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三性

  略论三性

  达义

  闽南佛学

  三自性的理论是法相唯识学要旨之一。在唯识学的典籍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还是《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都广谈斯旨。作为一位初学法相唯识学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对三自性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它是佛法的全体,反映了宇宙万有的诸法实相,阐明了世间的一切万法是有为是无为,是杂染是清净,是心法是色法都分析得十分详细。我们修持佛法的人哪些该修、该断、该证都要通过三自性的理论来加以抉择。

  三自性不但是唯识宗的要旨,同时也是释尊一代时教的基本理论。它可以来抉择大乘三宗的佛法。空宗偏于遍计执的遣除,有宗重于明依他起,性宗特别强调圆成实的理智。三宗重点虽有差异,但都合乎三自性的原则,所以佛法毕竟还是佛法。三自性是在一法上的三种看法。它与三法印也可以相融,清行无常类似依他起,诸法无我类似遍计执,涅槃寂静类似圆成实,不过唯识学是以依他起而贯掇遍计、圆成的。在依他起上执就是偏计,若悟到我法二空便是圆成。性、空宗是以诸法无常为中心,因为它重要在于明空。故此修学佛法的人应细心体察三自性。本文将略述三白性三无性,最后显示三性的中道义。

  三自性在唯识学的典籍中,虽然说随处可见,但限于当时诸译师的风格不同,译出来就有其不同的含义。梁朝真谛所译的《三无性论》云:

  “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

  者,谓名言所显自性,即是尘识分,依他起者,渭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

  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无生故

  为无所有,此一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

  然而,玄奘法师所译的《显扬圣教论》则云:

  “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实自性。遍计所执

  者,所谓诸法依因言说所计自体。依他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诸

  体。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如。”

  按以上二家不同之处,主要在真谛则说分别性与依他性都是空的,只有真如实性是有。而玄奘法师则说,遍汁所执是空的,而依圆二性则都是有的。本文依据玄奘法师的论点,把三自性名义分别解释。

  一、三性名义

  (一)遍计执自性。关于遍计执自性与依他圆成的排列次第问题,在《成唯识论》与《摄大乘论》对于三性的先后排列各不相同。《摄大乘》论先说依他起,其饮谈遍计执,最后讲圆成实。而《成唯识论》则不然,它把遍计所执居于三性中之首位,这当然有它的深刻的含义。遍计执者,就是凡夫对因缘所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法的自性差别,周遍计度,妄执为实我实法,从而生起种种的杂染。因为有此周遍计度执着,有情才造种种业,由此可见,遍计执自性是一切有情生死轮回的总根源。

  遍计所执性者,遍是周遍、遍及一切事物。计是计度,即是主观的分别。所执是指有情对一切法,即众缘所生的一切性相,执着为实有自性,而不能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凭着主观的虚妄分别。由于虚妄分别出来的实我实法,计执种种事物的实在性,这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在自性可分为三门来加以说明。

  l、能遍计,这指第六第七两个识,因为此二识具有计度分别的条件。《瑜伽师地论》五十一卷说:“意及意故”意识作为能遍计者有二个条件,一用自己的名言熏习种子。就是说意识能分别时,由此分别而熏成能分别的见识种子;二用一切识名言熏习种子,指第六意识缘眼等见识及色声等相识时,因此分别而熏成意识的相识种子。由此二类种子,意识现起的时候,起无边的行相,对于所缘的诸法,进行分别计度。

  2、所遍计,依《摄大乘论》(所知相分)说,所遍计的自性,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因为这是遍计心等的所缘之境,而此所缘之境必是仗因托缘所生的法。依他起正是遍计心所遍计的所缘法,如《摄大乘论》又说:“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摄论讲记》说:“这个所遍计是什么,能遍计的所缘,都是从种子生起的依他起,因此立依他起为所遍计。三性中除依他起外, 其余的遍计执。 圆成实都不能做所遍计。原因是遍计执既不是所缘也不是实法。圆成实是真如实性,为根本智所缘境而不是遍计心妄执所缘境。

  3、遍计所执,由能遍计之心缘于所遍计的妄境,而这种妄计我法等类,毕竟是迷情所说的幻相,但有假名皆无实义。遍计所执依《摄大乘论》所说有二种,一自性遍计所执,就是遍计诸法的一一自性,如色声等。二差别遍计所执,就是编计色声诸法的差别不同的义用。如色声等的无常义、苦义、空义等。自性遍计,执诸法的自相,差别遍计,执诸法的共相。由遍计诸法的自性及差别,所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

  4、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的核心。唯识立宗的主要依据就是以依他起性为基础的。因此阐明宇宙诸有为现象的生起,都依种子识待因缘成熟而变现,建立唯识无境的道理,依他起性与其他宗所说的缘起。从表面上来看,二者好象是一致的,无论是依他起还是缘起都是说明一切法的生起,皆是仗因托缘而有。但是从本质观之却大不相同,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是说世间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每个有情的种子识待因缘成熟而变观,是一切法的主因。而中观宗的缘起说则不以为然,认为世间的一切客观物质不一定都是唯识所变,只要能产生诸法的条件成熟就可以了。如说一只茶杯,只要有泥土做它的主要条件,再加上人工等做为它的增上缘就可以产生茶杯出来。由此看来,二者是似同非同的关系。

  依他起性就是依因托缘而生起的一切法。依是依托,他是指众缘(条件),起是生起。无论是心法、色法,不相应行法都是仗因托缘和合而生起的。众缘有四种,一、因缘,是种子与现行,互相熏习的意思,作为生果的重要条件。二,增上缘,就是在这一法,增强它的力用,使它生起,没有障碍。三、所缘缘,指攀缘的意思oJL,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心心所法仗境才能生起,即见相二分,同时起来作为缘。四、等无间缘,是指前念与后念,必须次第相续而起,体用相等,而无间断。

  世间的一切有为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即须四缘具足。《百法明门论》中众缘所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还有色心上所设立的不相应行法四位共九十四法都属于依他起性。这些一切有为的心,色等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因此皆非固定实有,而是如幻的假有。

  唯识宗的依他起,主要是说明一切法皆不离识。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相续,都是由种子生现行而显现有为诸法。反过来说,现行又熏习种子,因此使有情生死轮回无有终期。这主要由二种缘起来显现,一、分别自性缘起,指由名言种子显现有为诸法。名言种子有二种:(一)表义名言,就是能诠表义理的名句文的音声差别,名句文的声音本不能够熏成色心等种,但是因名起种故叫名言种。(二)显境名言,就是能了别境界的心心所法,即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随着这二种名言所熏的种子,作有为法生起的各别亲因缘,显有为诸法。二、分别爱非爱缘起,即是显示一切有情在三界六道中,生死死生,如环无端,相续不断,是由十二因缘因果循环。所谓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按《成唯识论》可以分为四部分,三世二重来说明, (一)能引支(过去世)无明、行二支能招引识、名色、六八、触,受五种果。 (二)所引支(现在世),指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就是本识.内亲生来世异熟果摄识等五果,即名言种子。(三)能生支(现在因),指爱取、有三支。以上的行业种子和识等名言种子,在八识中要受到润泽才能现行,如谷子等种子,虽在地中也要受到日光雨露的增上缘,才能生起芽茎,以爱取去刺激六识种子,使得现行,决定有感后世苦果。(四)所生支(未来果),指生、老死二支。这十二因缘由惑起业,又业感苦,展转循环,无有穷尽。

  依他起性,能被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所依。若在依他起性上,虚妄分别计度,就名为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了知能所二取是空,由二空所显的就叫圆成实。如夜间见到一条绳子,若没有正确的认识清楚,就会误解成为一条蛇,这就叫它遍计执,若正确辨认出它是绳子,再进一步推论其绳子是山麻和人工等众缘和合成的,没有自性,这就叫它圆成实。故此圆成实和遍计执二者不是离开依他起之外另有自性可得,而是在依他起上,由于正误的二种分别,故产生迫圆二性。依他起性又被我法二执所依。由于依他起显现的能取所取境相,而众生执迷不悟,偏在此二取境上虚妄分别计度,生起了我执法执二种错误的执著。

  (三)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二空所显的真如而得名的。因为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的三种含义,所以叫做圆戍实。圆满的意思是显示此真如体的周追之义,此所以简别诸法的自相,因为自相只有限于其法体,真如却是周遍一切诸法而无所不在,成就是显示此真如体的离生灭而常住的意思,这是简别苦及无常的共相。因为诸法的共相,是无常的演化,不是常住的。真如却是常住的,没有生灭变化;真实就是显示此真如体不是虚谬。这是简别小乘所说的虚空及外道所计执的我等。因为他们所计执的,不论是虚空还是我等,都是虚妄错误的,不是诸法的实性。真如却是不虚谬而为诸法的真实体性。由此三义、所以称为圆成实。又就此圆成实来说,有常无常门及漏无漏门的分别。就常无常门说,则不变常住为圆成实,生灭无常依他起。就漏无漏门说,则无漏有为为圆成实,属于有漏者则为杂染依他起…

《略论三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