空花一樣。空花在明眼人看來確是沒有的,但在眼睛有病的人看來認爲是有,自然是靠不住的。這就表明了遍計所執性,是因爲人們主觀意識的迷情所現出的境界。本來是沒有這樣的真實體相,所以叫它“情有理無”。如《解深密經》說:“此由假名安立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遍計所執之所以名叫遍計所執,而是由“假名安立”說它爲相的。遍計所執之所以又說它是無自性的原因,是由于它不是由“自相安立”而說爲無自性的。因此遍計所執性即“由假名安立”及“非由自相安立”這二個原因,決定它是相無自性性的了。

  (二)生無自性性,是依依他起性說的。然而依什麼道理說依他起是生無自性的呢

  因此依他起性猶如幻師所作的幻事,是假托衆緣而生起的,無有如外道所妄執的諸法自然而生的自然性。所以也就假說它無有自性,並不是說依他起性完全沒有。故《成唯識論》說:“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由此可見,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沒有自性,但是圓成實性作爲依他之體,因此性不是全都無有。就是說生無性,依他起性就是衆因緣聚集和合而産生假法,緣生緣滅,而不是天然的,這就叫“理有情無”。《解深密經》也說:“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從這二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依他起之所以叫做生,是因“依他緣力故有”而說它爲生的,依他起之所以又說他是無自性的道理,是因爲它“非自然有”而說爲無自性的。所以依他起相即“由依他緣力故有”及“非自然有”這二個原因,說明了他是生無自性性的了。

  (叁)勝義無自性性,是依圓戍實性而說的,以何理由說依圓成實性而立勝義無自性呢

  因爲所謂圓成實即是勝義。勝渭無漏智,義謂境界,以無漏智證得的真如,名爲勝義。由于它遠離前面的遍計所執的我法性,約它沒有所執的我法性,所以假說它沒有自性。如《唯識論》雲:“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自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大虛空雖遍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意思是說實性的真如,遠離一切相,我法二執都已遠離。所以說勝義沒有自性。

  從以上所說的叁無自性名義觀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好的結論,佛陀所說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沒有自性的說教,不是他老人家真的否定了—切諸法的自性。真正沒有白性的法只是遍計所執。依他圓成並不是設有自性,但是之所以說它是沒有自性,是因爲依他起沒有自然生性名生無性,並不是沒有自相叫做無自性。圓成實因爲它無法無我性名無自性,也並不是沒有自相叫無自性。

  叁、法相唯識學的中道說

  中道是唯識學上的根本問題之一,但是在唯識經典中對于闡述的中道方法各有不同。有如《辨中邊論》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此論認爲世間的一切法,部是從虛安分別生起的。由虛妄分別生起之所取、能取分別,並不是真實的。因爲離了所取,能取的空性才是實存的。此論又接下說:“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所以萬有諸法,既非空也非有,當然是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唯識叁十論》在顯示中道實相時,也同樣用叁自性來說明,不過《唯識叁十論》在舉叁自性寸,再與叁無性配對闡明諸法的中道實相。因此可以看出《辨中邊論》與《唯識叁十論》的中道說既有相同處,也有異說之地方。今以《唯識叁十論》的中道說加以闡明。

  中道可分爲二門來論述,一是離言中道,是約勝義谛所立諸法實相是廢诠的一實境,無可名言,所以說是無名中道。二是言诠中道,可以分爲叁性對望的中道,和一法中道。叁性對望的中道是說:遍計所執性是理無,所以說是空,依他起性是假有;圓成實性是實有,所以說它是有;非遍有的有,也非遍空的空,非有非無所以說它是中。每一法中都具有叁自性和叁無性的道理,因此在任何一法之中,都能看到它是非有非空之中道妙理。一法中道是說:在遍汁所執上情有故不空,理無故不有:依他起性是假有故不空,實無故不有;圓戍實性是內二空而顯故非有,妙有故非空,在每一性上都表示著中道的意思。叁性對望中道是系列上的中道看法。一法中道是對每一性本身的中道看法。叁性即是一性,一性即是叁性,叁非叁,一非一,叁非一非叁,一非一非叁,故成立一法中道。

  中道是指絕對真理的意思,按《成唯識論》所指的中道是遠離增益損滅二邊主義。也就是說中道是指離開有無二邊的意思。因緣聚集和合所産生的一切萬法,本來是非有非無,不是遍空的“空”,也不是遍有的“有”,遠離了一切有無一異等的妄執。對于中道義本身,卻千萬不能生起執著,這才是離言的真性中道。由離言中道而顯出言诠中道,由言論中道而表示離言中道。如能悟此中道真性的人,就能知道萬法唯識。唯識的“唯”是無體法,“識”是有體法,無體是非有,有體是非空,所以唯識二字,是表示非有非空的中道義。

  這個唯識中道的義理,不但是唯識學的要旨,同時也是佛陀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的本旨所在。我們一切有情在無始以來,因被無明顛倒所覆,沒有智慧洞察唯識中道實相的道理,執著身外之物爲實有,或執著心內法爲無,産生了增益損滅之邪見,而起種種煩惱、所知二種障礙,造種種業,輪回于六道,受生死于叁界中。因此佛陀發大慈悲之心,開演唯識中道義,使衆生明白這中道觀的道理,消除二種障礙,入佛知見,成等正覺。

  綜上所述,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有它的根源,對于這些錯綜複雜,變化莫測的事物,僅以感性去認識它是難以追究其根源。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世間的一切事物,既是有情心識所變又是心識所緣的對象。既然明白此理,那麼若要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就應該首先通達唯識思想的道理。然而,唯識思想對于所表诠的事理,既深奧又廣博,可是略說只有叁自性。叁自性本身就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有爲無爲諸法。這些法歸根結底都是有情心識所轉變,作爲心識所緣的對象。我們凡夫之所以沈論生死,輪回于六道,就是無始以來,一直被無明惑所覆蓋,因此對所見的客觀事物,産生了迷惑,而妄執爲實有實無。殊不知這些幻境都是因緣所生、唯識所現,尤其是人們把自己由五蘊聚成的身體都妄執爲我,而産生種種我見。象這樣的認爲豈不悲哉。因此,造成了我們在衆生本具的清淨真如實體,被一切客塵煩惱所遮蓋,而不能顯現。如摩尼寶珠被汙泥所染,永不見其放光明。如果我們明白萬法唯識的道理,悟入佛之正見。就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心識所變所緣,離識無境,而通達諸法是因緣和合存在的。這因緣本身又是衆緣的和合體,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永遠找不出它的實體出來。經過這樣的次第悟證,就可以直接證悟圓成實性。最後轉八識成四智,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

  

  

《略論叁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