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无漏有为主所以称为成实的原因,是因为它的体不是杂染,离子颠倒,故称真实。因为它究竟断染,故称成就。因为它遍断诸染、遍缘诸境,遍缘其如,故称圆满,因此叫它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有什么关系呢?二者是不即不离的关系。所谓的圆成实性,即是在依他起上,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是恒常的远离遍计执性,没有执着,而由我法二空所显真如为其自性,即圆成实的依他。二者完全没有分离,因为真如就是在依他起上有的,并不是离开依他起而有真如,二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彼此之间也不是即一的。若是即一的话,那么真如应如依他起一样有生灭了,依他应象真如一样是不生灭了。可是事实上,真如是不灭的,依他起是有生灭的,所以二者不是相即。释迦牟尼佛在表示一切法中有废诠门与依诠门的二门说法。从废诠门观之,这是超绝言虑,不可以言说,就是圆成实都不可说不可说。从依诠门看,如圆成实的内容,则可以用圆满、成就、真实三义和六无为以及七真如等名来陈述其义。前者约真谛而说,后者约俗谛而言。
二、三无性名义
大觉佛陀综合说明世间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有如上所阐述的三种自性。但是佛陀在对不同的根机众生也说明一切诸法都无自性,而一切诸法都无自性的诸法,主要是针对着三自性而说的。就是依遍计执性,建立相无自性、依依他起性,建立生无自性性、依圆成实性,建立胜义无自性性,故说佛以密意说一切无自性。并非三性完全没有。关于三无性是否了义不了义,近代学者争论不休。按我的看法,要明白三性三无性的真实相,首先应该追究佛陀的密意所在。不要以为佛陀说一切法无自性,就认为真的一切法都无自性。在《唯识三十颂》中有说:“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于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从这几句话中就可以证明佛陀所说世间一切诸法,都无自性的说教是密意而说,主要是针对三自性而阐明三无性的。我们可以从三无性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三无性所无的自性,并不是一样的。在遍计执上说相无自性,在依他起上说生无自性,在圆成实上说胜义无自性。
以下把三无性各各所无的自性说明一下。
(一)相无自性性,是依遍计所执性说的。但为什么说遍计执是相无自性呢
原因在于此遍计执的体相,无论是从那方面来观察,都是没有的,譬喻眼中有病所见的空花一样。空花在明眼人看来确是没有的,但在眼睛有病的人看来认为是有,自然是靠不住的。这就表明了遍计所执性,是因为人们主观意识的迷情所现出的境界。本来是没有这样的真实体相,所以叫它“情有理无”。如《解深密经》说:“此由假名安立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遍计所执之所以名叫遍计所执,而是由“假名安立”说它为相的。遍计所执之所以又说它是无自性的原因,是由于它不是由“自相安立”而说为无自性的。因此遍计所执性即“由假名安立”及“非由自相安立”这二个原因,决定它是相无自性性的了。
(二)生无自性性,是依依他起性说的。然而依什么道理说依他起是生无自性的呢
因此依他起性犹如幻师所作的幻事,是假托众缘而生起的,无有如外道所妄执的诸法自然而生的自然性。所以也就假说它无有自性,并不是说依他起性完全没有。故《成唯识论》说:“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由此可见,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但是圆成实性作为依他之体,因此性不是全都无有。就是说生无性,依他起性就是众因缘聚集和合而产生假法,缘生缘灭,而不是天然的,这就叫“理有情无”。《解深密经》也说:“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从这二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依他起之所以叫做生,是因“依他缘力故有”而说它为生的,依他起之所以又说他是无自性的道理,是因为它“非自然有”而说为无自性的。所以依他起相即“由依他缘力故有”及“非自然有”这二个原因,说明了他是生无自性性的了。
(三)胜义无自性性,是依圆戍实性而说的,以何理由说依圆成实性而立胜义无自性呢
因为所谓圆成实即是胜义。胜渭无漏智,义谓境界,以无漏智证得的真如,名为胜义。由于它远离前面的遍计所执的我法性,约它没有所执的我法性,所以假说它没有自性。如《唯识论》云:“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自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大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意思是说实性的真如,远离一切相,我法二执都已远离。所以说胜义没有自性。
从以上所说的三无自性名义观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好的结论,佛陀所说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的说教,不是他老人家真的否定了—切诸法的自性。真正没有白性的法只是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并不是设有自性,但是之所以说它是没有自性,是因为依他起没有自然生性名生无性,并不是没有自相叫做无自性。圆成实因为它无法无我性名无自性,也并不是没有自相叫无自性。
三、法相唯识学的中道说
中道是唯识学上的根本问题之一,但是在唯识经典中对于阐述的中道方法各有不同。有如《辨中边论》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此论认为世间的一切法,部是从虚安分别生起的。由虚妄分别生起之所取、能取分别,并不是真实的。因为离了所取,能取的空性才是实存的。此论又接下说:“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所以万有诸法,既非空也非有,当然是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唯识三十论》在显示中道实相时,也同样用三自性来说明,不过《唯识三十论》在举三自性寸,再与三无性配对阐明诸法的中道实相。因此可以看出《辨中边论》与《唯识三十论》的中道说既有相同处,也有异说之地方。今以《唯识三十论》的中道说加以阐明。
中道可分为二门来论述,一是离言中道,是约胜义谛所立诸法实相是废诠的一实境,无可名言,所以说是无名中道。二是言诠中道,可以分为三性对望的中道,和一法中道。三性对望的中道是说:遍计所执性是理无,所以说是空,依他起性是假有;圆成实性是实有,所以说它是有;非遍有的有,也非遍空的空,非有非无所以说它是中。每一法中都具有三自性和三无性的道理,因此在任何一法之中,都能看到它是非有非空之中道妙理。一法中道是说:在遍汁所执上情有故不空,理无故不有:依他起性是假有故不空,实无故不有;圆戍实性是内二空而显故非有,妙有故非空,在每一性上都表示着中道的意思。三性对望中道是系列上的中道看法。一法中道是对每一性本身的中道看法。三性即是一性,一性即是三性,三非三,一非一,三非一非三,一非一非三,故成立一法中道。
中道是指绝对真理的意思,按《成唯识论》所指的中道是远离增益损灭二边主义。也就是说中道是指离开有无二边的意思。因缘聚集和合所产生的一切万法,本来是非有非无,不是遍空的“空”,也不是遍有的“有”,远离了一切有无一异等的妄执。对于中道义本身,却千万不能生起执着,这才是离言的真性中道。由离言中道而显出言诠中道,由言论中道而表示离言中道。如能悟此中道真性的人,就能知道万法唯识。唯识的“唯”是无体法,“识”是有体法,无体是非有,有体是非空,所以唯识二字,是表示非有非空的中道义。
这个唯识中道的义理,不但是唯识学的要旨,同时也是佛陀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的本旨所在。我们一切有情在无始以来,因被无明颠倒所覆,没有智慧洞察唯识中道实相的道理,执着身外之物为实有,或执着心内法为无,产生了增益损灭之邪见,而起种种烦恼、所知二种障碍,造种种业,轮回于六道,受生死于三界中。因此佛陀发大慈悲之心,开演唯识中道义,使众生明白这中道观的道理,消除二种障碍,入佛知见,成等正觉。
综上所述,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有它的根源,对于这些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事物,仅以感性去认识它是难以追究其根源。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既是有情心识所变又是心识所缘的对象。既然明白此理,那么若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就应该首先通达唯识思想的道理。然而,唯识思想对于所表诠的事理,既深奥又广博,可是略说只有三自性。三自性本身就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无为诸法。这些法归根结底都是有情心识所转变,作为心识所缘的对象。我们凡夫之所以沉论生死,轮回于六道,就是无始以来,一直被无明惑所覆盖,因此对所见的客观事物,产生了迷惑,而妄执为实有实无。殊不知这些幻境都是因缘所生、唯识所现,尤其是人们把自己由五蕴聚成的身体都妄执为我,而产生种种我见。象这样的认为岂不悲哉。因此,造成了我们在众生本具的清净真如实体,被一切客尘烦恼所遮盖,而不能显现。如摩尼宝珠被污泥所染,永不见其放光明。如果我们明白万法唯识的道理,悟入佛之正见。就了知一切诸法皆是心识所变所缘,离识无境,而通达诸法是因缘和合存在的。这因缘本身又是众缘的和合体,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永远找不出它的实体出来。经过这样的次第悟证,就可以直接证悟圆成实性。最后转八识成四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略论三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