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和尚的禅學思想(方興)

  虛雲和尚的禅學思想

  方興

   ——爲紀念虛雲和尚圓寂叁十周年而作——

   虛雲(1840—1959),法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生于福建省泉州,原籍湖南湘鄉。俗姓蕭,父名玉堂,任泉州府吏。1856年,由父母包辦與田譚二氏女結婚。1858年,作《皮袋歌》二章,留別田譚二氏女,逃到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和尚披剃出家。翌年依鼓山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得戒後,在鼓山任水頭、園頭、行堂、典座等苦行事四年。此後,行腳天涯,到全國名山大刹參學。1895年,于揚州高曼寺禅堂,因沸水濺手,茶杯落地,一聲破碎,豁然大悟。史家以此劃其曆史爲兩個階段,此前爲參學時期(1858—1895),此後爲宏法時期(1895—1959)。

  虛老的一生宏法,主要活動在滇、閩、粵、贛四省。先後任雞足山總住持,昆明華亭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廣州南華寺、乳源雲門寺、雲居山真如寺等寺方丈。是我國近代著名禅師,他的禅學思想有以下六個方面,現介紹如下:

  一、戒爲根本

  虛老認爲禅、淨、密、教各個法門,都要以持戒爲根本。如不持戒,不論修學什麼,都是外道;不論怎樣去修,都不能成佛,佛法進入末法時代的主要特征,是戒律荒廢。如僧娶尼嫁,袈裟變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等現象,比比皆是。有人說日本佛教如何發達,如果按上述現象來衡量,日本佛教則是典型末法時代的佛教。建國後,有些僧人提出中國佛教日本化,廢除戒律,僧娶尼嫁,穿著俗裝,飲酒食肉等意見。虛老爲捍衛戒律,與這些人決一死戰。在大會小會,痛斥邪說:向各級領導,恺切陳詞。結果虛老的正確意見被采納了,才使那夥破戒的比丘有所收斂,不敢放肆。虛老搶救戒律的果敢行爲,是現代佛教史上值得大書的一件事。

  虛老的一生,以嚴淨毗尼,行頭陀行,著稱于世。他主持的寺廟,都年年說戒,月月誦戒,還在鼓山湧泉寺辦戒律學院,請當代著名律師慈舟法師,主講四分律,菩薩戒等。1955年10月,虛老于雲居山真如寺著有《傳戒緣起》、《外來者不得參加之原因》、《開自誓受戒方便》、《衣缽》、《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大小乘戒之同異》、《叁皈五戒》、《十戒、具戒、叁聚戒》、《末法僧徒之衰相》、《答客問千佛衣》等文,結合當代我國佛教實際狀況,闡述戒學的一些根本問題,對戒學的某些內容有所突破。

  1、開耕織二戒:戒本規定比丘不得白手掘地及織紡,現代比丘參加耕織是否犯戒呢

  虛老認爲佛戒有性戒與遮戒兩大類。性戒無論佛製與不製,若作均爲犯罪,如殺、盜、淫等戒是。遮戒有各種原因,都是因地製宜,因事製宜,因時製宜。如耕織戒,是因世俗譏嫌而製訂。古代印度社會,以乞食乞衣,一心辦道,爲出家人的本分。若自己營謀衣食,便會招到社會的誹謗,佛因之製此戒條。但印度與中國的國情不同,二幹五百年前的釋迦時代與現代社會又不同,因此對戒律不能墨守繩法。故《五分律》引證佛的話說:“雖我所製,于馀方不爲清淨者,則不應用。雖非我所製,子馀方必應行者,不得不行。”唐朝的百丈禅師就是認爲中國與印度的國情不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美舉。假如釋迦牟尼佛生在今日的中國,絕對不會製訂掘地紡織等戒。所以今日比丘的耕織生活,絕不是犯戒,恰恰相反,不從事勞動生産,被世人譏爲“寄生蟲”,倒是犯戒的行爲。因此受持遮戒,貴在領會如來製戒的本意,不在死守條文。若得佛意,雖與條文相違,亦名持戒;若不得佛意,雖形式上遵守條文,也是犯戒。

  2、開自誓受戒方便:1955年虛老准備爲雲層山未受戒者,傳授方便戒。不料消息不胫而走,全國各地紛紛來信要求受戒。因住房、夥食都有困難,只能開自誓受戒方便。傳者與受者約好時間,受戒者在本處自誓,虛老在雲居寺戒壇作法,遙爲回向。正如《增一阿含經》說:“諸佛如來,若稱善來沙門,便成沙門。”這是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萬不得已開設的權巧方便。

  3、反對衣上繡千佛像:有的僧人衣上繡有千佛,俗稱“幹佛衣”。這種做法大違因果。佛弟子對佛像,只能恭敬頂禮。怎麼可以把佛像繡在衣上呢

  穿在身上顛叁倒四,坐下來又把佛像壓在屁股下,你說罪過不罪過!佛製叁衣,有安陀會、郁多羅陀、僧伽黎叁種。佛佛道同,千佛相傳,都是一樣的,故稱“千佛衣”。後人將衣上繡有千佛,稱爲千佛衣,實在是一場誤會。

  二、禅學思想

  禅宗的傳統,是不立文字。虛老是禅教律密淨渾然一體論者。所以他一生著有《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作品。他于1897年被道明和尚請到楊州,助理重甯寺。四月,通智老法師在焦山講《楞嚴經》,命虛老講偏座,聽衆千馀人。自此以後,他多次講《楞嚴經》。

  因此他的禅學思想受《楞嚴經》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達摩禅是楞伽禅,曹溪禅是金剛禅的話,那麼虛老的禅無疑是楞嚴禅了。

  1、楞嚴思想:虛老對《楞嚴經》非常熟悉,每次開示和答問,都流露出楞嚴思想。如1943年1月17日在重慶慈雲寺開示,他如數家珍的說:“《楞嚴經》原有百卷,我國所譯,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六卷示修行,第八、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

  阿難見佛叁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

  佛問阿難是用什麼見的

  

  阿難答言:我用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佛問阿難心目在那裏

  

  阿難答說:縱觀如來,青蓮花眼,亦在佛面,我見觀此浮塵四根,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佛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諸修行人,不能成就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心性是什麼,如何由此心性生起諸法,虛老在《答某公問法書》中說:佛教所言心性,清淨本然,離諸名相,無有方所,體自覺明,是本有自爾之性德,絕諸能所相待,本無所謂十方叁世,更無所謂山河大地,人畜木石,地獄天堂。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諸有爲法。如《楞嚴經》釋尊答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雲何忽生起山河大地

  佛答:

  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客觀)明,因明立所(客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觀)。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分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如是攏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無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漳。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漳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水劣,抽爲草木。是故林薮,迂燒成土,因絞戍水。交忘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星雲之說,恐亦不及此說之詳)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爲咎。所妄既立,明理不渝。以是因緣,昕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僧,同想成愛,流愛爲種。納想成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雲(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爲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想。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爲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爲本。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爲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幹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幹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叁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覺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佛明叁界(宇宙),本無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萬種法。真心亦不過因有妄物對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實,所謂真心亦無一法可得。因此佛學雖說唯心,然與哲學上唯心論者,有根本不同。哲學上的唯心論,于心執有,于物執無。釋迦所謂以攀緣心爲自性,執生死妄想以爲真實。佛學認爲有物則有心,無心則無物。然此“有”非有無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無”非斷滅之無,乃超有無之妙無。此妙有妙無,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故爲禅門要關。

  2、信爲基礎:虛老認爲佛說一切法,無一法不是爲了醫治衆生的病苦。念佛法門名阿伽陀藥,總治一切病。但無論修學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到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如參禅和念並,在初發心的人看來,好象是兩會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禅提起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的。若話頭把握不住,禅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工夫純熟,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純熟,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衆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

《虛雲和尚的禅學思想(方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