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和尚的禅學思想(方興)▪P2

  ..續本文上一頁何在

  是以虛老有“問予鎮日渾何事,一句彌陀萬慮舒”的名句。

  若信心不堅,萬事不能成。若今日張叁,明日李四,聽人說參禅好,便廢了念佛的功夫去參禅;聽人說學教好,又廢了參禅去學教;學教不成,又去持咒。頭頭不丁,賬賬不清。只憑自己的微小善根,淺薄智慧,或記得幾個名相,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論是非。更有甚者,有人不怨自己信心不堅,卻說佛祖欺哄衆生,謗佛謗法,造無間業,豈不可悲!

  3、百丈農禅:虛老上追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遺風,古德說: “諸方說禅浩浩地,怎及我這裏種地搞飯吃”的精神。近察現代社會政治製度之演化,深知今後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必須在經濟上自給自足,自食其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特別建國以後,社會進步,經濟發達,過去寺廟經濟來源:租息、募化、香火、經忏等收入,皆不可恃。因此虛老在雲門寺創辦大覺農場。規定凡在寺共住者,均須參加墾荒種植。農具、種子,由常住供給。收獲時,除歸還常住種子外,産品由常住與個人均分之。又于韶關大鑒寺開辦紡織工廠。使佛陀四衆弟子,均須在修行辦道之外,面向工農,從事生産,以開辟寺廟經濟的新來源。

  1952年,師于雲門寺,以大無畏精神,集中寺僧,另聘少數工人爲技術指導,自爆石,自伐木材,自燒磚瓦,自建造,自髹漆,自開墾,自種植。雲門寺的僧衆,在前後十年的歲月裏,自己動手,建造殿堂閣寮,廳樓庫塔一百八十余楹。殿宇宏麗,法相莊嚴。四衆弟子看了贊歎不巳。在農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55年雲門寺四衆二百余人,計開水田一百八余畝,旱地五十余畝。收入稻谷四萬五千余斤,雜糧二萬六千余斤。此外,竹器、茶葉、銀杏、筍幹等項收入,也相當可觀,還積極開荒造林。一年的經濟收入,可供五百僧衆一年的生活。在勞動中,虛老還寫了多篇意境深遠的禅詩,如:

  

  采茶

  

  山中忙碌有生涯 采罷山椒又采茶

  此外別無玄妙串 春風一夜長靈芽

  

  

  山 居

  

  

  彗帚掃穿百雜碎 鋤頭築破五家宗

  清風明月常如此 懶較諸方同不同

  

  鋤雲種出松千樹 汲水攜來月一瓢

  除此現成公案外 更無別法可相招

  4、禅與淨土:近代禅淨二家一些學人,互相誹謗,好象死對頭,必欲置對方死地而後快,這是佛門最堪悲哀的惡現象。俗語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兄弟閱于牆,怎能不受外人恥笑和歧視呢

  其實禅淨二家,是互通互融,相輔相成。譬如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念佛,安有不見彌陀之理。淨者念佛,從頭到尾綿綿密密,一字一句,曆曆分明。佛來也是這樣念,魔來也是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何愁不開悟

  所以禅者是淨中之禅,淨者是禅中之淨,禅淨本是一體。奈何世人偏執,橫起門戶之見,自攢毀他,水火不相容。無意中犯了謗佛毀法,危害佛門的重罪,殊可哀憫。

  永明《四料簡》出,禅淨二宗,頓起鬥爭。虛老于此不能無言。考《四料簡》,未見出于永明壽何種著作之中。永明延壽是法眼宗的第叁代祖師,怎麼可能自抑己宗,說禅宗不好呢

  

  淨土宗徒依《四料簡》爲據,指責禅者死後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說什麼戒禅師的後身爲蘇子瞻,草堂青的後身爲曾魯公,遜長者的後身爲李侍郎,雁蕩僧後身爲秦桧,善曼爲董氏女……此數人若修淨土,焉能“展轉下劣”!

  禅宗徒引《楞嚴經》,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神威,常自思維,勿勞我修,將渭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待,失我本心。”釋迦神威尚不可恃,不能惠我叁昧。而阿彌陀佛卻能可恃,卻能惠我叁昧嗎

  應知佛佛道同,釋迦與彌陀的神威,平等平等,毫無差別。又引永明延壽爲阿彌陀佛的化身,永明後身爲善繼禅師,善繼後身爲末濂。濂爲臣不得善終。難道阿彌陀佛也是“展轉下劣”嗎

  

  虛老平生沒有勸過一個人不要念佛。只是反對勸人不要參禅。他每當念及《楞嚴經》所指出的:“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而痛心。希望禅淨行人,不要于《四料簡》中,各執一端,相互攻擊,對禅淨法門,妄分高下。

  5、曹溪禅與粵東文化:虛老認爲嶺南文化落後,自六祖得衣缽後,教化普施,從此粵人不再以獦獠見嘲于中原。粵東文化之盛,亦肇始于斯。相傳曲江張九齡于童年時,嘗隨其家人參禮曹溪,六祖爲主摩頂授記曰:“此子器量不凡,他日必束帶立朝,身爲大臣。”又傳唐末黃巢起義時,黃巢率重兵,取道曹溪,以不禮子祖庭,風雨晦冥,迷途失路,終日不能出山。乃懾憟禮敬,始解昏厄。後將其屯兵之營田,盡舍于南華,供養祖庭香火。志書名其地曰“黃巢莊”,說明曹溪禅與粵東人民之關系是休戚與共的。

  又韓愈以謗佛被貶爲潮州刺吏,叁致書與大顛禅師,躬自入山敬禮,爲大顛所折服。唐尚書孟簡作《韓愈別傳》,記其問答之言。末歐陽修跋《別傳》曰:“反複讀之,知大顛果非常僧也。”又曰:“若非深達先王之法;言者,莫之能爲也。”大顛爲曹溪四傳弟子,其見韓愈時,已是八十八歲高齡的老人。韓愈未至潮州時,潮人已早受曹溪的法化。有人說:潮州賴有韓愈開辟草萊,不知其功乃在大顛禅師。自唐至今幹余年來,禅寺遍布廣東各地,曹溪弟子分化多方,蠻煙瘴雨之鄉,鹹沐其化。由此可知,曹溪禅對促進粵東文化之發展,其功自不待言。

  叁、五宗並嗣

  禅宗自六祖以後,一華五葉,各標家風。臨濟開玄要之宗,洞山立君臣主義,沩仰發體用之論,雲門示叁關之捷,法眼呈六相之分。拈花妙義,弘布于大江南北。元明以降,禅門式微。唯我虛老一肩並嗣五家法派,古今一人也。

  鼓山自明代以來,臨濟,曹洞並傳,妙蓮和尚即以臨濟而接曹洞法脈,旋以兩宗付與虛老。虛老爲臨濟四十叁代,曹洞四十七代。1929年虛老住持鼓山湧泉寺,除舊布新,取消坐享尊榮的首座一百余人,革除經忏佛事,引起寺僧的不滿。虛老獨喜曰:“從今以後鼓山可謂清淨佛地矣。”禅堂每日由叁枝香增爲十四枝,一切規模,取法金山,禮請金山霞後堂爲首座兼主禅堂,蘇州靈岩山慈舟法師主律院。又創辦佛學社,以造就青年學子。鼓山在師的主持下,宗風重肅,名馳遐迩。海內知識,鹹以鼓山與金山,高曼,鼎足而叁。

  沩仰宗,近百年來,無人承嗣。由寶生和尚等人迎請虛老嗣法沩山。虛老認爲沩山爲五家之首,惜乏後嗣,致祖庭息焰,不勝感慨。遂允所請,決心興修大沩,重振沩仰。自沩山至第七代興陽禅師,虛老續承沩仰第八代。

  法眼宗,失嗣更久,八寶山青持大師,請虛老續法眼源流。良慶禅師爲第七代,虛老繼爲法眼宗第八代。

  雲門宗,亦久無繼嗣,偃祖下第十一世爲光孝己庵。今虛老中興雲門,應繼己庵爲第十二祖。

  1940年虛老偕粵僧福果抵雲門山,見荊棘叢中,殘存在寺內肉身像一尊。斯山力雲門開宗道揚,祖庭論落至此,不禁淒然淚下。1943年12月李濟深,李漢魂等人送師互雲門駐錫,擔荷中興的重任,師臨行時,預知南華有事,暗中將六祖及憨山真身運至雲門。師移錫雲門,決心重興大覺禅寺,複振雲門宗風。如是晝夜辛勤,重奠地基,蕩掃榛蕪,大興土木,廣造梵宇,經過九年的時間,一座崇樓傑閣,廣廈層臺,寶相莊嚴的清淨梵刹,拔地而起。其規模僅次于曹溪,而宏宗感化,實冠于宇內。

  1953年6月師住廬山大林寺時,有禅者數人自雲居山來,言真如寺全部被日寇焚毀,今只見毗盧遮那大銅佛,兀坐于荒煙蔓草之中。師聞之恻然悲傷。念雲層自唐代元和年開山以來,爲曆代祖師最勝的道場。自道容開山。弘覺、道鷹繼之。其後齊禅師、融禅師、老夫舜、佛印、了元、園悟、克勒、大慧、宗呆等人皆曾在該寺主持。師念曆代祖師道場,零落至此,倘不重興,將被淹沒。該年七月初五日,師入雲層山,發願重修。互1956年春,次第建成法堂、藏經樓、香積廚、五觀堂、庫房、客堂、禅堂、大殿、天王殿、虛懷樓、雲海樓、鍾鼓樓及各殿堂僧舍等。師之重建雲層,其規模采取鼓山、南華、雲棲各殿宇圖式,因其地勢而變化之。師能在社會主義中國,僅用了叁年的時間,在雲層山上,佛國樓臺,從地湧出,恢複唐宋舊觀,其願力與功德實爲不可思議也。

  四、製定規約

  自百丈清規以後,至今已有千余年。在觀代社會,如何管理寺廟,是一門大學問。虛老一生,修建了許多寺廟,當過很多寺廟的方丈,對寺廟管理集累了一整套經驗,先後製定規約十余種。有《雲棲寺萬年簿記》(常住規約)、《教習學生規約》、《重整鼓山規約》、《客堂規約》、《雲水堂規約》、《禅堂規約》、《戒堂規約》、《愛道堂共住規則》、《衣缽寮規約》、《庫房規約》、《大寮規約》、《浴室規則》、《農場組織簡章》、《學戒堂規約》、《水陸法會念誦執事規約》、《題雲水堂記》等,在這些規約中,對寺廟各種對象,提出不同的要求。

  1、對方丈的要求特別嚴格。因道場的興衰,住持關系十分重大。住持必須有德有才,以身作則,處處事事能做大衆的表率。要求住持沒有重要公事,不得下山。更不能久住下院及俗家。住持退居後,不得浪費常住的資財任意自建寬廣的房舍,死後不許私立塔墓,送入海會塔內。住持每日要隨衆上殿、過堂、誦戒、坐香,每月單錢與清衆平等。住持不可收女徒,男徒無論法派剃派均不得侵犯常住利益。每月叁十日須會同客堂、庫房、禅堂有關人員,結算賬目,向兩序大衆公布。

  2、監院爲一寺之總理,須興利除弊。應時時覺察,處處巡視,及時掌握全寺的動態和事故的苗子,防患于未燃。副司出納常住財物,須賬目清楚,庫頭收發各項物質,要立簿記賬。要處處節約,精打細算,反對

  良費和貪汙舞弊。每月初叁須集合兩序大…

《虛雲和尚的禅學思想(方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